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在乌镇戏剧节遇见二十多年未见的岳敏君,回北京又吃过一次火锅。说起我刚扫描了一批当年在圆明园给他们拍的照片,答应修好了给他们或发表出来。老岳说:“干吗要PS,保持原样不是更有历史感嘛”。我想想也对。
1992年5月,通过《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圆明园废墟上的艺术村落》的文章,知道圆明园有个画家村,便心向往之。
未去画家村之前,就认识了后来搬去圆明园的任思鸿、徐双印,他俩当时住在紫竹院马路南边花园村附近的一个小院儿里,那里是城中村,还有菜田;不久后又认识了开画廊的秦风,当时“画廊”还是个新鲜词儿,他的阿芒拿画廊开在颐和园东门南侧的一个小学校里。都到了颐和园,去圆明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1993年8月起,我曾多次去往圆明园画家村,跟画家们喝酒、聊天,帮他们翻拍画作,甚至还动过在那里租间房的念头。及至1995年画家村不存在了,还参加过他们的画展和活动。当年跟他们厮混时,只是觉得好玩儿,无拘无束,没想到当中会出现许多当代著名艺术家,也没想到“圆明园画家村”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实本可以早半年就去的,说起这事儿,不得不提与陈晓妮的结识。1993年春节过后,我去黄燎原家玩儿,那天他家有俩人我不认识,一位中年男士,是香港某报的记者,一位瘦高靓丽的姑娘,黄燎原介绍她叫陈晓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我和晓妮聊得颇投机,一则她的专业老师大多教过我,二则她在美国的姐姐陈燕妮刚开始出书,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后来我们又聊起圆明园画家村,香港记者说想去采访,做个深度报道。我正想去呢,陈晓妮也说同去,于是我们仨约定第三天上午一起去。可是第二天晚上,黄燎原告诉我香港记者有别的重要事情,圆明园的采访取消。那天起了大风,我便也不想去,但得通知陈晓妮啊,我们只有她一个宿舍的公用电话,可那个号码永远占线,第二天早晨倒是拨通了,传话的同学说陈晓妮不在宿舍。后来才知道,那天她如约到达人大西门,在大风黄沙中苦等了我们一个多小时。
我最早认识的圆明园画家任思鸿、徐双印,当时他们还住在城里。(1993年5月5日摄于海淀区花园村)
任思鸿,1967年生于河北。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91—199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班研习,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展,曾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1993年5月5日摄于海淀区花园村任思鸿的画室)
秦风,1961年出生于新疆。1985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壁画系,先后在研究所和大学工作过。1986年创办蓝社画会。1991年移居北京,开始职业画家生涯,1993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职业画家作品陈列馆(阿芒拿画廊)。1996年应德国政府邀请前往柏林,担任中德艺术交流大使并任教于德国艺术大学。 三年之后移居美国,定居波士顿。(1993年8月摄于颐和园东门外某小学校内“阿芒拿画廊”)
圆明园不是一天两天就成为画家村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些诗人、艺术家,如黑大春、华庆、张大力、牟森、高波、张念、康木等,他们主动放弃国家分配,自愿以“盲流”身份在北大西门附近的福海、篓斗桥、挂甲屯等处居住,吴文光早年拍摄的纪录片《流浪北京》真实记录了这些人的部分生活状态。那里离几所高校近,他们可以蹭食堂、蹭澡堂、蹭电影、蹭图书馆,最主要的是城乡结合部租房便宜。与他们为邻的,是各高校的进修生、研究生、留学生,使得那里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学术氛围。
1989年之后,更多艺术家涌入,人数剧增,大家开始向更偏僻一些的圆明园村和福缘门村拓展。这些人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十几个民族,其中有画家、诗人、流浪歌手、摇滚乐手,以自由画家居多,其中既有艺术院校毕业生,也有自学艺术的文青。他们租民房做画室,以卖画为生。
忘记第一次是不是秦风带我去的,反正到了村儿里,随便去谁家,也不会被撵出来。当时圆明园画家村的名气还不如后来大,百无聊赖的画家们对到访者都很热情,只是没有什么好东西可招待。
最先去的是岳敏君、杨少斌、何锐军家,他们好像住在一个院子里,要么就是很近,他们养了两只狗,一只叫XO,一只叫二锅头。后来又去了魏林和叶友家,世间就有这么巧的事,在叶友家居然碰见陈晓妮,就半年前爽约的事我主动向她道歉,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一直到现在。
在何锐军家遇到串门儿的尹光中。老尹生于1942年,可能是圆明园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一位。记得他话不多,随身带着一管箫。
后来又认识了徐一晖、刘峥、王庆松、石絮飞(石头)、刘彦、邵振鹏(逸农)、徐若涛、魏野、鹿林、刘辉、杨卫等更多画家。
有一次,刘峥和王庆松要办一个画展,给我办公室打电话,请我去帮他们翻拍画作印制请柬和宣传册。胶卷是我出的,拍完还请他们吃了顿饭。刘峥实在过意不去,执意要送我幅画,我选了一幅最小的。画面上是一只橘黄色的大皮靴,我有一双同样的。这幅八开纸大小的油画至今还挂在我卧室里;皮靴也还在,只是线都糟掉,不能穿了。
画家们的创作不一定能卖出去,为了生计,有时不得不画行画。1994年夏某天,刘峥到虎坊桥附近的东方饭店送画,回去时拐到宣武门这儿,说要请我吃饭。我说算了,还是在我们食堂吃点儿得了。在食堂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只要不是南瓜就行——那次他送的行画是十幅南瓜,流水线作业,一百元一幅。“我现在看见南瓜就想吐”,他悠悠地说。
杨少斌,1963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3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系。1991年入住圆明园,1992年参加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的“现代艺术展”,1994年3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新兴艺术博览会”,2000获当代中国艺术奖。(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杨少斌画室)
岳敏君,1962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1989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华北石油教育学院教师,1990年辞职成为独立艺术家,1991年入住圆明园。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在海外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2007年,《岳敏君:标志性笑容》个展在美国纽约的昆斯美术馆举行,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报道。(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岳敏君画室)
尹光中,1942年生于贵阳。自幼热爱艺术,先后当过士兵、工人、教师、专业画师。1979年8月在北京街头举办《贵阳五青年画展》,北京星星画会会员。1981年完成砂陶系列作品《华夏诸神一百列》并在北京举行个展。1985年参与北京人艺话剧《野人》创作,担任艺术造型,同时在剧院举办《尹光中,高行健砂陶绘画艺术展览》。1986年与著名电影艺术家伊文思合作,承担艺术造型等工作。1989年赴德国举行巡回展览。(1993月9月21日摄于圆明园何锐君家中)
何锐军,1964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1986年考入赤峰师专美术系,次年退学来北京,1992年入住圆明园。(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村何锐君家中)
魏林,1966年生于新疆套奎屯。1990年毕业于西安教育学院艺术系,1991年入住圆明园。曾多次举办过联展、个展。我给他拍照时,他拿出正在做装置的道具大蚂蚁放在身上,可能他觉得那样很酷。(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魏林家)
叶友与他当时的女朋友张天红。叶友1971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89—1991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1991年入住圆明园;张天红,1970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9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3年初入住圆明园。(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他们的画室)
严正学,浙江省台州市人。1992年入住圆明园。以新水墨画创作为主。(1993年9月2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严正学的画室)
再去圆明园是第二年春天,挨个儿去看“老朋友”。当时徐一晖正在家用一副翻皮工作手套和串儿灯做一个向日葵,通上电向日葵就亮了。徐一晖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人物,但我几次去,都没看见他作画,不是到处闲逛就是做些向日葵之类的小玩意儿,再就是“思考如何超越以前的成就”。
那回,在村儿里还遇到一位山西省大型文学期刊《黄河》的编辑刘淳,他正在写一篇关于画家村的长篇报告文学,我又跟着他各家转。晚上在伊灵家喝了一夜酒。刘淳太能喝了,他说一天要喝四顿,早饭就半斤起,一天至少两斤。后来他寄来一本发有那篇报告文学的《黄河》,并附短信,让我到太原一定找他,请我吃肉喝酒。我却再没机会见到他,几年后听黄燎原说:“不在了,喝酒喝死了。”
伊灵也能喝,他是上海人,说话虽然软软糯糯的,长得却很彪悍。1983年—1987年,他骑车环游全中国考察民间美术,引起不小轰动。1990年住进圆明园,是较早入住的一批画家。那天晚上伊灵家聚了好多人,抽烟、喝酒、聊天,我不胜酒力在沙发上睡着了。天亮时醒来,人撤了一大半,伊灵和刘淳还在边喝边聊。
那次回来之后,在黄燎原家认识一位刚到海南省《希望》杂志工作的姑娘,向我约稿。于是我点灯熬油赶出一个中篇报道,结果比刘淳的报告文学发表得还早。我把稿费全买了杂志,送给圆明园的画家们。
徐一晖,1964 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曾短期在《江苏画刊》和《艺术潮流》杂志工作,1991年入住圆明园。“85‘新潮艺术运动”重要人物之一,至今举办过多次联展、个展。(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徐一晖的工作室)
高岩松,1972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1992年组建“大头鞋乐队”,1994年入住圆明园,是当时村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音乐人之一。2007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主要作品形式有:装置、绘画、影像、图片等。他利用废弃的纸盒、品牌包装搭建的“庙宇”,不再仅仅作为一种传统视觉审美符号,而被他赋予了宗教信仰之外的、更深含义的特指。(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
刘彦,196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后转向艺术。1985年加入北方艺术群体并参加“85’新潮美术运动”。1992年入住圆明园,当时的创作已从纯粹油画转向综合材料。(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刘彦家中)
石絮飞,1969年生于贵州省铜仁市。1992年入住圆明园。早年从事油画创作,近年主要进行摄影与影像创作,纪录片拍摄和组织影展等。(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石头家)
徐若涛,196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9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92年入住圆明园。(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徐若涛画室)
丁方,1956年出生于陕西武功县。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86年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85‘新潮艺术运动”重要人物之一,1990年入住圆明园。2015年创立东方文艺复兴学派与画派。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丁方住所门前)
伊灵,原名郭新平,1961年生于上海。1983-1987年完成骑车环游全国的壮举,1990年便较早入住圆明园,被后生们尊称他为“大胡子村长”。他的油画作品都是由阿拉伯数字1和0组成,他的艺名也因此而来。(1994年4月1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伊灵家)
刘牧和老澎。刘牧(左),1964年生于陕西子洲,1986-1988年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93年入住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从事艺术创作,职业艺术家,现居住于北京、西安;老澎资料不详,只知道是四川内江人。(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福缘门新村三排4号)
邵振鹏(现名邵译农),1961年生于青海西宁市。1982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油画专业,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届助教班。1992年入住圆明园。曾多次举办联展、个展。(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邵振鹏家)
画家(左起)王庆松、刘峥、李静涛——1994年元旦,行为艺术“乞讨”的策划者和行为者。(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
王庆松,1966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入住圆明园,现居住在北京。曾参加国内外多次联展、个展,近年主要从事观念摄影艺术创作。(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王庆松画室)
刘峥(左),1972年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99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3年入住圆明园。1996年参加“艳俗生活”当代艺术展,1998年参加“偏执”当代艺术展,1999年参加“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展”,为“艳俗生活”早期实践者之一。(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
伊灵和王庆松。(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伊灵家院内)
吃饭总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刘峥画室)
杨少斌在进行创作。(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杨少斌画室)
在晴好的春日里,杨少斌与二锅头、XO玩儿得非常愉快。(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杨少斌家院内)
在寂静的树林中,不远处就是福海。左起:周少波、王庆松、刘峥、刘淳(《黄河》杂志)、郝秀丽。(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福缘门村外树林)
从村外树林回来,在空荡荡的街道上碰见百无聊赖的叶友。(1994年4月2日摄于圆明园福缘门村街道)
1994年夏天,我再次去圆明园,之前先回家看父母——他们住在比圆明园还远的西北旺一个部队大院里。听说我要去会朋友,爸爸让我带上两瓶战友送他的好酒。那天喝到后半夜,忘了在谁家,也忘了都有谁,可能是跟刘峥、王庆松、石头他们。半夜骑车回西北旺,骑到309医院门前,酒劲儿往上涌,便倒在路边睡着了。再醒来,天已蒙蒙亮,浑身被蚊子叮了无数的包。翻院墙回家,父母居然还没睡,看到我狼狈的样子,他们什么也没说,让我赶紧睡觉。当时我觉得特别对不起爸爸妈妈……
搬家,于圆明园画家们来说是常事儿。刚卖出两幅画,房东就以为你发了大财,想涨房租。所以我每次去,他们其中一些人的住处都不同。石头说:“我们好多人都搬过五次以上”。
徐若涛住福缘门村外,更靠北一些,从他家到大家聚集的地方,途经丁方家。徐若涛比较内向,不善言辞,印象中他与别的画家交往也不太多,自己闷头儿画画。旁边有小女朋友陪着。他的画大多比较忧郁、冰冷,有一种死亡的气息。我比较喜欢他《床》系列中的一幅,色彩稍显明快,床帮上停着一只蝴蝶——那是一只真的、被贴在画布上的蝴蝶标本。我很感兴趣,但不好意思问价,怕太贵买不起。
记忆中,石絮飞住得离徐若涛不远。人们都习惯叫她“石头”,石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位女画家之一,长得很甜美,豪气却不输男性,据说一次可以喝一斤白酒。
刘彦和邵振鹏是邻居,小院儿紧挨着。刘彦不似东北人那么爱咋呼,总是抽烟和憨笑。他当时正在做综合材料创作,这对于我是个很新鲜的见识,向他请教过许多问题;邵振鹏没有西北人的彪悍,却有着江南才子的秀气。他的女朋友是人大新闻系的学生,说在《中国摄影报》上读过我许多文章,让我受宠若惊。
丁方是最不像圆明园画家的一位,穿戴整洁,离群索居。路过他家闲聊两句,爱答不理;提出拍照,也勉强配合。后来我听到一句话:如果本世纪中国有一位当代艺术大师的话,非丁方莫属。
我常去圆明园时,方力钧已经搬去通县。在村里只遇到他一次,是回去取东西。方力钧搬家是因为躲清静,之前他也曾去福海北边找过房,嫌福缘门村太喧闹,最后索性搬到东边去了。倒不是他有先见之明,那时圆明园还没有要被取缔的传闻——却也的确有先见之明。
徐若涛在自己画室,旁边是他的小女朋友。(1994年6月26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徐若涛画室)
杨卫,1969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 ,祖籍山东泰安。1991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2007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部。1991年入住圆明园。后来主要从事美术评论和组织工作。(1994年6月26日摄于圆明园画家村杨卫家门口)
画家们缺钱也是常态,没饭吃就去别人那儿蹭。偶尔有朋友带去的一瓶好酒、一只烧鸡,都令他们雀跃不已、呼朋唤友。在物质匮乏的环境里,他们只能抱团取暖,相互帮衬。那时他们的确很无私,有画商到某人处看完,他还会主动担任向导,带去别人那儿看画。
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和精力。喝酒侃山、画画唱歌,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天气好的时候就聚在空地上晒太阳。当然,也有喝高了打架的事情发生。对于天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我来说,太具诱惑力,这才是我向往的乌托邦生活。但最终我也没下决心住到圆明园去,那时我已流连于各个排练场和剧场之间,而剧场都在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