“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不知道作品是在画什么,在实际上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也不知道在画什么。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放弃了视觉效果之后,不受控制的创作当中所形成的。”
——王易罡
从破坏走向抽象艺术
《静物》52*37cm,布面油画,1982
王易罡抽象观念的最初形成应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影响源自于他对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的研究。
本次《抽象与观念:身体、行为与后现代性——王易罡作品展》展出的作品中,便能看到早期王易罡大量学习毕加索的表达痕迹,即“破坏就是创造”——只有把旧的东西破坏掉,新的东西才会建立起来。
这样的过程中,王易罡对形式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因为立体主义的节奏、空间包括画面的平衡感,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种束缚,使其陷入到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方式当中,从而渐渐地走向了抽象。
《五月星光》169*186cm,布面油画,1984
用抽象表达山水浪漫
《抽象作品1991'18号》175*175cm,1991
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王易罡开始完全进入到抽象艺术创作当中,从此彻底与立体主义告别。
这一阶段王易罡尝试寻求转变,一方面用了大量具有波普化绘画风格的视觉图像和符号,比如等号、数字、箭头,玻璃杯等。另一方面,在作品形式上开始融入现代性的表现因素,强调抽象的点、线、面,以及鲜明的笔触、笔痕、肌理。这种抽象与表现结合的创作轨迹,一直延续到2009年的《浅降系列》作品当中。
基于对抽象艺术语言如何拓宽的探索,在2000年以后,王易罡开始创作了浅降系列,利用传统的绘画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他试图把中国文化的东西挪进来,于是将中国的山水融在抽象绘画中,形成了某种浪漫、又有一些悲伤的画面。
《M146》220*600cm,布面油画,2021
以行为作画找寻自由
《A17》290*390cm,布面油画,2023
将“行为”加入绘画是在2017年。这一时期的创作,王易罡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纯抽象的、没有形的表现当中,在更无序的一个状态下,寻找一种自由。
“我觉得要放弃知识、放弃文化、放弃现成所有的一切,我觉得这个时候可能才会有真正的、最真实的东西能表达出来。因为过往的经验都是别人告诉我的、是历史告诉我的、是老师告诉我的,是知识、是文化,这个文化是既定的、现成的东西。只有不确定的、偶然的、偶发的这些东西才是更接近真实,才是以往经验没有的,所以我在努力寻找这样的一种东西”。
自从2017年后,王易罡的创作开始完全的努力放弃视觉、放弃知识,用身体进入到绘画当中,用脚在画布上奔跑,形成一个作品。这样的创作完全不用眼睛来判断,作品最后的画面是完全不可预知的,或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这样的不可预知性让王易罡不断地去追求与创作。王易罡也在其中真正体验到了绘画自由、精神自由,只有这样的东西才真正是他所想要的。
“这三四年的作品,我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一个状态,但是未来是什么,我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我自己怎么说没用,还是大家最后看作品,看我新的作品”
——王易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