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死亡论,绘画终结论,从照相机发明以来就一直不断被拿出来反复说事。反正到现在绘画不仅没死,还活的好好的,而且活的比新媒体滋润多了,中国新媒体艺术家搞了半天新媒体艺术,没人买单,以前有西方机构藏家买单,西方人买的时候中国人都不买,现在西方不买了,那中国人就更加不买了。再过二十年,都不用过二十年了,现在要研究中国新媒体艺术,作品基本都在西方美术馆里,好在这些艺术家大多都还活着,要展览要看作品要做研究问艺术家借可以,艺术家死了以后呢?还是只能去国外看,就像现在要看很多唐宋元绘画只能去外国的美术馆去看。那时国力衰弱,他们抢偷买走了好像责任不在我们,但是现在盛世还是这样情况的话,这锅不知道该怎么甩。我自己新媒体作品的收藏机构绝大部分在国外:大都会博物馆,MoMA,LACMA,堪萨斯大学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丹麦Arken现代美术馆,苏黎世Kunst Halle,挪威Astrup Fearnley现代美术馆...,中国大陆只有一家:复星艺术基金会,如果算上香港的话,香港M+,香港艺术馆。M+还是西克捐赠的。余德耀基金会算中国的还是算印尼的我不确定。我相信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情况,其他新媒体艺术家的收藏情况基本应该都差不多。我有时候会收到一些国外研究生的email,做我的作品研究,他们基本都是在美术馆里看到作品,要做研究来问些问题。但是国内的除了在一些临时展览上可以看到之外,其他也没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不知道以后搞艺术研究会不会被卡脖子,就算别人不卡,做研究别人还是更有话语权吧,原作在别人手里,至少更方便。好吧,我本来是要说绘画的,言归正传。
人类生活里,历史向来是成功者书写的,绘画很大程度上也是书写历史的工具,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画家就是人肉照相机。比如
《布辇图》 阎立本 唐
《布辇图》,唐太宗亲切的接见了吐蕃派来的使者禄东赞,这种没有照相机的时代,自然下笔是要扬我天威,禄东赞在左边中间干瘪瘦小,孤立无援,太宗皇帝就阵容庞大,气势十足。而实际上呢,松赞干布开始求亲,唐太宗没搭理他,哪里的番邦蛮夷,跟我攀亲戚?压根儿就没看得上。这把松赞干布气坏了,给脸还不要了,遂起兵攻打唐属国吐谷浑,唐军虽击退了吐蕃,但也不是轻松,遂遣文成公主合蕃西藏。成了汉藏人民友谊的佳话,友谊都是打出来的。
敦煌莫高窟465窟
实际上唐朝和吐蕃在整个王朝期间一直打的有来有回,安史之乱后,吐蕃曾一度攻陷长安。敦煌有很长时间是吐蕃控制,因此在敦煌可以看到藏传佛教的壁画和藏文佛经及文献。
《拿破仑加冕 》 雅克-路易-大卫
拿破仑当皇帝这个事情放在中国就是袁世凯复辟称帝,法国人民费了那么大劲,留了那么多血,死了那么多人,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从开始把法国国王王后的头砍了,一路砍下来,革命派砍保皇派,革命派互砍,人民互砍,人头滚滚,最后等来了一个皇帝登基,比国王还高了一级,拿破仑为了这个皇帝位子显得更地道一点,还娶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玛丽公主为自己加持。法国人不仅没推翻他,还一直引以为傲。(可以理解,拿破仑带着法国军队横扫欧洲跟汉尼拔横扫罗马一样,多扬眉吐气啊)还是中国人民革命彻底一些,谁还想当皇帝绝不答应>_< 革命最彻底(杀人最疯狂)的雅各宾派的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就是画《马拉之死》那位,马拉的亲密革命战友,抖擞精神画了这幅可能是他绘画生涯中最大的作品《拿破仑加冕》,现在挂在卢浮宫。革命?不存在的。
《德意志帝国皇帝加冕》 安东·冯·沃纳(Anton von Werner)
这张画虽然画的是德皇威廉一世加冕,但是地点在凡尔赛宫镜厅,德国人真够凡尔赛的。普法战争,德国胜出,法国丢了两块地方:洛林和阿尔萨斯,初中语文课学的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就是这个事情,平时不爱上课的小学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老师最后泣不成声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很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是阿尔萨斯的人本来就说德语啊!德皇在凡尔赛宫加冕,就是为了羞辱法国,画面中间穿白色军服的是铁血宰相俾斯麦,这张画很有意思,整个画面最抢眼的不是站在台阶上的德皇,而是在台阶下的俾斯麦。普鲁士德国是在俾斯麦手里纵横俾阖日益强大起来,虽然迅速崛起,但俾斯麦非常谨慎地在欧洲与列强打太极,避免德国在欧洲腹背受敌,他希望德国是“在时间河流上行驶的船”,但是他走了以后,德国等不及了,战车失控,从威廉二世开始到一战二战,俾斯麦以后德国就一直吃败仗,很大程度是德国人的自我膨胀所致,在真实的历史里“以史为鉴”这句话基本就是废话。这是黑格尔说的。
这些画基本还是保留了原作的样子。虽然拿破仑最后失败了,虽然法国人在一战二战战胜了德国,也没有人把这些昔日的“耻辱”毁尸灭迹。
我们来看看一张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的经历和命运。
《开国大典》董希文 1952年
董希文先生画的《开国大典》。这算是典型的胜利者的绘画。建国以后,这张画先后修改了四次,这些画面上的人物随其命运沉浮而改来改去。第一次修改是1955年,高岗饶漱石案件后,把高岗改成了一盆花。
修改后的《开国大典》
就是在毛身后第一个戴眼镜的人。第二次修改是1966年文革伊始,刘少奇被打成反革命,把刘少奇洗掉,改成在他身后的董必武。这时董希文先生身体已经得癌症,但是仍抱病去中国革命博物馆改画。第三次是1970年江青要求把画面最左边的林伯渠改掉,因为她跟毛结婚林反对,最后要求约法三章限制江的权力。虽然林已经在60年去世,但是江仍然要抹去他历史存在的痕迹。这时董希文已经病重,没法亲自修改了,他委托他的学生来修改,这次学生没有在原画上修改,复制了一张以备“刷新”。1972年又有人要抹掉原画上的林伯渠,这次是找到了靳尚谊先生,靳尚谊也没改,复制了一张,最后一次是文革结束后,刘少奇平反。上面又要求恢复原状,这时董希文先生已经去世,靳尚谊先生有事就推荐了阎振铎和叶武林,由他们重新临摹了原画。现在在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作在库房里。胡适先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也可以说历史是一张任人改来改去的画。
这一类的绘画我称之为成功者的绘画,就是掌权者的历史书写,这一类绘画其实是古典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的,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方法,基本是按照权力排序来安排画面人物的位置和突出程度,以及运用各种视觉手段来突出中心人物,这个传统可上溯到乔托、马萨乔他们,教会也是权力机构嘛。
《纳税钱》 马萨乔
另一个就是内容是重大政治事件,这个也是一样传统悠久。在我国这个分两头,一头是传统中国绘画,帝王将相,比如《明皇幸蜀图》,中国人坏事变好事的传统也深厚,就是避讳这个事情,明明是安史之乱,李隆基连长安都呆不住了,仓皇出逃四川,非要说幸蜀,搞得好像是去游山玩水一样,成都北郊有个地方叫天回镇,名字就是唐玄宗走到这里,得到平乱的消息就回长安而得名的。其实《布辇图》也是,明明是被大兵压境逼着和亲,画的像是吐蕃可怜巴巴的来求见。
《明皇幸蜀图》 李思训 唐
《明皇幸蜀图》局部
另一头是从苏联引进的,苏联是从德国引进的,德国是从法国引进的。在建国以后我们基本是用外来这套体系作为政治重大事件的书写形式。到今天为止仍然在官方系统运用。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也就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保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艺术学院的绘画训练方法还是学徒式的方法,实际上更接近古典世界。这个与欧美资本主义系统里的现代艺术教育系统很不一样。2000年以后国内艺术院校也做了很多改革,增加了新媒体,跨媒体专业,教学方式更接近西方现当代艺术教学体系。艺术教育这一块可以单独的讲。这都算官方系统的部分。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绝对的主流,任何要在美术这个行当里混的人,都得按美协的规矩来,艺术家要出头,只有一条路:参加美协组织的全国展览,全国美展的逻辑跟科举制度差不多,首先是画什么内容不是艺术家自己想的,基本是命题作文,用什么形式画也有讲究的,参透这个八股文的作法才能金榜题名,由着自己的性子画没戏。然后是层层选拔,从地方美协开始选,入选的作品送到省美协,这可以算秀才;省美协的再送到全国美协筛选,这就算中举了;选中的作品就参加中国美术馆的全国美展,这对于地方的艺术家来说差不多是中了进士,如果获了奖,金奖,银奖,那就是状元、榜眼了,日后前途大好,获金奖者在地方甚至中央的美术系统里会成为未来美术官员的有力竞争者,比如地方、省美协主席,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更高的会成为文联主席。就算不获奖,参加了全国美展在地方美术界那也是让人高看一眼的。进入地方的美协或者画院或者美术学院都是加分项。在80年代初,整个中国改革与反思,这个系统的选择标准也有些变化,不再是以前模式化的红光亮的领袖和工农群众政治宣传,而是人性的复苏和表达,尽管也是在大的政治氛围趋势允许下的委婉和象征的表达,但毕竟是真实情感的抒发。这也是中国文艺的一个传统,兴观群怨也要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 1981
画院也是中国特色,全球古往今来中国独有的,由国家财政拨钱养一批艺术家,古代就是御用画家,这个画院制度从汉朝就有了雏形,那个因为没有收到贿赂而把王昭君故意画丑的毛延寿就是宫廷画家,到了五代后蜀正式设立画院,黄荃,黄居寀父子就是画院待诏,到宋代画院系统更加完善,徽宗由于本人的爱好,从收藏到文献的整理可以说对中国绘画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和评鉴,《宣和画谱》至今仍然是研究宋以前的中国绘画的最重要的文献。《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徽宗选入画院亲自教授以后,他创作出这一件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他创作这件作品才18岁。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都是画院培养的,如郭忠恕、郭熙、崔白、燕文贵、张择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等。
《捣练图》张萱 唐 赵佶临摹
画院制度在北宋可以说是到达巅峰,其推动艺术发展的作用也是巅峰时期,这个系统南宋继续保持,元代废弃,明朝有所恢复但是远不能和宋代相比,前期浙派继承宋画院体传统,后期吴门松江华亭文人画兴起,其影响导致清代宫廷绘画以摹古为务的四王为宗,民国没有官方画院,但民间绘画组织非常繁荣,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西画,都有很多,著名的像中国画学研究会、上海书画研究会、湖社、竞美美术会、西泠印社、宁社、力社、天马会、决澜社.......,非常非常多,1949年以后画院系统又重新由政府组建,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美术系统,这个系统一直到今天还在运转。只是改革开放以后不像之前那样有绝对的垄断权力。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画院应该掉,因为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引起不小的争议。画院该保留还是关闭,可能不仅仅是美术系统的问题。
在文革结束以后,艺术家有了自我组织展览的可能性,比如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早的“星星”美展,就是艺术家自我组织的一次展览,颇有点落选沙龙的意思。艺术家自己在中国美术馆外面的绿化带展示那些不可能被当时美协选中的前卫艺术作品。
《星星美展》1979
在80年代也就是“85新潮”前后,艺术家自我组织蔚然成风,这些自我组织的艺术家大多是艺术理念和风格超出了官方艺术评价标准和口味的艺术家,他们要追求自我认同的表达,以及拥抱新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而不是迎合标准的命题作业,他们在当时就是边缘,不仅是美术界的边缘,而是整个社会的边缘,这些艺术家构成了后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底色。
《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绘画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两分钟》 黄永砯 1987
其实当代艺术在中国的艺术生态里是很小很弱的一部分,非主流艺术。但是生命力在哪里?最弱小的那一部分。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但今天当代艺术也逐渐体制化,逐渐刚强起来,这是今天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反思和寻找新的艺术发生方式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