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张子康&冯钟云的创新与实践:从精神出发追求自由的情感表达
时间:2023年09月27日 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
2023年10月4日-8日,澳门莲花艺术将携艺术家张子康、冯钟云作品正式亮相香港水墨艺博,此次展出将呈现两位享誉盛名的当代艺术家的最新绘画实践与创作。
此次展览聚焦两位艺术家的创新性探索,张子康表示,2023年创作的这批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也并非纯粹的油画,而是利用水墨和油质在纸本上的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张子康并没有刻意去使用某一种方式,而是根据当时的感受探索适合的表达方式,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是既保留了水墨的意境,又增添了油画的质感,油质的使用使得水墨在纸本上停留在作品完成的瞬间。
在这批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也在尽量弱化材料对自己的影响,尽量从精神出发,不给作品设定确定的形象,类似于一种无形式的、动感的、自由的情感抒发。
“我所希望给够传达的不是画面的内容,而是希望能够营造一种精神性的交流和感知。”
艺术创新在张子康看来,源于对自由的追寻,对于艺术家来说每一个已经成熟的表达方式都是对自己艺术发展的一种束缚。在创新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知。
而在冯钟云看来,艺术家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激情和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强烈的情感又不断促使艺术家进行创新创作,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冯钟云表示,艺术创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创作基础,其中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是创作内容上的情感传达。在他看来,一件作品如何能够打动观众,如何能够使得观众产生精神上的交流和共情,要远比仅有华丽技巧的展示更为难得。
张子康 漂 64*81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6
冯钟云 羊 97*90cm 水墨纸本 2022
张子康:艺术创新源于对自由的追寻
问:您因为美术馆馆长和策展人而被大家广为人知,包括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美术馆,以及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等,在您看来美术馆馆长的角色给您创作上有怎样的影响?
张子康:作为美术馆馆长首要任务是推动艺术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在美术馆的学术体系建设、收藏、教育、研究、策展等一些列过程中美术馆馆长角色能够实现对于艺术更加全面的认知。美术馆馆长会根据学术定位推动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建立,在这一过程也会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一定的思考——虽然美术馆馆长不便于宣传自己的艺术创作,但是这种思考对于艺术创作是有一定价值的。
尤其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在对艺术家创作的梳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类似于如果是我创作这件作品我会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切入点进行创作,甚至会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根据自身的文化理解和深入思考进行创作。这对于艺术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很多艺术家都是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才进而找到适合自身艺术理念的创作方式,当自己被禁锢到一种模式的时候,很难产生创新性的艺术创作。
另一方面,艺术家要有独创性,如果陷入到某一种已经获得成功的创作方式中,很难实现自我艺术观念的完美体现——每一个个体对于艺术的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可以完美呈现所有的艺术观念。从这一点来看,美术馆馆长的角色也会对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阻碍,能不能跳出即有的创作模式,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一个美术馆馆长从事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问:您主持策划过很多知名大展,比如《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个展》《西海美术馆开馆首展:超越》《安东尼·葛姆雷:有生之时》《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元境》等以及国内很多双年展,策展人的视角给您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子康:在策展的过程中,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会找到自己的知识连接点,进而思考自己艺术创作在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上的独特点,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创作语言和创作观念;另一方面,在策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艺术家作品和观众的沟通和交流,这在自身艺术创作中会有更加明确地认知,这些都是策展给艺术创作来带的积极影响。
梯 64*81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6
问:您的专业是国画,国画的训练给您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子康:我当时在接受学院教育的时候也并不是单单只学习国画,受到的也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教育,但是国画的学习过程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国画在知识上的连接是什么,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找到东西方绘画的连接点。西方绘画的视觉表达方式和中国画是不同的,比如在《芥子园画谱》中的兰草画法,是把成功画家的画法,按照步骤介绍给大家,如果严格按此步骤画兰草,很快就能画岀来。随着技术的提高、画得越来越熟练,最后就成了一个不错的画匠。如果一个有悟性会思考的人,他就会明白,绘画是要找到自然中的规律,找到生命中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事物,形成自己的新认识,表达出不同思想,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西方绘画是科学思维建立起来的,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事物生长的内在逻辑,描绘事物的生命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共鸣。在我的认识中不存在哪个更好,经典只是告诉我们一些创造性成果的案例,这些经典艺术能够连接各类不同人,从自己的认知经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空间与精神空间,同时也是我们探索认识未来的知识宝库。对于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更是要找到创造经典艺术的创新源泉,也就是找到本能的自己,是在内化知识,不是描述知识的记忆行为。当然描述知识的记忆也很重要。每个艺术家的成功都有不同的路径,成功不是一种模式,但最终要找到能够创新的自己。
中国画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性,西方绘画则是更讲究准确性,两种方式有底层逻辑的区别。但是在创作中,艺术家需要对这两种表现方式都有所了解,才能通过度的把握形成更加适合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精神性(不准确)和准确性的掌握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又不太一样,“似与不似”是指的形象上的像与不像,“不似”是通过夸张的表达手法进行创作,西方的准确性是写实性,中国画的精神性包含“似与不似”。只有对于这两种形式都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够在自身进行艺术表达的时候更加自由,比如毕加索在后期的创作中也在探索中国画的精神性表达。在创作中不应该去追求或者局限于自己所创作的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在艺术表达层面它们是相通的。
西方绘画更重视色彩真实性的表达,中国画更多的是相对单一的色彩表现,这种单一的色彩给人以更富有神秘感的审美感受,是剥离了色彩而追求更加本质性的东西,这是也中国画的特点之一。
心生 70*93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7
问:在新疆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给您的创作似乎也带来一定的灵感,好像您的油画创作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您开始油画创作?是新疆的景色和人文吗?
张子康:新疆有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地貌特征,尤其是沙漠、戈壁以及原始森林等这些富有明显特点的地貌变化会不断地触动人们的心灵,多种文化交融的人文特色也会让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连接,进而形成不同文化的多重认知。景色和人文的多元容易令人产生对于艺术的联想,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去新疆的原因。
色彩是油画创作的重要表达之一,在对于色彩的选择上,艺术家追求的是一种色彩的和谐性和整体性。新疆地广人稀,很多风貌经过时间的洗礼,有的地方从森林变成了戈壁或者沙漠,地貌的色彩更加单一,加之气候的因素,会使得颜色变化明显,可能短短几分钟,就会造成颜色有显著改变。这种变化会令人对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心灵上的触动。在那种环境下,即便是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花也能给人以别样的感受,比如野草野花秋天的枯黄,可能是象征着衰败,但是从新疆广袤大地上的植被也能感受到另一种生命力的勃发。
目前在新疆居住生活的有56个民族,尤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人民非常淳朴,可能是他们生活的相对简单,在跟他们的接触中会非常轻松,他们的眼神也很纯净,如同孩子般的无暇。新疆的人文就如同那里的景色,纯粹的不含一丝杂质,这种时候会激发艺术家表达的欲望,十分想通过画面记录下那动人的一刻。
归去 69.5*138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7
问:您的这批作品好像既不是传统水墨画,又不同于油画,可以介绍一下您的创作方式吗?
张子康:正如我上边所谈到的,无论是水墨画还是油画,都是一种精神外化的表达方式,这批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也并非纯粹的油画,而是利用水墨和油质在纸本上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使用某一种方式,而是根据当时的感受探索适合的表达方式,这种创作方式的优点是既保留了水墨的意境,又增添了油画的质感,油质的使用使得水墨在纸本上停留在作品完成的瞬间。
看见 70*93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5
问:在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结识了诸如达比·埃斯、达明·赫斯特、卡普尔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在于他们的交流中您有何收获?在您的创作中是否有所体现?
张子康:在和这些艺术大师的交流中总能收获很多,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方面的感知。比如卡普尔,他在材料上的研究给我很大的启发,他的作品会在材料的驾驭上做到极致,很多时候在他的作品中材料的物质性被削弱,而使得精神性得到充分地放大,这时候艺术的感染力也会被放大。卡普尔可以通过视觉与材料语言的特殊组合,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于作品的制约,呈现作品在自我生成、堆积和观者的感官变化上的主动性和动态性。
在这批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也在尽量弱化材料对我的影响,尽量从精神出发,不给作品设定确定的形象,类似于一种无形式的、动感的、自由的情感抒发。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自由生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所变化,比如在创作中如果感觉对它的表达不满意,我甚至会用笔墨“破坏”它原有的走向,然后在画面上进行重塑,而后让它继续自行发展。直至发展到我认为满意的时候,才会通过一层透明的油质将其固定在那一瞬间。
叠 64*82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5
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张子康:水墨是具有流动性的特质,这种流动和晕染是一种天然的、自由的动作,它不受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影响,这种流动性和自由性会增加画面的动势和不确定性,我主要是尝试通过线条的建造、重叠、破坏、重塑,运用类似于自由书写的方式形成最终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令观者感受到创作中的力度和节奏,而这种力度和节奏也在伴随着画面的完善中不断改进。而油质的覆盖则固定了这种动势,使得画面始终处于画面完成的那一刻。
水乡 70.5*93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8
问:刚才聊了您的创作媒介的创新,接下来聊聊您的创作内容,这批作品风格和以前有比较大的区别,画面看上去是有些满,甚至有些乱,但仔细看,又有一种每个线条都理所应当的在它所在的位置,为什么您的作品能让人有这种感受?
张子康:内容主要源于一些回忆和潜意识,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如刚才所说的,画面不是在创作之前就确定的,而是根据画面的逐渐完善而逐步构成。也正因为在创作中不断调整和重塑,所以可能会让人感受到混乱,我所希望给够传达的不是画面的内容,而是希望能够营造一种精神性的交流和感知。这需要观者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感受画面背后的东西,可能同一幅作品给不同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情绪,可能是乡愁,可能是宁静,也可能是对现实的反思或者对未来的幻想。
月夕 71*87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4
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感受,初次看感觉这写作品是很抽象的,但是仔细品味,似乎又感觉是具象的,您在创作的时候是如何定位的?
张子康:在很多时候,抽象和具象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绘画作品上的元素都可以归为符号,至于这些符号究竟代表什么就见仁见智了。主要还是看在观赏作品的时候,能够体验到什么,很多时候艺术作品是在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说是一种情绪空间。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看到一幅画面亮丽的作品,会让人感受到美好和希望,看到一幅画面暗淡的作品,会令人感受到共情和认同,有时画面的内容反而不重要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刺激人们的观察力进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而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凝望 65*86cm 纸本、油彩、油画棒、墨 2023.08
问:艺术创新探索是大家都在关注的话题,但是很多艺术家的创新并没有获得业界的认可,您的这次创新得到了业界很多专家、艺术家的认可、赞美甚至羡慕,在您看来艺术表达的创新难点在哪儿,在您看来此次创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张子康:创新实践的难点可能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大量的实验,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达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艺术创新源于对自由的追寻,对于艺术家来说每一个已经成熟的表达方式都是对自己艺术发展的一种束缚。在创新之前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知。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并没有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难就难在如何发现自己的擅长之处。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有比较好的色彩表达能力,但如果他从未从事过绘画实践,或许他的优势就无法得到施展,有的人对于音律十分敏感,但他没有机会尝试表现,或许就永远不会发现。所以无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惧怕失败,不尝试固然不会失败,但也很难有所收获。
冯钟云:不断拓展,心源未变
问:“八五新潮”给中国美术届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亲身经历过那股浪潮的国画艺术家,您似乎始终坚守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即便是后来的作品也有抽象的色彩意味,但传统文化的肌理依然较为明显,在您看来形成这种艺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冯钟云:当时我是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的学生,学院的老先生们给了我很多启发,那个时期的我就像一块海绵,积极吸取着各种绘画知识,认真地学习技法,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这段时期的学习为我后来的艺术发展垫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感觉中国画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开发,这也是我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这个传统画种的原因之一吧。
我对色彩和抽象的探索是因为不满足于传统中国画的视觉表现,我认为我的作品并没有改造中国画,而是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比如在我的抽象里更多的是中国的意象造型,“心源”并未变。
梦境 97*90cm 水墨纸本 2021
问:大家都知道您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武术家,在您看来武术的研究对于您艺术表达有什么积极意义?武术是一种对抗性或交流性较强的活动,艺术表达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对武术的研究是否对艺术“精神交流”的表达有积极推动意义?
冯钟云:我不是武术家,只是个武术爱好者。早些年开过一个武馆,主要是跟其他武术爱好者交流。
其实我国大部分男性年轻时都喜欢武术,中国的武术不是一个简单的格斗术,它源于道家的炼养法丹道术,应该是东方的人体学。很多思维方式和中国艺术相同,是反相思维。
可能因为有尚武精神,所以我的画比较有劲儿,视觉冲击力大。除此之外,传统武术讲究“气”和“意”,比如内家拳就是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的一种人体的意气运动,无论太极拳、形意拳还是八卦拳,都非常注重“意”和“气”的修炼。而中国画也讲究“意”和“气”,虽然在此处“意”为“意境”“气”为“气韵”,但不可否认这和传统武术中的“意”和“气”虽有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可以理解为,中国画的“意”“气”是武术中的“意”“气”的内化,随着我对武术的理解和认知的逐渐加深,对于我在绘画上的思考和实践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溪水清流 70*180cm 水墨纸本 2022
问:在您的创作中既可以看到“静”的方面,也可以看到“动”的表达,您的这种“动”和传统艺术中“流动”似乎又有区别,这种“动感”似乎来的更干脆,这种感觉是如何实现的?
冯钟云:在绘画中一定要有冲突和矛盾,动静也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我认为创作时感性大于理性,这种动感的利落干脆来源于自信冲动和扎实纯熟的基本功。中国传统水墨更强调“意象”,也就是客观形象和主观心灵融合且带有意蕴和情调的表达,这种意象的表达在传统水墨画中更多的是相对含蓄的书写,所以会体验到相对温和的“流动”的审美感受。但是一个人的情感并不是持续地保持一种温和的状态,这时候就会有一种相对更具有视觉冲击性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这或是绘画中“动感”呈现的原因。
一禾猫猫 70*180cm 水墨纸本 2022
问:您的作品,很多人看后感觉您对于色彩的掌控非常舒适,请您谈一下对于色彩的理解吗?
冯钟云:我觉得中国传统画法的色彩饱和度不够而且颜色不丰富,所以我用色纯度很高,但是我大写意的用色方式是中国重彩画的套色方法,纯色下都有底色托着,而且是一层一层的积上去,达到理想的饱和度。这种创作方式对于艺术家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因为中国画不同于油画,很难通过覆盖的方式来修正,它不是“过犹不及”,而是“过”不如“不及”,因为“不及”尚可增加,“过”了就只能毁掉。
刹那 70*180cm 水墨纸本 2022
问:您有一个和武术相关的一个系列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一个轮廓,请介绍一下您的创作理念?在这个系列创作中好像用了黑色和红色两种主色调,这种选择有什么深意吗?
冯钟云:这个题材是受汉画像砖的启发。
汉画像砖的人物形象质朴大气生动,非常适合表现武术的动态。我以黑色和红色为主用大写意的笔法表达武术对抗时的力量与速度。黑色和红色都是对比度相对较大的色彩,更能给人以视觉冲击感和感染力,与此同时黑色和红色是代表中国的颜色,既沉稳又热烈,特别能表达出武术的精神力量,所以我选择黑色和红色作为这个题材主色调。另一方面,黑色在古代又被称为“玄”色,玄色在先秦时期指的是青色或者蓝绿色调的颜色,汉代以后指的是黑种带有微赤的颜色和纯黑色。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一段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在绘画中也可以理解为“玄色”,玄色可以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斗 97*90cm 水墨纸本 2022
问:这个系列的创作还会持续下去吗?最近是否有其他类型的艺术实践?
冯钟云:这个系列还会继续下去,因为我感觉这种表达方式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挖掘的地方,无论是在精神情感上的抒发,还是在视觉审美的体验,都还远没有达到它应该达到的程度。
如果条件允许下,并且情之所至的情况下会去尝试其他类型的艺术表达。因为在我看来不同艺术表达形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篆刻都是一种情绪上的抒发,它们的审美情趣上的表达是相通的。
疏雲 84*145cm 水墨纸本 2021
问:在您的创作经历中可以看到您做出过很多创新探索和实践,在您看来,您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未曾改变的是什么?
冯钟云:艺术家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激情和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强烈的情感又不断促使艺术家进行创新创作,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始终未变的应该是对绘画艺术这种表达方式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弱,反而会愈加浓厚。现在绘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同每日吃饭喝水一样,吃饭喝水是满足我正常生活的物质基础,绘画是调节我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
艺术创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创作基础,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也就是媒介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是创作内容上的情感传达。在我看来后者更为重要,一件作品如何能够打动观众,如何能够使得观众产生精神上的交流和共情,要远比仅有华丽技巧的展示更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