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邢丹:身体与地质交织的时间感知

时间:2024年06月13日 作者:邢丹 来源:信睿周报

 

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之下,人们提供了有关身体与宇宙运转的可能关联的不同阐述。“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1]这是《黄帝内经》中对人体与地理形态的朴素关联的描述,古代中国人通过这种关联去理解身体与地理的对照关系,以及身体特征与宇宙脉络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印度人则认为世界起始于身体。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梨俱吠陀》中的《无限之歌》是这样描述世界是如何映射人的身体部位并被创造出来的:“月亮从他的心灵里生出来;太阳从他的眼睛生出来;烈火从嘴里生出来;从呼吸中生出了风……”[2]在中世纪末,身体被理解为世界的微观宇宙,身体各部位的关系映射到宇宙环境之中,在生命降生之时,行星与恒星的相对位置牵连着个人的体质与命运,星系的运转与个体的命运相互辉映,化为同一轨迹。无论是东方的“天人合一”观念,还是西方的“微观宇宙”,都在试图描绘一个身体与地理的关系模式。
 
在加速的时代之下,我们向着进步的、现代性的未来狂奔,“人类世的风里携带着幽灵——过往生命的残余和痕迹依然漂浮在当下”[3],持续侵扰着当下的风景,我们的身体与时间的感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融合勘探、科学、历史与身体、元素等多重角度的叙事。当我们把视线投入地层深处,就会发现在深度时间的背景下,身体不仅是河流、山脉、大地的形象特征,更是一种与多重时间对话的方式。这种共鸣唤回了身体的记忆与时间的纠缠,并试图在其中寻找一种痕迹——那些我们无法意识到却堆积萦绕于我们周身的不可名状的“幽暗之物”。它们该如何被触及?此时,艺术实践成为思想和感知的触角,在潮湿、混杂、不断涌动的氛围之中,通过一种微观的、非功能性的、非语言的感知去捕捉心灵与地质交织的时间,生成一种贯穿于身体和感受的氛围,帮助我们打开潜行于不同时间的通道,从中获得新的感知。
 
 
潮汐之间
 
 
血液在身体中形成河流湖泊;肺部随着呼吸扩张收缩,如地球表面海水的潮汐涨落。昼夜涌动的潮汐如同海洋的心跳,在涨落间联通生命的经验;河岸持续淤积着潮汐的余韵,涌动着时间的残留物,心灵物质微观、短暂地聚合在一起发生效应,如直通骨骼的血管,形成具有不确定性和延展性的网络。
 
 
 
王月悦,《两个潮汐,八组机器,与二十个身体》(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王月悦的作品《两个潮汐,八组机器,与二十个身体》(2023)试图呈现身体的潮汐、生命的存在与消亡之间的多重状态,构建生物与机器、有机物与无机物混杂的生态系统。身体的潮汐与物质的运动、鲜活与腐朽的循环,在变幻与涌动之间持续生成充满活力的多重身体,或许活着与死去之间并无真实的差异,只是同在潮汐之间涌动。悬浮于空中的海蜇形成干燥的皮肤肌理,与地表的盐形成身体与物质元素的对应,水作为二者的媒介,以密集如血管的矩阵呈现,在湿润与干燥、不同矿物间形成联通与平衡。在这一环境中,金属腐化、躯体蒸发,电流驱动缠绕着水流,翻滚着有机物与无机物交杂的溶液。
 
 
洞穴之光
 
 
艺术家张文心则关注洞穴与身体孔洞的拓扑关系。她认为“身体通过孔洞与世界发生关系”,洞穴是我们进入“深度时间”的通道,多孔气息的流动在时间中流转,构成了生命的意义。天籁、地籁、人籁都是孔洞中的气息,如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所言:“要听到宇宙诞生之初的那一声呼吸,从实验角度来说,你必须到地下去,沉入宇宙中最安静的地方。”[4]当我们进入相对安静的地方,心脏和血管的脉动变得异常明显,身体与寂静产生了深度的共鸣。洞穴腔体如同人体内腔,由水流冲刷形成,有着极具多变性和脆弱感的身体经验。如胎中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洞穴让我们重新进入地质身体的怀抱,幽暗之光也因此变得耀眼。此时,大地与身体不再是一对比喻,在潮湿的包裹中,身体的感知与记忆被唤回。
 
 
张文心,《岩穴之眼》(2021),“地籁”系列。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洞穴之于身体的隐喻让我们跨过了时间的差异:洞穴的纹理与褶皱之间延续着时间的拉伸与折叠,此时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地下犹如时间的迷宫,带有一种奇异的方向感与时间感。在地下,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它变得浓稠,时而积聚,时而流动。我们在时间与声音的窍穴中穿行,联通生命交织的符码,聆听过往的残响。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岩石不再是惰性、冷漠的,洞穴里的它们犹如身体的内部构成,既像是血管中缓慢流动的液体,又如地层般可以折叠、移动。这些石头贯穿着人类历史和自然时间,联通过去与未来,在庞大的时间尺度中不断流动、变形,从海床堆叠成山脉。
 
 
元素之语
 
 
麦克法伦否认了诗人拉金(Philip Larkin)的名言“比我们存在更长久的是爱”所营造的浪漫氛围:“错,比我们的存在更长久的是塑料、猪骨和铅-207(铀-235衰变链末端的稳定同位素)。”他们都没有错,大地沉积着身体与记忆的永恒元素——构成我们的身体与大地身体的共同物质。“宇宙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被概念化为一尊巨型身体的元素,而身体的每个部分反过来又关系到宇宙的不同元素。”[5]这些元素成为地球与更广阔世界的桥梁,承载着宇宙的记忆,形成与感知发生关系的证据。
 
“我们人类的身体,也许有些矿石的特征——牙齿是礁,骨头是石。因此存在着一种关于人体的地质学。身体不断将钙质转化为骨骼的过程,就相当于矿化。”[6]身体中不断钙化和淤积的物质如同不断堆积和残留的矿物,这些元素层面的重新组合和转换,以及身体与地质、心灵与物质和时间的混合映射着地球与身体的关系,反映了我们对世界与生命的感知。
 
 
《百分之二十一》。图片来自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中世纪的体液理论观点建立在身体、元素与宇宙的联系上。“不仅是一种医学模式,它还依赖一套分布广泛的延伸至宇宙的关联性和亲和性。每种体液都同使之与构成世界之元素相结盟的环境特质相联系。”[7]比曼(Ursula Biemann)和迪纳(Mo Diener)的影像作品《百分之二十一》(Twenty One Percent,2016)在体液、宇宙元素与地球生态之间构建起纠缠且诗意的关系:“森林是一个思考和感知的生命群落”,地球森林的氧气积累最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进化——人类意识的21%依赖于氧气。这个作品呈现了一场“宇宙烹饪”:在苏黎世附近的森林里,一位嵌入这个复杂生态系统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矿物质、森林里的水果、液体、颗粒和粉末的提取、蒸馏、过滤、烹饪、凝胶化、还原、分解、粉碎、浸渍,将物质转化为不同的存在形态。工作人员手中晃动的混沌液体,仿佛太初之时电闪雷鸣下交杂的星辰,沸腾的蒸汽犹如彼时蒸腾的地表,多种元素混合后,通过管道与身体联通,成为身体新陈代谢的能量补给。这场行星尺度的元素烹饪实验表演根据人体的消耗循环和大气化学创造出宇宙景观,通过元素物质的变化重新想象身体与星空的关系,也讲述着人类与地球之间脆弱、复杂、富有诗意和极具实体感的世界。
 
 
大地之相
 
 
身体的脉络特征往往被认为是神秘的命运图谱,手相、脉象成为过去和未来勾连的通道,往往与占卜相关联。陈萧伊的作品《山的手相》(2021)交织着自然地理与人类世景观的多重叙事,在千万年的时间流变中,牵引出保留了古老的生命力量与人类世痕迹的“矿脉”。今天我们的目光被驯化得往往仅能看到眼前的权力和利益,人类对生态不断地索取和吞噬,开凿出一条条横穿地表的裂缝,如手掌上盘根错节的纹路,又如横亘于当下与过往的虚幻边界,不断演化出新的组织形态。我们如何具备回看过往的能力?“矿脉”中是否隐匿着人类的命运?我们能否为它占卜?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试图穿梭于时空的静脉,在断裂的风景中联结宏观与微观的生命力量。
 
潮汐之间、洞穴之光、元素之语、大地之相连缀成迷走的感知“触点”,构建出被人类世幽灵所侵扰的纠缠的风景。身体与地质交织的时间感知把我们带入一种敏锐的深时尺度去思考问题,我们重新想象它,用身体感知与多重时间编织成一张大网,去抵抗现今疾速运转的欲望与侵扰,在身体与地质之间交汇出一种心灵的、物质的、微观的、由短暂聚合产生的效应。
 

[1] 姚春鹏. 黄帝内经(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1347. 
[2] 参见: https://shlokam.org/purushasuktam/。 
[3] TSING L A, BUBANDT N, GAN E, SWANSON A H. 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 Ghosts and Monsters of the Anthropocene[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7. 
[4] MACFARLANE R.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M]. London: Penguin UK, 2019. 
[5] 罗布, 哈里斯. 历史上的身体: 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欧洲[M]. 吴莉苇, 译. 上海: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260. 
[6] 同[4]。 
[7] 同[5], 第239页。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