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杨劲松:因为艺术,一切才皆有可能
时间:2023.06.15 来源:艺术虫 作者:杨劲松

 

 

杨劲松的艺术创作使人感到,他要用仿佛“随意”得来的日常材料抓住艺术中最珍贵的东西。那并不是来源于外界的共识与定义,而是向内发掘出的深沉感受。因而,他会期望在称呼上将画家和艺术家做出区分,以凸显二者在心性表现上的根本不同。
 
在杨劲松的作品里,我们会发现非艺术的日常材料、具体的图形与色彩、抽象化的形象、思想和观念的涌动以及生命力的神秘迸发等等,以一种整体的存在方式被涌现出来。在他这里,艺术更像宇宙发生初始的混沌状态,里面既可以导出各种线索,分析出各种因果,但也只有当它们被合在一起加以直观时才最有触动力。
 
因而,杨劲松的创作会有一种特别的凝重感,那种感官上的美甚至都是次要的。其作品也会以这样一种能量逼我们做出对类似“绘画作为通往艺术的甬道真的过时了吗?”“艺术高度仅仅是从形式进化中体现出来的吗?”“艺术的本体是什么,而它能用一个词去定义吗?”这样的问题的反思。
 
这些反思是通过艺术家的整体行动方式带出来的,最终也反映在了那些打破常规的视觉处理上,从而才使其创作显得格外不同。
 
 
 个人观点系列NO.13  纸本水墨 2018
 
 
 
个人观点系列NO.14  纸本水墨 2018
 
 
 
Art Worm:自现代主义以来,每个人开始为自己立法,标准难以统一。到了当代艺术,更是每个人都自成系统,整个社会也由单一的一元向多元转变。作为一名高度成熟的艺术家,现在反思,这对您而言是否构成一种困扰?对艺术而言,没有统一标准真的是好的事情吗?
 
杨劲松:对艺术而言,没有统一标准作为判断的尺度,肯定是好事。
 
虽然今天,我们的言行几乎无一例外的处于各种标准和尺度里,缘何艺术应该是个例外呢?
 
简言之,人类社会之所以可以经历磨难而经久不衰,拜赐于科学和艺术(感性和理性)之有用与无用的并置。唯此二学之独立于庞杂的社会结构之上,才使得人类可能不忘初心。
 
然而,社会结构分门别类,社会制度五花八门,科学家、艺术家,并不是些不食人间烟火者。他们必然是各门类中人,只是,处于门类内的这些人在生活的历练中有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梦想,突破了世俗的藩篱,创造了崭新的世界。
 
我从一名只追求把对象画得像画册里面印的一样的美术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人应该唯心是问,要在平庸中找到平庸的原因,要把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才体会到“艺术”并不是随手可以触及的境界,才觉察到认识的能力已被各种规训捆绑成了别人思维的模样,才费劲吃奶的力量扬弃掉了身心上的累赘。
 
唯心是问,是我可以让自己不为名声所累,也不会因为不为人识而彷徨的理由。终于走上了一条接近自我的道路,我开始有了心明眼亮的欢愉和涌动不绝的创作欲求。
 
显然,没有统一标准的艺术之路,肯定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因为艺术,才使得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个人观点-12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8
 
 
 
Art Worm:您的抽象作品中,有很多看起来是要触摸生命本源的东西,也可以看得出,您对东西方艺术都有很高的认知。您觉得东西方艺术有无贯通的东西,在孰高孰低上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从二者间汲取营养?
 
 
杨劲松:东方、西方在地理学角度看,距离感是明显的。从社会学角度看,近500年来,西方后来者居上。不仅实现了工业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实现了民主政体下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完成了人、神分立的宗教关系(“上帝死了”尼采语),释放出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创新活力。
 
相较其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程度,中国近现代关于文化艺术的理论思考是明显不足的。
 
我们习惯了摹仿与传承的思维方式,很少有质疑摹仿与传承什么的追问(也就是说很少问自己)。我们的文艺作品,很难与具体的人与事扯上关系。美术、艺术这些个概念只包含主流叙事逻辑的政体意识(也就是说只关心技术技巧,只问权贵需要什么)。具体人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方式,在这类逻辑里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文艺作品就很难产生启蒙与纯化人性的作用。所生成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就很难与具体的现实产生互动效用。
 
我的作品是具象的,虽然无论我怎么解释,仍被划入“抽象”。简单理由是因为处在言不由衷的现实中,才让我走上了自己懂的创作方式,我的任何一组作品,都与我某年某日的具体事件和问题相关,我习惯了作为创作主题来个案研究,我会尝试从现象进入内在关系的形象集成实验。待我成竹在胸,即开始从内容出发表达。
 
在我看来,作品生成之前的所有工作都只是最终表达的媒介。我从不因为媒介的特质或主题之外的因素而放弃创作,去追求什么偶发的形式美。我不会为雕虫小技沾沾自喜。
 
 
 
 
个人观点-11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8
 
 
 
Art Worm:少数艺术家认为艺术本身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有的人务实一点,把艺术当作营生,用它解决经济和生存问题;有的则认为艺术能解决自身精神、思想、心性的问题;还有的就干脆把艺术单纯看做视觉美的享受。作为您个人而言,是如何看待艺术的价值所在的?
 
 
杨劲松:选择什么样的谋生方式都是无可厚非的。谋生是每类生命生存的基本动机。今天之所以乐于去选择各种冠冕堂皇的辞藻来包装自己,来为莫名的结果进行加持,恐怕才是文艺界的问题所在。
 
画一手好画,和艺术其实没有必然联系。
 
“好画”和“艺术”虽然都是价值观的产物,但是“好画”却大多是我们习惯所延伸出来的结果。比如“栩栩如生,好得像真的一样,画的比他老师还好……”艺术就不是这个道理,艺术作品起码是“靠,真让我开眼了。”“我咋就没想到可以这样来表达呢?”好一点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刺激人的感官,或彰显出精湛的材料和技术应用,而是引发人对自身的思考和意义的追问,或是启发了个体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至少在我的观念里,艺术犹如科学一样,旨在发掘与探索生命的原理。它尊重生命经验,却不为俗理习规所限。它游走在人的感性世界里,是人性最敏锐的另一只眼睛。
 
 
 
个人观点-5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8
 
 
 
Art Worm:此外,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对您而言,当代艺术是全新品种,还是如以往艺术似的只是时代进程中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当代艺术?如果是后者,那当代艺术概念是不是就成了无意义的噱头?
 
 
杨劲松:我的确认为现在该有画家和艺术家称谓的区别了。画家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痴迷于技术,他们的视觉捕捉兴趣只围绕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范畴,或她所喜欢模仿的别人的图式,或技术技巧的趣味。
 
画家是视觉动物,只捕捉视觉效果。他们很少有耐心逐磨形式技巧生成的原因,更莫谈会花时间啃相关互涉的理论书籍。当然这对视觉动物而言的确有违本性。即使今天的社会现实在逼迫着自己必须讲究点门面,遗憾的是所表现出来的“改变”,大多是争些华而不实的名号。
 
艺术家称谓今天之所以会如此廉价,症结在“囊无半卷书”。此“囊”是指思想库内容空空荡荡。一些七拼八凑的理论和半调子的学者乘虚而入,全然没有了“文章最忌随人后”的风骨,也荡弃掉了“不写七拼八凑文”的秉持。当然也就不可能再产生“耽文艺如嗜欲”的艺术。
 
基于此,我所称之为艺术家的实践者们,是绝非循规蹈矩者。他们的视觉形态和知觉方式不是被规训的产物,是可启迪社会,能荡涤污浊,贴近人心所向的作品。
 
显然,当代艺术的确是意指当下问题的艺术。之所以当代,又是并非仅限于时间的概念的艺术方式,是因其不再是工业文明的视觉范畴,或创作类型的拓展性证明。它已然从现代主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人性觉悟为内容的艺术,转向了民主、平等的文化冀求。
 
因此,当代艺术不仅是艺术语言形式的更新,更是价值取向上的巨变。
 
 
 
个人观点-2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8
 
 
 
Art Worm:作为一个实践为主的艺术家,您会去从整体上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向和价值么?如果有,请您谈一下您的思考。如果这种概括式的思考与言说无意义,请您从微观与实践的角度,谈一下您发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棘手问题。
 
 
杨劲松:30年前,新艺术的重心还在如何融入世界,在全球化语境里谋求文化身份的确认上。即使沦为“春卷”式的配菜角色也在所不惜,高扬着一种草莽式的锐气和热诚。
 
今天现代传统、当代、新艺术者们的重心,已开始提出文化自信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体制内外各色主张,风起云涌,热闹非凡,只是热闹内的深层动力,似乎少了文化的秉持和耐得住寂寞的勇气。
 
守成和繁杂的权宜理论大行其道,这怕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了。
 
近些年来,我较多的参与到了各地举办的主题性当代艺术展,实话说,大多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开幕式上名流荟萃,人潮涌动,却少有人能坐下来讨论问题,或用心阅读展品。
 
偶尔有几场用心准备的学术研讨会和严肃的议题,与会者却更有兴趣在几个貌似载入了史册的思潮、运动、画展,或某个人的成就做历史定位,或急于在半调子的理论框架上为新潮、实验、当代划定圈子和判断标准。
 
那些曾经的文化拓荒者和精神领袖们,是已然智知垂暮了还是不堪时不我待的压力,我不得而知。迭代的趋势却毫无疑问地在告诉我们当前思想乏力的事实。
 
艺术实践最为棘手的问题,仍然是艺术家个人在自我文化建构和价值观持守方面的问题,是思想的定力和不断逼近真相的能力问题。
 
 
归零-2018个人观点-12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Art Worm:2018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十年,很多人都在期待一种改变,或者隐约发现了改变的蛛丝马迹,对于一种转变和对此的期待,您是如何去想象的?
 
 
杨劲松:站在过去40年的立场,对“未来已来”的2019年,我和许多经历者们的确都在期待着一种更好的改变。
 
过去40年,中国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如此强有力,即使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改变”曾从里到外的触及到了每一个人,仅此,其积极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今天之所以拥有创作上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表达艺术上的不同见解,无疑是改革开放40年的馈赠。倘若没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就不会出现相对宽松的文化局面,艺术的争鸣就不会形成相互砥砺促进思考的关系。一些文化实验精神就难以产生,许多领域的拓展就会止步不前。
 
面对“未来已来”的2019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经济与科技的生活方式迎面扑来。知识更新的速率在加快,日常的时空关系会更频密的被缩小或拉伸,艺术与生活,乃至科学与艺术的交互性会更紧密,更有效的提升人的获得感和存在感。
 
无疑,这样的生活界面,必然给予生艺术家崭新的创作启示,也必然会让艺术的生产方式有别于从前。如果这样的改变已然到来,如果这样的节奏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所期待的2019年到来时,至少我不会象40年前那样惊愕的不知所措,我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会放弃文化立场轻易地再走摹仿挪用假借的老路。
 
 
 
 
归零-2018个人观点-11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Art Worm:谈一下您个人的创作吧,2018年对您意味着什么,您如何回顾自己在这一年的生活与工作?未来的计划是怎样的?
 
 
杨劲松:2018年,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常态的年份。
 
虽然展览依旧很多,这一年的作品却很少,总共不足20件。作品的市场关系,也呈现从未有过的低迷。好在我一直未曾停止对自我的批判和梳理,我的心态和创作状态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过程中,反而是让自己更清晰的看到某种坚持对作品的拓展是有意义的。我的思考也在寂寞中更贴近了我自己的视觉逻辑。
 
值得一语的是“归零”的这个创作想法。
 
早在五年前就开始酝酿这一主题,那个时候是基于职业角色的转换。终于卸下了教师这张皮后,可以自由问心地做自己艺术的一种欣喜,过程中的不断发现加速了我摆脱掉这种心理的负担,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归零”让我内心清晰起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近五年来,我一直在“归零”的主题上折腾。
 
从扬弃社会角色、职业习惯,到追究生存意义的自我诘难,不只是枕于认识观方法上寻求归零后的归真,不再在画的好不好、是不是当代、别人怎么看上面浪费心思,没有了那些半生不熟的理论与概念的干扰,废黜了涂抹与画画的边界和规矩,也没有了所谓“从心不逾距”的矫情。
 
问心与尊重自己的眼睛,是我现在的状态。
 
也是我在过去30多年中,由封闭进入眼花缭乱,再到飞起来经历过无数挫折后,终于像人一样落地了的平凡状态。
 
 
 
 归零-2018个人观点-8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Art Worm:此外,同时作为中国美院的博导和艺术家的您,教学与创作的关系是什么?您是否能从单纯的教学中获取艺术营养,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身份职业?
 
 
杨劲松:其实这就是一份职业。
 
我们是因为找不着定性,喜欢夸大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常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毛病。结果是本职工作做不好,还怨天尤人。专业也做不好,总是在饭碗里面挑石头。假如,职业观清楚了,就不会把学生教成自己的徒子徒孙,还美其名曰“修得真传”地误人子弟。假如教师的教学与自己的创作至少可以保持中立的话,就不会出现以个人好恶覆盖学生认识能力培养等问题。
 
我在德国、法国呆了六年,我所去过的美术学院,没见过哪位教授一天到晚穷酸地介绍自己的创作和所谓真知灼见。他们大多围绕学生在年级中遇到的问题,循学生的问题找理论和方法,讨论接近学生辨识能力的途径。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想找语言学技术,尤其鼓励学生不受自己成就的影响(因为欧美的美术学院经常请著名的艺术家来授课)。
 
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在中国美院做教师,做导师,以及做系科管理工作,我是分得清职业界线的。我的教学和我的创作是没有关系的,我喜欢跟学生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感触和愿望,尽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回应学生。如果我做不到,我会聘请相近的,有针对性的外教和艺术家来一起参与教学。
 
在这类过程中,我的确获得了许多新鲜的观察角度,也体察到了学生们的困境和难点之原因。使我在下一波次教学中有能力去尽力弥补不足。我十分反感“成功学”和“套路”等方式让人未老先衰的教学。也反感剽窃学生想法的“自肥”行为。因此说,假如,“教师”是一种身份,我希望它首先是一种职业。
 
 
 
归零-2018个人观点-10 183cm×202cm 纸本综合材料
 
 
 
Art Worm:您觉得现当代艺术是学院可以教出来的吗?学院在这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可以,请列举几位您认为在未来非常有发展、甚至可以改变中国当代艺术方向的年轻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
 
 
杨劲松:当代艺术是建立在民主、平等以及所谓普世价值观基础上,以解放生产力为特征的艺术方式。它不是一种风格或技术性潮流。因此,沿用传统的美学批评标准是无法解释和理解的。
 
按理,强调素质教育的大学是有能力培养不墨守成规,敢于质疑问题的生源的。但是客观的讲,国内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这类学生的。
 
的确,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执牛耳者,多为各大美术学院中人。但这是因为中国只有大学可以延揽有为青年,国内尚无其他可供青年人大展拳脚的平台的缘故。另一个原因是星云际会,这批人成功突围,除了自觉的重建自己的思想库和工具箱外,把握住了社会大开大合的历史机遇,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以对青年人而言,学院这个平台是步入社会前的知识技能演练的地方,但是,对于那些不安现状,有独立思想和理想的青年而言,学院只是暂且栖身之地。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发起“新学院主义”,策划组织过两次“新学院派”展览。自那个时候起,我一直十分留心观察欧美艺术教育。相较而言,我们奉行的仍然是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我们喜欢先入为主的制定看得见摸得着的教案、教科书和评价标准。
 
即使今天提倡教育当“以生为本”,但施行的各种奖惩制度,根本不是重视学生,而是把学生往笼子里带,在每届毕业生展上,可以重复见着与上届获奖学生作品类似的东西且仍旧获奖,就可见此一斑了。
 
当代艺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以思想观念为先锋的艺术方式,他的视觉文化基础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建构,以思想与社会学方法训练为锚的关于逼近真相的视觉艺术实践。
 
因此在我看来,今天的结果只是过程中的一个小章节。未来是可以期待,却不宜拔苗助长。
 
 
 
 
 
 
 
归零手稿之一、二、三、四、五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戴东昌 : 超弱主义艺术浅析· 张力: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年轻的拉斐尔何以跻身文艺复兴三杰?· 毛同强:在追问中形成和社会的虚拟对话
· 尉晓榕:一个中国画家先搁置资质修养不论,...· “艺无涯”周思聪卢沉艺术回顾展
· 水墨等于零· 行走的策展:走到荒野去创作
· 滕菲与中国首饰艺术教育· 向京:我对将要说出的所有话都深表怀疑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