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Prada荣宅即将呈现李爽个展《月球的距离》

时间:2024年10月22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PRADA 将于上海 PRADA 荣宅举办李爽个展《月球的距离》

2024 年 11 月 6 日至 2025 年 1 月 12 日
 
 
Shuang Li, Shackles, 2024. Courtesy the artist, Peres Projects and Antenna Space
 
 
在 Prada 基金会的支持下,Prada 将呈现李爽(1990 年生于中国)个展《月球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oon)。展览将于 2024 年 11 月6 日至 2025 年 1 月 12 日在 Prada 荣宅举办。荣宅作为 1918 年建造的上海历史名邸,由 Prada 修缮后于 2017 年 10 月重新对外开放。《月球的距离》是李爽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个展,展出了为 Prada荣宅特别创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
 
“交流与技术始终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当交流仅能以数字形式进行,技术与算法变得冰冷无情,每个人都被压缩成像素,肉身则显得无能为力。与所爱之人,尤其是与父母交流,本就充满挑战,在数字化环境下愈加困难。即时通讯、视频通话、表情贴图——这些本应让交流更便捷的工具,却失去了原有的魔力,反而拉远了彼此的距离。数字交流似乎让文字失去了意义。发送信息变得令人沮丧,有时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信息虽然发送了,却似乎什么也没有传达……每一次交流的尝试似乎总以沟通不畅而告终。我成长于典型的东亚家庭,代际间的紧张关系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愈发明显。在这件全新装置作品中,我用灯光照亮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阴影。”李爽如是说。
 
 
Shuang Li, Our Lady of Sorrows, 2024. Courtesy the artist, Peres Projects and Antenna Space
 
 
李爽的作品涵盖多种艺术语言,包括表演、互动网站、雕塑、动态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等。她的作品深植于当代数字领域,聚焦媒介与其用户之间,以及媒介本身之间多元化的互动与亲密关系。李爽特别关注各种形式的技术与人类及其互相之间的交互方式,揭示身处全球化通信系统中的科技如何控制我们的身体和欲望。
 
展览《月球的距离》源自艺术家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历史时期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当今高度媒介化现实中的交流困境,以及复杂的母子关系。展览以艺术家在家庭情感交流中面临的挑战入手,藉由多维叙事展现母子关系的复杂性。展览的核心是一封写给李爽母亲的、已经丢失的信件,信件转化为特定场域的灯光与声音展示装置,升华为一种超然的体验。
 
展览名称《月球的距离》受Italo Calvino 著作《宇宙奇趣》(Cosmicomics)所启发。开篇的同名故事背景设定于史前时期,那时的地月引力不同于今日。在某个轨道点上,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极为接近。地球上的人们会架起梯子,攀上月球收集某种“月乳”。某个夜晚,当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月球时,引力突变,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混乱中,有些人设法跳回地球,而另一些人则永远留在了月球。李爽在疫情期间滞留欧洲,无法回家时,从这则故事中获得了许多安慰。
 
 
Shuang Li, I’d Photocopy Everything that We Could Have Been, 2024. Courtesy the artist, Peres Projects and Antenna Space
 
 
Prada 荣宅的家居与历史空间于在建筑和装饰维度上开启了中西传统间的对话,展示陈设其间的一系列新作品,包括灯光和声音装置、树脂现成品装置以及制作于疫情期间的视频影像。其中一件全新装置名为《也带着一箱徒劳》(With a Trunk of Ammunition too,2024 年),其形态结合了大型风铃与水晶吊灯。灯光在其中闪烁不定,将信函文字转译为电报代码,正如 John Durham Peters 开创性传播学著作的书名所言,似在表达“交流的无奈”。与中国 DJ 兼制作人Hyph11e 合作的声音作品伴随着这一装置及其他水晶灯式作品一同呈现。这些作品探索了交流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编排出一场令人着迷的光影游戏。
 
取材半透明树脂制作的作品围裹着各种材料,包括织物、串珠、乙烯基印刷品、电线、电缆和现成物品。这些作品将瞬息的记忆、个人的欲望和私密的遗憾凝入永恒而坚实的结构,同时呈现出手机屏幕的外观。李爽的作品虽根植于技术,但其本质却表现出对技术系统的反叛思维。李爽积极寻索并接纳那些有可能扰乱甚至破坏技术系统的低保真故障。不同于混凝土形式,树脂材质赋予作品液体般的表面,如同浸入水中一般。其中一些作品,如《镣铐》(Shackles,2024 年),背景是印于在网布上的摄影作品,辅以现成物品和电缆,为图像和屏幕注入非同以往的质感。诸如《屠王者》(Kingslayer,2024 年)等大量使用珍珠的作品,似如像素构成的屏幕,暗指屏幕与实物之间的形态与变异。
 
 
Shuang Li, Déjà Vu, 2022, Video – Color. Duration: 15 min 55 secs. Courtesy The Artist & Peres Projects
 
 
影像作品《似曾相识》(Déjà Vu,2022 年)展示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20 名装扮成艺术家形象的表演者参与了此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展览开幕式。当时由于疫情旅行限制,艺术家本人未能出席。这段影像与艺术家在疫情期间的经历有关,传达出物理上的距离感与流离失所感,以及语言的低效性。影像讲述了一座沉寂小镇的故事。起初,人们遗忘语汇,混淆物品……苹果可以是梨,梨可以是乌龟。随着故事的推进,人物愈发难以说出完整的语句。最终,当他们张开嘴巴,竟无法发出声音。
 
另一件名为《月球的距离》的吊灯装置,则将疫情期间李爽与母亲的微信对话转化为光的形式诠释出来。在光这一形式中,语言及其承载的意涵似乎永远消散,唯有信号得以残存。
 
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被偷走的时间》(Stolen Time)展示了两个背靠背安装的时钟:一个设定为上海时间,另一个设定为日内瓦时间。上海时钟显示的是2020 年李爽搭乘航班离开的时间,日内瓦时钟显示的是疫情和旅行限制解除后,她回国时搭乘航班的时间。“被偷走”的时间意味着李爽个人的疫情结束,但从精神与集体维度而言,其余波仍然未了。
 
艺术家简介
李爽(1990 年生于中国武夷山)于 2014 年获得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媒体研究硕士学位,目前在德国柏林和瑞士日内瓦生活与工作。其近期个展包括:《我不是》(I’m Not),瑞士学院(SwissInstitute),美国纽约(2024 年);《Forever》,佩雷斯项目(Peres Projects),意大利米兰(2023 年);《Death Star》,Galeria Madragoa,葡萄牙里斯本(2023 年);《nobody’s home》,佩雷斯项目,德国柏林(2022 年);《Among Us》,Cherish,瑞士日内瓦(2021 年);《Through Wound》,Callie’s,德国柏林(2020 年);《I Want to Sleep More but by Your Side》,佩雷斯项目,德国柏林(2020 年);《Intro to Civil War》,Open Forum,德国柏林(2019 年);《如果云知道(If Only the Cloud Knows)》,Sleepcenter,美国纽约(2018 年);《怎么称呼》(Comment ils’appelle),Lab 47,中国北京(2016 年)。近期群展包括:2024 年流动影像双年展(BIM’24):《A Cosmic Movie Camera》,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Centre d’Art ContemporainGenève),瑞士日内瓦(2024 年);2024 年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 2024):《比真实更美好》(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American Art),美国纽约(2024 年);《不合时宜》(Out ofPlace),北京公社,中国北京(2024 年);《Paraventi:屏》,Prada 基金会,意大利米兰;“宇宙电影”(Cosmos Cinema):第14 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2023 年);《Inner Voices and Exterior Visions》,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英国伦敦(2023 年);RAM Highlights 2022:《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外滩美术馆,中国上海(2022 年);《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第 59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59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意大利威尼斯(2022 年)。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