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我们”,是一段历史

时间:2013年09月26日 作者:方蕾 来源:阿特网


展览海报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圆明园、宋庄、798,以及后来的草场地、环铁、黑桥……都是艺术家不停地艺术创作和不断的迁徒、建设、被破坏、爱恨情仇交织的伤感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还是一个不可以随意来去、随意停留的城市。作为首都,北京的严肃更加剧了它某种诱人的魅力。年轻的美术学院毕业生、外省来的艺术青年悄悄地停留在了城市的边缘,但是他们没有北京户口,被称为“盲流艺术家”。这样的“盲流气质”从当年的圆明园开始,始终是当代艺术家所向往和追求的。

    但是“盲流”和“流浪”终究不同,艺术家除了要有栖居之地以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可供创作的空间,艺术家的物理灵魂需要被安放,在相对稳定的物理空间里,艺术家才能真正把心灵外化到一块画布、一座雕塑,或者一幅影像。他们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来回穿梭,停不住的思考,加之每天每天的制作,才产生出那些可以点燃普罗大众思想的精神引擎。

    宋庄,一个普通的华北农村,离河北省燕郊7公里,离天安门24公里。在1993年底,被方力钧、刘炜、王强、高惠君、岳敏君和批评家栗宪庭在朋友、艺术家张惠平的介绍下找到这里。此地的荒凉、破败,是吸引艺术家的重要原因,还有什么比颓废更能吸引艺术家的呢?就象九十年代美术学院的学生热爱怯色的晴纶线衫一样。宋庄被艺术家选择了,也被历史选择了。

    这一批艺术家的到来,就象是在此地安放了一块磁铁,迅速地又有新的、更多的艺术家围拢过来,艺术开始扎根,家也开始扎根儿。二十年来,大家常常还是会谈到此地的自由和放松,虽然,不时也有紧张的情况出现,但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正在慢慢变成宋庄的另一种样貌,一种不同于过去几百年以来的农村形象。这是一场艺术对社会真正的介入,如果通过艺术可以改变一个贫穷、落后,甚至曾经是愚昧的农村,真是善莫大焉。

    二十年来,宋庄成长了,艺术家成长了,中国当代艺术也成长了。曾经的年轻人,现时回望,偶尔会发出如此感慨,二十年,又一代人出生并且长大,人生最精彩的岁月是这样悄然滑过。在中国当代艺术发生、发展三十年的历史中,如果没有二十年前栗宪庭和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王强……等人的选择与坚持,宋庄是无法和中国的文化史、艺术史发生关连的。在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过程中,宋庄艺术家集群是最具特殊意义的,在这里发生的每一天,都提示着中国艺术和社会的关系,跟民众的关系,这种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逍遥的状态,堪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文化群体。

    宋庄的艺术之面,几乎浓缩了中国艺术的全貌,当代艺术的活跃度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在2005年以后的十年间,诗人、电影人、音乐人、独立纪录片导演、建筑师也竞相加入进来,现在,宋庄艺术家集群不简单只是“当代艺术家”的群体,更是一个大的文化集合体。

    宋庄美术馆此次策划“我们:1994-2013——中国宋庄艺术家集群二十年纪念特展”,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宋庄艺术家的面貌,选择“自画像”形式,一则是为了更多呈现曾经在宋庄生活过的艺术家的本人形象,二来是希望有机会让大家停一停,观照自己的内心,和自己说说话。
    自画像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自绘行为,在艺术史中有特殊的位置,艺术大师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时常出现经典的自画像作品,艺术家在面对自己的形象和精神的剖析过程中反观自我,审视内心,将痛苦或是一丝慰藉借助画布慢慢的,一次又一次描绘出来。但“我们”不单纯是一次自画像的展示,它的意义是通过一个个个体在场的艺术家对自我线索的陈述和表达,描绘地域的文本,文化的文本,社会的文本。

    感谢参与此次展览的约658位艺术家,感谢二十年来曾经生活在此地的艺术家。有你们,才会有时间,才会有历史。

责任编辑:薛路路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