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雷双女士和陈冠中先生交谈
陈冠中评雷双的绘画
谢谢荣剑老师,在今天之前,我其实没有亲自看到过雷双艺术家的画作,我是在网上,读到一些文章,也在网上看到她的画作的影像。
我当时的感觉,已经是一种强烈有后劲的感觉,我会解释什么叫“感觉”。但先说我怎么会今天会出现在这里呢?首先是因为我跟雷双弟弟雷颐是好朋友,所以也想认识她。第二,不知道为什么荣剑老师会找我来讲几句话,然后他非常迅速的把一批文章和图片都发给我,推我上一个台阶。然后我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发觉作为作家的雷双,读了很多的书,里面有文学,从里尔克到博尔赫斯到大江健三郎,有艺术史家如夏皮罗,也有很多哲学家,海德格、阿伦特、加缪,一直到德勒兹。看到这些,我马上就回复了说我可以来,但其实我对雷双的画作认识是不够深入的。
但是我觉得我说不定可以讲点东西,因为今天这个是叫跨界学术研讨会议。
我也不知道我属于什么界别,但是我觉得有些议题,是可以通过艺术家雷双的作品去谈论的,如当代艺术和艺术哲学,特别是德勒兹的哲学。
雷双《光寂三联》 146x342cm 麻布油彩 2019-2021
为什么要谈德勒兹呢?首先因为在雷双的文章里面提过很多次。她提到、注意到德勒兹的巫术之线。很多人以为德勒兹是一个唯物思想家或一个物理主义思想家,但是现在的研究,有人发觉他思想后面有一种从古埃及、古希腊开始的赫尔墨斯主义,通过中世纪,一直到近现代的生机论。巫师世界观是德勒兹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跟他的艺术哲学也特别有关系,可能也跟他吸引到很多艺术家一直在看他有关。
我当然并不是要大家去学习西方的哲学然后来做艺术创作,正如我刚刚才看到的雷双在一篇对谈文章,她引用对话者说不要跟着西方的理论去做艺术创作,因为在西方反过来很多理论是因为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而不是比如说文学--影响了他们的理论。德勒兹的哲学,也可说是因为某些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把它改变的。同时我也不是说你们大家要看了德勒兹才能去看雷双,正如德勒兹1981年写了一本叫《法兰西斯培根》的书,但是到2009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做培根的百年展的时候,进去的观众是不需要知道德勒兹是谁的,进去的观众甚至不需要知道谁是培根,他们只要进去看画,看到《哭泣的教皇》,看到一些影响美国科幻电影的怪物,他们都有强力的感觉,感觉是马上就来,不需要知道背景的,有很多人会出来说有幽闭症的感觉,有压迫感,恐惧,恶心的感觉。
但是那次的展览,展览墙上印上了德勒兹的句子,然后当时很多报道跟评论,都几乎要一定要提一下德勒兹,就是因为德勒兹写过一本培根的书。一些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家,他们根本不接受德勒兹这套说法,反对德勒兹对的培根解释,但也要提到德勒兹。就是说谈到培根,德勒兹是绕不过去的。
雷双《光寂两联》 100x160cm 麻布油彩 2023
德勒兹写过很多关于各类艺术的论述,但是对他最重要的其实在音乐之外就是美术。而绘画是对他最重要的,他写过乔托、端纳、塞尚等,以至较近期的培根及和培根差不多同代的弗罗芒热。
但是重要的是到1991年的时候他写出最后一本书《什么是哲学》,他邀请了已经很久没合作的瓜塔利一起写的,里面重新谈到艺术,完全把艺术提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这就是德勒兹最著名的将艺术科学哲学并列。
德勒兹最终是在说什么呢?其实他就是强调了: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个混沌宇宙,艺术就是把一片混沌,放进了一个框架里面,然后艺术把这片混沌加以构成,制造出一种感觉,这就是艺术的本体。这是非常极端的一个定义,就是说艺术在混沌宇宙中组成一个一个临时的形象,然后就制造出一个感觉。感觉是包括感知和情动的聚合物,感觉这个聚合物把混沌分解、慢动作化、套用、组合,把这个混沌的宇宙的一片组合好。这个感觉就是艺术,艺术感觉绕开大脑直接作用于神经,是直达神经末稍的,当做的最好的时候,他的说法就是混沌的狂喜。
我看艺术家雷双画作的时候,也马上会有很强的感觉,有些画作还真让我觉得她在把混沌慢动作化、分解了、组合了,引起愉悦或其他情绪,偶然可能还会有狂喜。
雷双《光寂两联》100x160cm 麻布油彩 2021
对于德勒兹来说,感觉就是艺术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在《什么是哲学》里,艺术是人类面对混沌的三种“思想”之一,这三种思想就是刚刚说的艺术、哲学跟科学,科学是功能,哲学生产的是概念,艺术提供的就是感觉。他这么窄的一个定义,其实是回到了康德。康德的三本批判著作的第一本跟第三本就谈到感觉,尤其第三本《判断力批判》,谈到感觉的超越性、美丽跟崇高的问题。法国后结构哲学里面好几个人都是主张回到康德,包括利欧塔,朗西埃,德勒兹和瓜塔利,但是德勒兹这个对艺术本体的定义,其实很多人有意见。因为这恰恰跟当代艺术在实证上的发展不一样,当代艺术是场域扩大,媒介多样化甚至模糊化,不完全是感觉的生产。用一个评论家叫Peter Osborne的说法:当代艺术是一种后美学、后概念的艺术。不管是60年代定义还是80年代定义的当代艺术,但尤其是80年代,都绕不开概念艺术,所以说当代艺术是概念艺术之后的艺术,离开概念不行。
当代艺术的身份认同,就是要跟概念在一起的。然后这些法国哲学家竟然要回到康德,谈崇高和感觉,那当然跟当代艺术有冲突。你看德勒兹自己特别贬低抽象艺术,包括康定斯基,包括蒙德里安,也特别否定布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他更特别恨的是概念艺术,追朔到杜尚。他也反叙事、反具象就不用说了。他最恨的是什么呢,最恨的是摄影,摄影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艺术,因为摄影是具象的反映。他整个哲学就是要破掉他所称谓的“思想形象”的重现或再现,要破掉这个东西,有时候他就用摄影做代名词来说“再现”,反正所有想把思想形象重现的行为,他就管它叫摄影,比如他反对的心理分析他就称为潜意识摄影。他对电影这个“运动影象” 也非常有意见,对电子艺术更非常保留。
雷双《蓝与黄》100x80cm 麻布油彩 2022
德勒兹的艺术观是跟很多在发展的当代艺术是有挺大的冲突的。所以也有一些同代的法国哲学家攻击他。比如说跟他对头的巴迪欧,巴迪欧就说德勒兹整天谈差异性多样性,其实只是“表面的复杂性之下的单调思想”。齐泽克也写过一本《没有身体的器官》﹙德勒兹常说没有器官的身体﹚,最有趣的就是朗西埃,他也是回到康德的主将之一,但他特别恨德勒兹,朗西埃要回到康德第三批判里面的美丽beautiful,而不是德勒兹谈的崇高sublime。所以就算是在法国当代哲学界本身对德勒兹也有非常多争论。
我觉得这个争论有意思,是因为当代艺术一出生就是自己都很不知道怎么定义才好,一直有身份危机。那么是要回到感觉,还是强调概念,可以是讨论当代艺术身份的一个进路,这次研讨会是关于艺术家雷双的画展的。经历后八九和过去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以及当年中国的美院具象油画主流、抽象画跟当代西方艺术的冲击,还有雷双写过的中国传统文化﹙德勒兹也谈到中国传统文人画,所以有很多人也会比较德勒兹哲学与中国文化﹚,经过这么多种非常复杂的冲击和张力,在要创作的时候。就像雷双引用海德格的话所说的,是语言穿过身体到了诗作,是语言成为穿过你去到你的文字的。我想这个表述也可以用在艺术家雷双本身,经过几十年,这么多画风,这么多技巧,这么多体系,这么多美学,这么重的东西,可以说是都要穿过画者的身体表现出来。刚才说到的当代艺术激化的矛盾,其实艺术家如雷双是完全可以承载起来,她体会过,体验过,身体力行过,能用思想跟行动表现出来。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家最有价值的所在。
谢谢各位。
陈冠中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展览名称
光影之灵——雷双近作展
主办单位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策 展 人 :荣剑
艺 术 家 :雷双
展览时间
2023年9月16日——2023年10月15日
(周二~周日,10:00—17:00)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楼蓝色光标公司北门锦都艺术中心展厅
联系电话:010-56479060
邮箱:jinduart@163.com
微信订阅号:锦都艺术
关于艺术家
雷双 祖籍湖南长沙。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家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研修班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
2021年入选亚洲影响力TOP100顶尖当代艺术家榜单(BNAAC亚太艺术研究中心/比佛利北美当代艺术中心)。2022年参加《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第一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军械库。1996年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加首展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1999年作品“夜与昼”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奖并赴华盛顿市参加颁奖仪式。1998年及2008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19年应嘉德创始人陈东升先生邀请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光之语—雷双艺术展”。由哈佛大学出版、由美国艺术史学者撰写的《身体的印刻与性别的经典:当代中国的女性艺术(Inscribing the Body and Gendering the Canon: Women’s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有雷双艺术专题介绍。本人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各类艺术及文学刊物,著有二十万字的《玫瑰.岩石—雷双的话与画》及《雷双.非常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