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基因变异——走向观念主义的水墨艺术(上)

时间:2021年12月22日 作者:王端廷 来源: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


▲ 王天德  水墨菜单  1996年  综合材料装置



张羽是一位长期致力于观念水墨艺术探索并对该领域边界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艺术家,他不仅通过创作,还通过写作和策展来推进观念水墨艺术的发展。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超越笔墨”的实验。1991年,他放弃毛笔,尝试“指印”手法,但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理解。直到2001年他重新进行“指印”创作,并持续推出的大量作品时,才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关注。张羽的“指印”作品就是用手指头蘸墨按压在宣纸上,让宣纸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规则的凹状墨痕。除了最早使用的黑墨水,他后来还使用过红色墨水,最后只用清水,水干后,宣纸上只留下一片指头按压出的凹状痕迹。张羽的“指印”作品既是一种“禅修”式的行为艺术,又是一种形式化的“痕迹图像”;这些作品不描绘形象,它们记载时间。

 


▲ 张羽  指印  行为  2010年



张羽真正的水墨装置艺术是2013年开始推出的《上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几十、几百、几千乃至上万个白瓷碗盛上墨水或清水,然后以横平竖直、整齐排列的形式陈列在美术馆和其他展示空间的地面或台面上。除了墨水和清水,张羽还采用过茶水和法国马爹利干邑白兰地。随着时间的流逝,碗中各种液体中的水分会自然地慢慢蒸发掉,留下干墨或水渍。第二部分是在特制的正方形压克力盒子里整齐码放一摞宣纸,然后往盒子里注入墨水或清水,让宣纸慢慢吸收墨色和水分。张羽码放的宣纸少则3千张(30刀)多则5千张(50刀)。第三部分是将一排长长的宣纸悬挂在展厅天花板上,宣纸下端浸入装有墨水的压克力水槽中,让宣纸慢慢吸收水槽中的墨水。这三部分作品有时会同时展出,有时会单独出现,其中第一部分单独展示的机会比较多。根据采用材料的不同,这个系列的作品分别叫做《上墨》《上水》或《上茶》。随着展出地点和季节的不同,该系列作品展出的效果也大有差异。譬如在北方干燥地区和季节,水分蒸发比较快,而在南方潮湿地区,墨水一个月都不会干,甚至会使宣纸发霉。张羽已经先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上系列》作品展,其中最大规模的展览是2016年在山西五台山推出的《上水》,他将1万个白瓷碗分别整齐摆放在佑国寺院中地面和寺后的山坡上,然后在每一个碗中注满清水。由于独特的人文空间和壮观的自然环境的衬托,这件规模庞大的作品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将整个作品完成的过程和作品在昼夜晨昏不同时间呈现的不同状态拍成了一部电影。




▲ 上墨——张羽个展  2014年7月12日至8月2日  广东美术馆



张羽自称是“水墨画的终结者”,他的观念水墨艺术一步步背弃了传统水墨写意画的形式和内容,将水墨带到了一个超越传统、超越写意、超越绘画的全新境地。他先是抛弃了用笔,然后抛弃了用墨,最后抛弃了宣纸,并由此将装置的材料由水墨和宣纸扩展到瓷碗、水、酒和茶。他一步步将构成水墨画的材料和媒介分解,并使水、墨和宣纸各自独立,呈现这些材料本身的物质特性。

张羽的水墨装置艺术具有解构主义的典型特征,它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国兴起的一个名叫“支架-表面”(Support-Surface)的观念主义艺术流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流派艺术家出于探求艺术本体的动机,分解绘画的组成元素,将画框、画布和绳索等绘画材料作为作品展示在博物馆里,表达了“绘画的物体即绘画本身”(L'objet de la peinture est la peinture elle-même)这样一种观念。

 
▲ 张羽  山·上水   行为大地艺术电影   五台山翠岩峰 2016年8月



(未完)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会员。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四次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分别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2010年、2018年)。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工作,已出版译著专著20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