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邱岸雄STUDIO 作者:邱岸雄

 

本来上一篇文章想把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包括进去就结束了,限于篇幅,放进去就太长了,就单独写一篇,算是整个讲绘画这篇文章的收尾。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无主之作》,描述了一个德国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传记电影。电影里童年的里希特正好是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他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姑,其实还是一个少女,他姑姑喜欢现代艺术,满脑子自由浪漫的思想,喜欢不穿衣服弹钢琴。她弹的正是我喜欢的巴赫的《羊儿可以安全的吃草》。平静质朴、虔敬深邃、简洁精巧而意蕴无穷。
 
 
 
 
纳粹政府对现代艺术深恶痛绝,其实就是希特勒很讨厌现代艺术,众所周知,希特勒年轻的时候学习画画,而且报考了维也纳艺术学院,以缺乏艺术天分为名落榜,终结了他的艺术之梦。
 
 
 
希特勒的水彩风景画
 
 
从他留下来的作品看,保守拘谨有余,而缺乏生动的气息。美院教授也没说错,但这个决定也许是错误的,有人假设:如果希特勒考上了美院,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平庸的艺术家,少了一个祸害全世界的政治狂人,也许就天下太平了。这么想未免有点天真,国家之间的政治和战争的趋势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所左右的,希特勒其实就是那个时候德国的国家和民族意志的代言人,他被选出来是因为他宣扬的政治理念正好符合彼时德国人的期望,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的人出来履行这个民族的共同执念。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上)》里有一张画,是描绘德皇威廉一世挟普法战争胜利之威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加冕仪式,当时有多凡尔赛,后来就有多惨,一战德国战败,签了凡尔赛条约,成也凡尔赛,败也凡尔赛!德国除了吐出原来侵占的洛林、阿尔萨斯,还要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德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情绪很严重,很多人寄希望于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强人挽救德国于颓势,希特勒就应运而生。我原来有个疑惑,德国是最早实现全民现代义务教育的国家,到今天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实行的教育模式都还是德国十九世纪发明的那一套教育体系。并且德国人在哲学、科学、文学、音乐、艺术等各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傲立世界文化之巅。德国人向来以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而著称,但是为什么一直不断的陷入战争的深渊,难道德国就没有有识之士看出来那些愚蠢的战争政策会把人民带入灾难深重的境地吗?当然有,比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他著名的论断“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非相反。与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不谋而合。他预见到了拿破仑在政治上的失败,并未被其之前的辉煌战绩所迷惑,因此反对普鲁士与其结盟,并辞职去俄军任职,参与了抵抗和追击拿破仑的会战。比如俾斯麦,他对于政治与战争关系的深刻理解,使他驾驭着普鲁士借助战争中完成德国的统一,比如马克斯.韦伯,他在一战时就看出来德国的战争策略会把德国带入深渊,而且与当时的政治高层进行了讨论,企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但是未果。当然,近现代欧洲大陆始终有一个霸主地位甚至一统欧洲的魔戒诱惑着法德这两个最有实力的国家为之持续发动战争,其他国家也不断卷入这双星缠斗的漩涡中,只是俾斯麦以后的德国陶醉于之前的胜利,威廉二世的盲目自大和急于求成的野心以及外交政策上的愚蠢致使德国在一战陷入了俾斯麦一直极力避免的腹背受敌的战争泥潭。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西线无战事》,第三次重拍,是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同名小说改编,雷马克的这篇小说就是对他自己在一战经历的描述,他要传达的理念非常清晰:战争对一代人的人性摧残,摧毁了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以及生命。
 
这部电影的小说原作在1929年一出版就获得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快好莱坞把它拍成电影并获奥斯卡奖,被称为影史上最好的反战电影,而这部小说和电影在纳粹执政时期都被禁了,雷马克被取消了德国公民权,他流亡去了瑞士,最后去了美国。
 
 
第一版《西线无战事》1930
 
 
 
那时的德国民众满脑子报仇雪耻的想法,冷静理性的声音淹没在狂热煽动的政治口号里。因此即便有人看出来问题,也无人理会。
 
在艺术方面,纳粹政府的想法很明确:一切为了政治宣传服务!宣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接受他们传达的信息,所谓的洗脑,正如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那么艺术不能晦涩难懂,必须要大众一看就明白,当然现实主义的形式是最明白易懂的。
 
 
 
 
《工人、农民和士兵》,(Arbeiter, Bauern und Soldaten)
 汉斯·施米茨·维登布吕克,(Hans Schmitz-Wiedenbrück)1941
 
 
塞普.希尔兹是希特勒最欣赏的画家,他的画非常符合希特勒的新古典主义口味以及对艺术宣传功能的需求,1938年希特勒以1万马克的价格买下他的画作《下班之后》(Nach Feierabend)后,于1939年给予了他10万马克的捐赠,用于修建他的工作室。而他的另一件作品《农家的维纳斯》(Bäuerliche Venus)则为宣传部长戈培尔以1万5千马克买下。当时德国一个普通市民的年收入是1800马克。
 
 
《农家的维纳斯》创作现场
 
 
 
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对文化艺术实行严格控制,出台了艺术的政策和组织。1933年11月1日,帝国造型艺术协会(Reichskammer der bildenden Künste )正式成立,是9月22日成立的“帝国文化协会(Die Reichskulturkammer)”的七个部门之一,按照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意见,其目的包括——“以对人民和帝国负责的态度促进德国文化的发展,管理文化行业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并在帝国民众启蒙和宣传部长的领导下,通过它所包含的所有活动部门的成员的合作,实现属于它的各个团体的所有愿望之间的平衡。”
 
 
 
 
 
上图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文化协会结构图,中间的核心是帝国总理即希特勒,和帝国文化协会主席,不知道是他兼任还是另有人选。外围第一层是副主席(国家秘书)通俗地说就是二把手,第三层是常务董事,第四层是七个细分部门:帝国造型艺术协会,帝国戏剧协会,帝国文学协会,帝国新闻协会,帝国广播协会,帝国电影协会,帝国音乐协会。最外围是协会成员。建筑师奥根·赫尼希(Eugen Hönig)被任命为帝国艺术协会的第一任主席直到1936年,到了1935年,各类的协会成员已经超过十万名,画家和版画家超过一万名;艺术家要参加展览就必须加入艺术协会,并且要调整自己的风格和内容以适应协会的要求。那些坚持自己风格的艺术家特别是搞现代艺术的艺术家在纳粹德国很难生存,他们要么流亡外国特别是犹太人或者其他非日耳曼人,要么就成为地下状态,甚至被送入集中营。纳粹时期主流艺术就是上面那些现实主义风格为政治宣传服务的作品。
 
在纳粹文化官员看来,现代艺术那些玩意儿大众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而且充满了资产阶级的颓废堕落的气息,在当时“一片大好”的形式面前,这些东西都是应该批判和清除掉的。所以纳粹政府在慕尼黑的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专门做了一个“堕落的艺术”展加以批判,让公众来参观学习什么是颓废堕落的艺术。
 
 
 
戈培尔陪同希特勒参观“堕落的艺术”展
 
 
 
《无主之作》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小里希特在他姑姑的带领下参观“堕落的艺术”展。虽然讲解员在大加批判这些颓废堕落的艺术,姑姑却悄悄地告诉小里希特她喜欢这些作品。
 
 
 
挂在墙上的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现代艺术作品,德国在那时以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为最有影响的艺术派别,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出现除了受来自世界艺术中心巴黎的立体派野兽派的影响以外,也有其自身的浪漫主义传统。
 
浪漫主义在启蒙运动之初就开启了对理性思想的怀疑和反思,从赫尔德到歌德到席勒,他们都感到个人在新时代构建的社会机器中不再是完整的人,而是被理性的专业分工分裂成碎片,浪漫主义试图用艺术重建完整的人,席勒提出用审美来塑造新时代人的精神,蔡元培先生提出“用审美代替宗教”的思想源头也在于此。席勒宣称:“正是通过美,人才走向自由。”​ 后面这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个宣言的注解: “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可是,如今是需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轭下。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尊崇它。在这架粗糙的天秤上,艺术的精神功绩没有分量,艺术失却了任何鼓舞的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甚至哲学的研究精神也一点一点地被夺走了想象力,科学的界限越扩张,艺术的界限就越狭窄。”(《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诺瓦利斯说:“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我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他们浪漫化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以审美的方式延续了宗教,以对抗世俗化,祛魅的现代理性世界。
 
 
 
 
《雾海上的漫步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1817
 
 
 
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人所面对的自然壮丽伟大,造物神秘莫测,自然就是上帝意志的显现,人在自然里才是完整的人,而在社会机器里仅仅是一个碎片一个零件。自然中的人是与宇宙相通相融的,即便是孤独的人,他也是完整的。
 
哲学上尼采提倡“酒神精神”以反对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的“日神”理性传统,尼采已经敏感的觉察到理性主义带来的人性的萎缩和工具化,他提出的“超人”概念是想要塑造新的超越宗教规训的强大人格,但是他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念却被纳粹用来为强人政治背书,希特勒推崇尼采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还亲切地接见了尼采的妹妹。尼采和瓦格纳有一段孽缘,开始尼采极其推崇甚至膜拜瓦格纳,为之写下了《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他们在相识以后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忘年友谊。而转折点就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首演,在外界认为这是瓦格纳的巅峰时刻时,尼采却对这部作品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件作品是他的失败。而之后尼采完成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和瓦格纳同时完成的《帕西法尔》在尼采看来就“像是两把剑在决斗”,自此二人决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对瓦格纳以及尼采认为他所代表的旧文化诸神死亡的判决。有意思的是推崇尼采的希特勒对《尼伯龙根的指环》倍加推崇,他曾要求纳粹高层都必须看这部剧,据说他自己就看过40遍,一部完整演出要四天,可见他对《指环》的狂热程度。托尔金的《魔戒》是否受其影响,他自己是否认的,但是从内容看应该还是有影响。
 
在纳粹统治下,德国人的精神恰好与尼采所期待的相反,不是健康独立强大,而是更加懦弱、慕强,工具化,羊群化,在精密的国家机器里做一个没有思想的螺丝钉,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即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这些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个体的“平庸之恶”最终汇聚成巨大的邪恶,将世界拖入深渊。也就是说尼采对理性的反动没有塑造他理想中的强大德国精神,反而成了他反对的工具理性的工具,这真是一个讽刺的悖论!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过犹不及,极左与极右最后殊途同归。浪漫主义有利于艺术,但有害于政治,激进的政治运动就是浪漫主义进入政治的体现。
 
 
《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洛瓦  
 
 
法国大革命就是一次政治的浪漫主义运动。歌德对大革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反感的,歌德恐惧于一个政治普遍化的时代的来临,他认为公共空间的政治化是灾难性的。“就歌德看来,普通人无法将自己提升到如此观察问题的角度,所以会成为煽动者任意驾驭的大众。(希特勒在魏玛共和国赢得总理选举就是典型的例子)普遍的政治化有利于说谎、受欺骗和自我欺骗。世人想掌握整体,但他们甚至无法掌握自身;人们想改善社会,但他们拒绝首先改善自己。”(《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吕迪格.萨弗兰斯基)而席勒开始是对大革命持欢迎态度,直到革命显现出残酷暴虐的结果才望而却步,而他把希望寄托于以审美游戏来塑造自由和完整的人。
 
纳粹的政治统治也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它是法国大革命暴政在20世纪的余波,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浪漫主义在艺术和政治分别作用,但他们并非齐头并进,到了20世纪浪漫主义的政治却要毁灭浪漫主义的艺术,像一条自噬的双头蛇。但这二者可以只取其利而避其害吗?这就像问吞下毒品的人可以只享受毒品带来的快感而不受毒品的伤害吗?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精神源泉之一,但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浪漫主义还保有和维持神性和形而上学的关系,而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与纳粹政权同时都是尼采的拥趸,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酒神精神、对宗教道德的批判、永劫回归、这些无一不是对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有巨大的激发作用,而尼采上帝死亡的宣言就意味着价值虚空的现代性来临,虚无主义是始终漂浮在现代主义头上的幽灵,他们要用宣泄式的激情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对个体生命或悲剧或狂欢的张扬,以回应理性主义对人性的分割和工具化,然而除了表现摆脱一切束缚的个人内在体验(酒神精神)他们始终无法找到如宗教一样的终极价值锚点。
 
 
 
《尖叫》爱德华.蒙克  挪威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形式上吸取了梵高、高更、蒙克、立体派、野兽派的艺术表现手法,这部分在浪漫主义的线索下的现代主义艺术都有回归原始性的倾向,他们的画面粗砺,色彩夸张,造型简化,传达出来的状态是紧张感、宣泄的情绪、不受理性控制的原始力量。表现主义最著名的艺术社团为桥社,其主要成员有克尔希纳、弗里茨.布莱尔、黑克尔、罗特卢夫、 诺尔德、 佩希施泰因、奥托米勒等。克尔希纳为其发起人和核心成员。
 
 
《街道》 1913  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尔希纳   Ernst Ludwig Kirchner
 
 
克尔希纳的创作很明显可以看出立体派野兽派对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更多是形式和方法,他的造型也有来自对德国传统哥特艺术的研究和吸收,他更注重的是个人情绪和感受的表达,克尔希纳因为身体多病,从1917年起定居瑞士达沃斯。当纳粹上台后,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他的作品被纳粹归为“颓废艺术”,在“堕落的艺术”展里进行批判。1937年,他的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他于1938年在瑞士自杀。
 
 
 
 
《桌边的两个男人》1912年   埃利希·黑克尔  Erich Heckel
 
 
 
桥社的另一个成员埃利希·黑克尔(Erich Heckel)画风跟基希纳也很接近,尖锐的造型,阴暗的色调,压抑愁苦的情绪。而另一位表现主义的艺术家诺尔德的作品则显示出一种原始的狂欢情绪。
 
 
 
《蜡烛上跳舞的女人》  埃米尔.诺尔德
 
 
诺尔德的作品虽然被纳粹归为“颓废艺术”之列,但是他自己却是纳粹的忠实信徒,他加入纳粹党,并且在作品被禁后还向希姆莱表示他对纳粹的忠诚,并且表示他的作品是真正的纯粹的“德国的艺术”。他曾经还是希特勒的座上宾,在后来揭秘他的信件里流露出反犹主义的倾向,而在战后他刻意隐瞒了自己的纳粹身份而强调自己被纳粹迫害的角色,扮演了一个正面的形象。默克尔在总理办公室挂了一张他的作品《碎浪》,当他的反犹倾向被揭秘后,作品被撤了下来。这件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更写实和拘谨,完全没有之前那些“表现主义”的画风,这件作品创作于1936年,是在纳粹1933年上台以后画的,所以他很可能是为了迎合纳粹的口味而改变风格。
 
著名的青骑士艺术社团在慕尼黑,抽象画的鼻祖康定斯基和另一位艺术家弗朗兹.马克就是青骑士的创始人,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转向对内心情绪的表达,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主义仍然以塑造具象的对象来表现内心的感受,而抽象主义完全抛弃了对现象世界的描绘,以单纯的点线面色彩作为表达内在情感的元素。
 
 
 
康定斯基作品
 
 
 
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的思想根源一方面来自宗教的超验精神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和本质论在绘画领域的回应,在他看来绘画的本质就是脱离表象世界的纯粹的视觉元素。抽象绘画才是绘画最本质的形式。抽象绘画以后专门讨论,此处不赘。
 
 
 
《红色和蓝色的马》弗朗兹.马克    1912
 
 
弗朗兹.马克的绘画多以动物为描绘对象,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明快,造型可以看出受到立体派的影响,以几何形体的方式归纳动物的形象,而背景则几乎是抽象的色块,这可能与康定斯基的影响有关。马克的绘画看起来比较愉悦,而不像桥社的画家的作品那么苦涩阴郁。
 
在一战后德国出现新的一个艺术派别,他们被称为“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他们以反对表现主义的姿态出现,他们认为表现主义只关心内心的感受而不关注社会现实,而他们的作品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实际上克尔希纳和黑克尔的作品也是有社会题材的,而且新客观主义的作品表达的情绪和氛围都和他们很相似:焦虑、混乱、不安、阴郁、愁苦....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并非客观,而且他们的表现手法多少都受到表现主义以及其他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他们都是以主观夸张的造型描绘德国一战后畸形的社会现实,因此也有人把他们称为后表现主义。他们也都同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一样享受了纳粹政权授予的“颓废艺术”的称号,其中代表人物有马克斯.贝克曼,奥托.迪克斯,乔治.格罗斯。
 
 
 
《黑夜》马克斯.贝克曼   1919年
 
 
贝克曼的作品是新客观主义中最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他的作品以扭曲的造型,锐利的线条,冲突交错的构图,形成紧张而混乱的气氛,《黑夜》这张画可以看到他受到早期北方文艺复兴的老布鲁盖尔和博斯的影响。
 
 
 
​《死神的胜利》局部  老布鲁盖尔  
 
 
贝克曼的另一件作品《鸟的地狱》,所描绘的诡异的场景也与《死神的胜利》里那些恐怖的场面很相似,这件作品是对纳粹的暴行的象征主义式的批判。贝克曼对后来的艺术家也有影响,比如曾梵志早期的《协和医院》系列。
 
 
《鸟的地狱》 马克斯.贝克曼   1938
 
 
另一位艺术家奥托.迪克斯则喜欢描绘残疾、畸形的形象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他的作品则更接近博斯那种怪诞诡异而迷恋于细节刻画的风格。战争对迪克斯影响甚深,一战期间他作为志愿者在军队服役参加战斗,多次负伤,他在阵地上目睹战争的惨烈与可怕,他早期的作品以描绘战争题材而闻名,他所描绘的不是像那些宣扬战争的绘画描绘冲锋陷阵的巅峰时刻,而是战斗结束以后横尸遍野的战场。
 
 
《战争-三联画​》 奥托.迪克斯   1929-1932
 
 
战争三联画是迪克斯最重要的战争题材作品,他采用了传统祭坛画的形式,描绘了战场的恐怖,左边的画面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列队进入硝烟弥漫的战场,中间的画面则是腐烂的尸体悬挂在烧焦的树梢上,遍布弹孔的尸体的脚斜指天空,破碎的肢体和内脏涂撒在地面,右边的画面则是在黑暗里火焰翻滚的背景下,负伤的人面色惨白抱着尸体,下面则是躺在帐篷里的伤员。这件作品的形式与北方文艺复兴的格吕内瓦尔德的祭坛画采用的是一种框架结构,他用这种神圣的祭坛画形式来描绘如地狱般惨烈的战争,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祭坛画》  格吕内瓦尔德
 
 
迪克斯对细节描绘的迷恋、造型神经质的扭曲感也与格吕内瓦尔德很相似。除了战争,他也画了很多在战争中留下残疾的人。
 
《大都会》这件作品也是三联画,左边画面是残废无腿的军人在街上,他前面是浓妆艳抹的妓女,中间画面是在舞厅里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右边的画里与左边的画都是在战争中残废的军人沦为乞丐,而打扮冶艳怪异的女人重叠的大理石柱,第一个女人的衣服充满了性暗示。大概就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意思。
 
乔治.格罗兹的风格更像是立体派和达达主义的拼贴+漫画风格。题材也大多是反映德国战后的社会政治颟顸腐败的内容。
 
 
 
《社会栋梁》  乔治·格罗兹       1926年
 
 
格罗兹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也不难解读,《社会栋梁》,社会民主党的人脑子里冒热气的💩,纳粹党徒一手拿剑一手拿着啤酒杯,脑子里是决斗的骑士,啤酒杯很明显的暗示希特勒的啤酒馆政变夺权。教士面带谄媚的笑容闭眼摸索,戴头盔的军人也杀气腾腾的手持剑和枪,这种图像学的象征和隐喻在古典绘画里很常见,到今天的政治漫画也还是采用这种思路。
《日食》也是同样的运用象征手法,身穿军服挂满勋章头戴桂冠的是兴登堡总统,四个无头的黑衣人是内阁成员,意思是他们没有头脑,完全被兴登堡支配,兴登堡旁边是军火商胳膊夹着一堆武器在跟兴登堡说悄悄话,桌子上的驴象征民众,眼睛被印着鹰徽的黑布蒙住,在吃食槽里的报纸,这里很明显的讽刺大众被民族主义蒙蔽了眼睛和被媒体操纵。左上角的钱币是日食,比喻资本遮蔽了一切。格罗兹的画完全可以看作政治漫画。
 
上面这些现代主义的绘画都被纳粹当局归为“颓废艺术”之列,大部分作品被清除出了美术馆收藏,在美术学院任教的艺术家也被辞退。康定斯基和克利任教的包豪斯学院直接被关闭了。包豪斯的校长格罗皮乌斯,教授约瑟夫.艾伯斯,去了美国的黑山学院,当然还有其他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教授比如巴克敏斯特.富勒,比如美国现代舞的代表人物坎宁汉,黑山学院纳入了包豪斯的艺术乌托邦理念,其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当时的美国也是异类,黑山学院的命运同包豪斯一样没有持续太久,但是黑山学院培养的学生很多后来成为美国新艺术的中坚力量。
 
 
 
黑山学院
 
 
约瑟夫.艾伯斯
 
 
到了八十年代德国又出现了新表现主义,重新接续表现主义这条线索,安塞姆.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吕佩尔茨,彭克为其代表人物。新表现主义更多的思想内核是反思二战及以后德国的问题,基弗那些废墟的画面看起来就像精神的荒原。
 
 
 
安塞姆.基弗作品
 
 
二战以后德国经历了分裂,冷战,合并,德国艺术自然也受其影响,东德仍然延续了第三帝国的艺术方针,以现实主义风格为政治宣传服务,但是有意思的是很多重要的德国艺术家是从东德到了西德,比如里希特。里希特在东德成长并开始学画画,他掌握了写实的绘画方法。
 
而当他后来逃亡到了西德,他进入了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艺术,他发现这里的艺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他开始尝试一系列的“实验艺术”,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电影里还有他上博伊斯课的桥段,顺便把博伊斯的艺术理念也介绍了一下。不得不说德国电影人是懂艺术的,从道具到台词,动作和气质做派,基本没有bug。就连那个敲大钉子做作品的配角同学也是有真实依据的,他的作品正在浦东美术馆的一个泰特收藏的OP艺术展里展,就是大钉子敲出来的。他叫Günther Uecker。看国内拍的跟艺术有关的片子基本就是灾难,就更别说那些娱乐节目了,把艺术当猴耍。
 
最后他选择了用写实的手法画照片。里希特曾经说过,他发自内心喜欢古典写实绘画,但那时他不敢承认,怕别人觉得他太保守了。
 
他用了照片这个新媒介来给出了一个图像转换的概念,让这些写实的绘画显得更conceptual一些。
 
最后这张画里就是里希特的姑姑抱着童年的他。而他姑姑正是被纳粹的医疗官员因为精神疾病被作为没有存在价值的人送进了焚尸炉。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和焚烧禁书事件,可与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媲美。世界名著和世界著名都不能幸免,诺贝尔获奖作品和其他一切“非德意志精神”的作品都被判了火刑。冯·萨特于1905年以其《放下你的武器》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托马斯.曼,茨维格,弗洛伊德,以及前面提到的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全德国有三十多所大学都参与了烧书,至少每个州有一所大学,仅柏林参与焚烧的就有五千青年学生,先游行,后批判,最后把书投进火堆。他们激情澎湃,斗志昂扬,他们期待着德意志帝国的伟大崛起,他们绝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是地狱般的结局。
 
 
柏林焚书事件
 
 
现在在德国柏林的Bebelplatz的广场中央,有个焚书纪念碑,纪念碑边上的铭牌刻着这句话:
 
“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uch am Ende Menschen。”
 
这是海因里希·海涅的名句:“这只是一个前奏。当人开始烧书,最后他们就会烧人”(写于1820年)一语成谶,德国人在预言中充满激情地迈向未来的地狱之门。
 
                             邱岸雄于上海2023年5月5日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中)· 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上)
· 夏可君:杨佴旻的水墨神色——斑斓呼吸的天机· 尹秀珍:“应力”消退又增长
· 行走的策展:走到荒野去创作· 忻东旺:我是一个感动于生活的人
· 40位伟大艺术家,笔下的母亲肖像· 向京:我对将要说出的所有话都深表怀疑
· Art+100潮流艺术节120位艺术家齐...· 邢丹文:热恋中的社会奔跑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