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香港:被艺术改变的城市生态

时间:2012年05月26日 作者:曾焱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油麻地
    走到九龙油麻地,就见到香港最淋漓的传统市井。这片街区曾是19世纪末的热闹市集,现在仍密布一排排前铺后居的唐楼。正在建造中的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颇具想象力地将7位本土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展在了油麻地街头,“M+进行:油麻地”成为ArtHK期间一大外围景观。前卫的当代艺术被包裹在香港百年不变的老街景之中,从砵兰街到上海街,我们在细雨中一路照图找了过去。
    香港目前正在建一批和文化艺术相关的项目,比如:西九龙文化区及M+当代艺术馆,第一阶段计划于2017年开放。“中央警署”旧址将被翻新为近似于北京的“798”和上海莫干山道的当代艺术区,预计2014年落成。此外还有已在2012年2月启用的亚洲协会新址,这些都在促使作为亚洲金融和商业中心的香港同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场地。
    西九龙文化区是这些项目中规模最大的,选址在西九龙最南端。这里是维多利亚港湾最后一块填海区,西南面傍海,长度约2.3公里。香港各方人士围绕西九龙文化区是否应该立项曾有10多年的争辩,媒体也未间断过关注,直到2011年港府才确定了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主导设计的“城市中的公园”为最终方案。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在之前的2010年6月还宣布了对瑞典人李立伟(LarsNittve)出任M+行政总监的任命。李立伟曾是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Modern)的首任馆长,他将泰特经营为全球当代艺术的著名景观之一,第一年参观人数就超过了500万。从2001至2010年,他还一直担任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总监。请来这个全球当代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主导M+,西九龙文化区以艺术再造香港的愿景已经向外界传递得非常清晰。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就曾说:“香港西九龙在这时出现或许能为亚洲当代艺术体系做一个大规模的梳理及重建。”


美国迈克尔珠的青铜上色雕塑《二重身》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传讯及推广行政总监陈家耀告诉本刊,港府预算21.6亿港元投入建设,首批场馆将于2017年开放,其中包括拥有1100个座位的戏曲中心、自由剧场以及M+博物馆。ArtHK期间,展览“M+进行:油麻地”从5月15日开始后将持续一个月,这是M+博物馆在建成之前所策划的“游击”系列的首次展览,“在没有场馆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公众互动与策展模式”。
    M+未来建筑物的面积据介绍有6万平方米,将是一座跨界艺术、设计和影像的视觉文化博物馆,“以香港和现今的角度,配合全球性的视野来‘从内向外’发展”。但M+行政总监李立伟在16日对媒体的展览说明会上表示,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建筑物,他说:“艺术可以标志一个地方,油麻地亦正体现了香港的风貌及个性。我们希望能成为这个地方的城市肌理及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在这趟由油麻地砵兰街至上海街的艺术旅程中,艺术家使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有重新的理解。”也许是为了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体验到这种油麻地的风情地貌,展览说明会被放置在油麻地一个老餐厅里举行,声音沙哑的驻场女歌手且歌且舞,用两首老派粤语歌为当代艺术开了场。
    因为地理文化原因,香港当代艺术一向与历史的重构有着重要联系,“M+进行:油麻地”展览即以此为主题。7位艺术家均选自香港本土,他们从不同的叙述方式出发,将油麻地社区被遗忘的一些空间如店铺、街头公园或天桥下的公共场所等地方,活化到了当代香港的面貌中,让市民可在日常中感受到艺术。


中国尹秀珍《黑洞》(2010)

    在甘肃街和上海街的交界处,搭建了一个类似帐篷的临时空间。走进去,黑暗中就慢慢浮现出艺术家曾建华的“七印”计划之《第四封印》。这是一个取材于《圣经启示录》的数码录像装置,关于死亡的文字从上方的投影机内落到地上,像蛇一般时疏时密地爬行在观众周身。艺术家试图探索在“9·11”后的世界所提出的宗教与道德问题,另一方面也探讨犹太教与基督教世界观之中屡被争议的价值观。
    梁美萍的《好挂住芬达》想要讲述三个在过去50年曾经伫立于澳门传统购物中心地带的户外霓虹招牌的前世和今生。装置录像被她分置为两个部分,展在距离油麻地地铁站C出口不远的街区:砵兰街和文明里的街头公园,以及位于砵兰街10号的“山水环保回收公司”——名为公司,其实是一间卖二手旧货的老铺。梁美萍站在店铺前,留心过往观众的反应,并指点我们去对面的公园观看另一半作品。放在店铺里的是一台旧电视机,正在播放作品的录像部分,如果没有旁边那叠印有“M+进行:油麻地”的宣传纸,观众很难将作品从它周围堆积的旧货中区分出来。三个霓虹招牌曾是澳门当地街景照片的景观之一,梁美萍说,当她发现招牌中的“可口可乐”和“雪碧”已消失不见时,决定要做这件作品,探索文化流动和传承的意义。她模拟了在澳门“可口可乐”制瓶厂发现这些招牌时的摆放方式,把它们移植到回收店对面的街头公园里,将视觉物件转化成为具雕塑感的装置。
    白双全的《L》是一项多重联结与多单元的都市介入项目,包括了表演、展览与记录等各种面貌。这项目期望以艺术作为一种媒介来遊走于精神、社会互动和日常生活等层面之间,并试图以此来改善大众生活。展览期间,艺术家在庙街一带推行以艺术概念来营造日常生活情景的活动,如在街头推广以针对白领上班族而设的自我提升课程。而艺术家在课程内的交流及研究后所收集的创意意念和“艺术小动作”,将会在邻近的店铺和三份刊物内展示。
    香港艺术家生存和创作生态,和内地艺术家相比似乎有很大差异。曾就读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的梁美萍,现在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梁美萍2002年获颁了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但她告诉我,此前自己有将近20年不曾做过一件作品。白双全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艺术,兼修神学,在为《明报》副刊的视觉艺术专栏做了4年撰稿后,他开始用摄影、绘画和混合媒介来进行创作。2009年,他携作品《制造(完美的)世界:海洋、香港、异邦的城市和梦》独自代表香港馆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白双全目前算是香港最具活力和名气的本土艺术家之一了,我问他以后是否将为职业艺术家,他说这很难有答案:“以前在香港做艺术,我们只敢说两个月以后还做不做艺术,这两年生态好了很多,我们也只敢说两年以后的事情。”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