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中国女性艺术
三、新时期,回归女性自身——奏响自觉的女性绘画
新时期,开始了女性艺术新的篇章,是女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的契机。如果说以往的女性艺术,是在“男女都一样”的前提下,不自觉中表现了出来,是处于潜意识的自发状态。那么,新时期给女画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她们从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从“共性”中分离出来,回到自身,也就自然地回到女性自然的特点,用女性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女性的心去感应世界,用女性的情感去润化世态炎凉,用女性的方式去表现世界,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补偿和下意识的追求。这种“自我”的寻找,实质上是“寻找女性”的过程。大致分两个阶段:80年代是女性自发的回归,90年代是女性自觉的追求。
80年代女艺术家们自发回归,寻找“自我”走向多元。新时期,女画家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审美理想。她们在各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果把具有各类专长的女艺术家划分为不同的“群落”,那么,可归类如下:
中国画群:周思聪(1939~1996)短暂的一生,给中国的画坛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她艺术探寻的轨迹,也正是一条女性走向自觉的路。1959年她的作品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1979年《人民和总理》获得全国美展一等奖。她虽屡屡获奖,但艺术上的个性特色并不鲜明。80年代初,她的《矿工图》系列,突破了流行近半个世纪的水墨加素描的表现手法,引入平面切割、时空错位和变形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画面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表现形式不仅释放了积郁于内心的巨大的民族恨,也把她那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贯穿其中。《矿工图》的意义更在于为当代中国画走向现代开了先河。她此后的《彝女》系列,是对女性超负荷生活压力的感叹,也是她自己的写照。而她生命后期所画的《荷》系列,表现出了她对生命坦然而无畏的心态。她已把自己溶进了圣洁的“荷”,溶进了自然。王迎春也曾借现代构成的手法,与杨力舟合作过《太行铁壁》,在第六届美展中获得了金奖。她近年的《慈母手中线》则是她在多年的生活和艺术积累基础上的自我超越。庞媛的“花”系列,其工、写手法于构成中创出新意。陈行改用麻布作水墨画而别开生面。蒋采萍潜心颜料的研制,使画面焕然一新。朱理存在对形象略有变形的描绘后,有更浓的生活气息。郑小娟的《草原上的舞蹈》以壁画结构形式来表现,近年她的造型语言趋于单纯化、个性化。8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文人画”一族中,有几位引人注目的女画家,如聂鸣、王彦萍、徐乐乐、刘幽莎、杨春华、马小娟、孙玉敏等,她们在继承传统文人笔墨的同时,以女性的人生体验,以女性的情感世界,以女性清丽、娟秀或大胆泼辣的笔调,与男画家拉开了距离,从而确立了自己艺术的审美价值。而邓林、邵飞、陈巽如等则以现代艺术的观念改变着文人水墨的意趣。
油画群:成名于60年代的一些油画家,她们是经“学院派”严格地修炼出来的。在封闭的、“规范化”的艺术生态环境中,也曾创作过不少重大政治性的主题性绘画。历史进入开放时期,女艺术家得以走出国门游学欧美,带着开放的艺术观念回来,纷纷开辟了自己新的艺术领域。如曾以油画写生色彩功力闻名遐迩的赵友萍,从欧洲回来后,又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泼彩油画的新天地。庞涛则转入对青铜系列的研究,赋予画面以抽象结构的理性思考。鸥洋在油画中驰骋着文人的笔墨意趣,缔造着“意象油画”的新格式。吴海鹰从作品《红花岗的怀念》开始,在静物花卉上寄托着她那朴实浑厚的审美理想。金高自极富装饰性的作品《鄂伦春妇女》后,更加注重绘画性的探索。
混合群:肖惠祥原来学的是版画,自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科学的春天》开始,她又创作了不锈钢抽象雕塑,后发明唐三彩壁画,并画抽象水墨,展现出一个女性无限的创作活力。程犁、权正环原来学油画,她们分别在壁画新领域获得成功。何韵兰原来学版画,最后在水墨之乡完善着自己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江碧波首先突破版画固有的表现手法,创造了独幅版画,变可复制性为不可重复性。她自作品《歌乐山烈士群雕纪念碑》创作后,一发不可收地在雕塑领域大显身手。王公懿的木刻《秋瑾》组画作品,在1980年全国青年美展上创造了木刻作品获金奖的纪录,近年专事装置艺术创作,并屡屡在国外展出并获好评。赵晓沫曾以一系列《沂蒙风情》版画为人们所了解,她的装饰拼贴组画《红白喜事》,热闹的场面深含着生命的哲理,获得了1989年首届中国风俗绘画大奖赛一等奖。郑爽坚持在水印木刻园地,精耕细作,其作品频频获奖,作品《绣球花》于1982年获法国“春季沙龙展”金奖,《华夏之魂》《黑牡丹,白牡丹》分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雕塑群:女雕塑家在沉稳中审慎地改革着自己所熟悉的雕塑语言。张得蒂用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与西方写实手法相结合所创作的铜浮雕《东方的邀请》,1985年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何鄂长期在敦煌工作,深得古代艺术的神韵,她的大型城市雕塑《黄河母亲》具有撼人心魄的凝重和力量,获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张德华的木石雕塑《向往》,1982年获巴黎“春季沙龙展”金质奖。
90年代,女艺术家们走向女性的自觉。中国画坛经历了“八五新潮”的冲击完成了“大一统”规范的突破,到了80年代末,艺术失去了主导艺术的导航,归于个体化的画坛,显出热浪过后的沉寂,然而女画家却借着女性的自觉而异军突起。1990年“女画家的世界”画展,标志着“新生代”的崛起,也标志着女性艺术走向自觉的开始。她们的艺术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女性意识为画坛所注目。喻红、雷双、蔡锦、申玲、陈曦、陈淑霞、李虹、向京、姜杰等的雕塑,都蕴藉着对自身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耐人寻味。张温帙则在装置艺术中显出了女性对材料拼接组合的优势。如果对90年代的女性画坛进行扫描,还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她们蔚为壮观的艺术形成了90年代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90年代是女艺术家闯天下的年代,她们在女性的寻找中,交织着现代女性对自身的确认与超越,交织着对男性世界的认同与排斥,还交织着对外部世界的参与或逃避等,在种种精神矛盾的困扰中,却都以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强化,超越男性传统的艺术模式脱颖而出。
20世纪是风云跌宕、翻天覆地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衰弱、屈辱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站立起来的百年。中国女性艺术也是与时代的演变发展同步前进。在社会的总体文化中,女性艺术除了具有总体文化的特质外,还有自己的领地,人类学者称其为“野地”。这是男性文化无法进入的神秘世界,而在男权中心的文化史观中,这一方文化成了一个历史的盲点。在北京举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之“文献展”部分,首次把这些被冷落、被淹没,甚或被彻底遗忘的历史昭示于众,就是为了唤起一种文化共识,以确证中国女性艺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 / 陶咏白
主编:邵琦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女性艺术》甄选 133 位女性艺术家
艾伦赵琼 安静 白冰 白璐 蔡锦 曹星原 茶学梅 陈庆庆 陈淑霞 陈曦 陈芸 程惠莉 程利红 崔齐 戴莹 邓云宁 董枫 董红羽 董津金 段雪敬 范一冰 方丽萍 甘雪珺 高杏娟 关宇 郭桢 郝秀丽 何黎霞 贺筱琼 胡继灵 胡明哲 黄晖 黄莺 黄玉琳 霍小波 季梦茹 季若霄 江海菱 姜杰 焦笑会 金磊磊 雷双 李建华 李静 李卯 李晴 李雅芳 栗子 梁明玉 梁艺儿 林笑初 淋子 刘海伦 刘虹 刘兰芳 刘曼文 刘彦 龙昭阳 陆蓉之 罗敏 马延红 毛燕 南汐 倪秉栩 欧文婷 欧阳雪芬鸥洋 彭薇 秦红 邱真 瞿倩梅 申玲 石鸣 苏凤 苏茹娅 苏中菲 孙小娥 孙欣 谭皓月 陶艾民 田禾 田霞 童熙乔 王艾婷 王敏敏 王芃 王天明 王新禹 王彦萍 魏海燕 魏琳 吴笛笛 吴华 吴雅琳 武超 向京 肖彩 肖鲁 谢艾非 邢丹文 徐洁 许汝奎 许玉玲 闫平 颜雪 杨芷 姚丽双 尹秀珍 于佳薇 余键 喻红 袁俐 詹滢 张健 张岚芊 张伶伶 张天语 张温帙 张艺 张忆周 赵梓君 郑迎春 周红 周力 周青 周天黎 周英 朱爱娟 朱红梅 朱红霞 朱丽 朱淑玲 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