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邱志杰:做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受命之际,我提出,如果要我出任策展人,我的目标就是要做城市馆。请允许我做实验,一旦我试验成功,请把它固定下来,作为上海双年展的固定模式。艺委会问:我们上海双年展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吗?要不要今年先试试水,先做个概念出来就行了,比如说,派几个人到若干城市考察,先做个文献展?我说,2012年,办过世博会之后的上海,不能用一个文献展来让人们失望。你们让我试试吧,能做成几个就做成几个。其实只要有七八个、十来个城市来参加,这个城市馆的概念就基本成立了。
我的原计划是,今年做出十几个城市馆,它们帮助切割掉庞大的火电站美术馆的3楼和5楼空间(没有4楼)。我们自己只需要专心做好1楼和2楼的主题展就够了。今年美术馆新建,空间至今还在建设中,美术馆的人员团队也还不到位,做那么大的主题展实在是难以想象的。等到下一届,早一点定策展班子,能够做大一点的主题展,就可以把城市馆分布到上海各大艺术空间和民营美术馆,形成一张上海双年展地图。这就和威尼斯模式更像了一点。我想象艺术界的国际访客们来到上海,发现除了两家航空母舰级别的官方大美术馆外,其他的如民生、外滩、喜马拉雅,都是核潜艇和巡洋舰,都能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一部分,一定会非常震撼。等到再下一届,就一定会出现有人主动要求来做城市馆以参加进上海双年展,我们不仅不再需要为这样的主动要求参加的城市馆掏钱,还要审查他们的作品方案质量,才能发放我们上海双年展的标志给他们用。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成为常态,我的城市馆构想的目标就真正实现了。
目前的结果是,第一,参与的城市馆已经达到30个以上。第二,今年已经要把城市馆做到上海市的各个角落,形成那张“上海双年展地图”,这张地图将包含民生、外滩、喜马拉雅等民营美术馆,各大艺术区和上海城区的各处,共襄盛举,上海双年展将会进一步成为整个上海艺术界共同的事业。第三,今年就已经出现了有国外城市主动要求做城市馆加入的局面了。
这种情况,首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世博时期的上海,号召力大增,为城市馆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根基。其次也因为,上海这些年民营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的发展实在是很兴旺。上海这座伟大而厚实的都市,真的隐藏着神奇的可能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我带着新西兰国宝级的艺术家Vincent Ward到外滩源联合教堂看场地,这个大师一进教堂当场就激动了,说,我的助手为什么没有想到在教堂给我做展览?接着他说,我们总统要来参观展览,有什么可以做酒会的地方吗?我们微笑着把他带到外滩源会所,这哥们当即再次崩溃了。当初开始构想城市馆的场地之时,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在南京东路外滩寸土寸金之地,居然有整座大楼的老建筑会成为上海双年展地图的一部分!
事情进行得顺利,我开始贪心不足,得寸进尺。我对学生们说,是否应该给世界各城市的文化机构直接群发邮件,邀请他们自己来报方案做城市馆。我们出场地,不再掏钱,他们得完全自费。我相信,100封邮件出去,还能进来15家愿者上钩的。我们再从中挑选好的纳入“上双”城市馆。我的学生骂我“规模控”,我们都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还要扩张,不怕把自己累死?
我当然怕累死,也焦虑人手不够,但是我还真是规模控。我之所以是规模控,是因为我深知在城市馆这一模式的运作上,规模本身具有能量,会转化为实质内容。这个道理就好比中国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市场的大小,从而形成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文化活动一样有马太效应,当我们的城市馆只有8家的时候,第九家就犹豫要不要来,就患得患失地掂量着来参加了能有什么收益。如果我们有了30家,再多吸纳就变得容易。人们开始觉得这是一个自己不应该缺席的盛大场合。数量越大,越会出现挤破头要来凑热闹的效果。我的目标是今后在上海形成“谁都不愿意缺席”的心理效果。所以,今年能够做几个就应该多做。这时候,数量胜过质量。
今后城市馆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定例,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之后,必定会出现世界上各种寻求自我表达的城市主动要求加入,并在上海主动寻找理想展示空间、相互竞秀的格局。实际上,世界上各种城市出于不同目的,均有文化推广的需求和经费。因此,这样一种类似于威尼斯双年展的“不愿缺席”的格局是可以预期的。一旦这种“谁都不愿意缺席”的格局出现,则主办方不用再为这些参与的城市馆投资,而只是给予认证和提供服务。如果上海双年展提供出这样一种平台,等于把世博会每两年一次地永久地办下去。
今年既然已经做到,今后的城市馆应该依然尽可能分布到上海的各种空间中,一直到各种经常参与的城市产生需求,建设永久性城市馆。这对世博园区内各类世博遗留空间的重新利用或许是必要的,而世博园内大量场馆空间的存在也提供了这样一种历史机遇。
圣保罗双年展虽然也采用国家馆模式,但是都集中在主场馆内部,最后变成只是一个扩大了的主题展,终难以为继。
散布在上海各处的城市馆所带来的人群的交通、宾馆、餐饮、旅游等各项收益,将成为上海双年展对上海市经济的回报。同时,对城市空间的渗透,本身也是对上海双年展无所不在的宣传。
世界上那么多城市竞相举办双年展,绝不是为了花钱买吆喝,也不只是为了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而已,事实上,成功的双年展应该是确实为城市带来收益的。而威尼斯双年展的成功秘密,并不只是因为它是百年老店,也不是因为它每年的主题展办得最出色,而是因为它的国家馆散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还因为它的开幕时间和欧洲人度假时间吻合,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上海这座神奇都市隐藏的几乎无穷无尽的空间,也鼓励我进一步扩张城市馆。此刻唯一让我踌躇的,只是我们的工作团队的体力。要承担更大的规模,需要有强大的运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