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2014艺术拼脑洞:双年展 不懂怎么破

时间:2014年12月26日 作者: 来源:杭州日报

    双年展,不懂怎么破?
    自从做了艺术线以后,朋友问我最多的一句话是“看不懂,怎么破?”而在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后,这个“看不懂”达到今年的新峰值。这届双年展被命名为“社会工厂”,朋友圈各种刷屏,吐槽、揶揄、讽刺、调侃,好不热闹。
    很快,“看不懂”演变成了一个艺术事件。就在开幕的第二天,11月23日, 100多位艺术青年戴着口罩静坐在上海东昌电影院门口参与行为艺术“今天不说话”,以沉默的方式来对抗包括本届双年展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现状:越来越脱离社会。
    上海双年展的确是个特别的存在,每件作品旁边还配着一段作品说明,诸如位于一楼大厅中央所谓“点题”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文字解释是这样的:“噪点既是虚空的轨迹,同时也是所有声音的集合体,而不是凯奇的《4分33秒》所体现的那种宁静”。这种所谓解释似乎在暗喽喽地嘀咕——理解我吧;可话里话外又透着自傲,也就差没明着说一句——看不懂拉倒。
    香港,巴塞尔来了
    巴塞尔艺术展落户香港的第二年,从5月14日预展,到5月18日展会结束,5天中,六万五千人走进香港会展中心,每日均有百万美元以上的作品成交。为了要与本土市场接轨,在参展的245家顶级画廊中,主办方煞费苦心地保证参展的西方画廊和亚洲画廊达到五五开的比例,包括AYE、北京现在、北京公社、常青、艺术门、沪申画廊、长征、麦勒、佩斯、香格纳、唐人等在中国内地设有空间的画廊都野心勃勃地来赴会。
    艺术展现场,艺术生意人、策展人、艺术家、收藏家云集,一些娱乐明星亦揣着荷包凑热闹。新艺经集团创始人、喜马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沈其斌带了一个40多人的团来观展,以企业家为主,看中即买单。王中军上完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立马奔这里淘艺术,果然是应了“有钱人都玩艺术”这句话。
    金九月,油彩喷喷香
    9月20日至22日,浙江艺术线记者最忙的三天,三场大展相继开幕。
    第一场是“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大展,在南山路美院美术馆,百余位艺术家的300多幅作品,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6周年以来首次全面的油画回顾展。
    沿着南山路再过去,是第二场在浙江美术馆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作为绘画界的“国展”,这些年来争议也是不少,但对于刚挤进江湖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衡量你行不行的金标准。
    转到之江路拐进江涵路,全山石艺术中心正式开放,一口气放出“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国家美术馆典藏菲钦作品展”、“西方大师百幅油画原作展”、“全山石各时期代表作品展”三大展。
    2014年,注定是浙江的油画大年。
    衍生品,有点小意思
    今年4月份,南山路美院校舍与潘天寿纪念馆中间的小楼里,悄悄开出一家“敦品”。复古青砖的建筑里,你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手机套、书架、瓷杯,乃至手工皮包,许江的“葵”,杨参军的“姑娘儿”,都被设计成了日用品系列。这些设计师都是美院师生,用院长许江的话说“就相当于美术界的国家队”。
    同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还有“如果出品”,这家开在西湖银泰一楼的以家居品为主的艺术商店,幕后老板是金彩画廊创始人金耕。作为资深艺术经纪人,金耕让左小诅咒、陈文令、吴永平、土风、陈金庆等十余位艺术家都设计了限量衍生品。
    相比艺术品的“高冷”,艺术衍生品相对而言就是消费品,这些衍生品只需几百块、几千块就可以带回家,普通人能消费得起。在得不到原作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将“作品”带回家,也挺好。
    微信圈,点赞不要钱
    画廊、艺术机构、美术馆的公共微信号成为这一年的超级自媒体武器,甚至可以说,如果不会用微信公共号营销的画廊或机构已经是“史前怪兽”了。各种艺术微信群成立,艺术圈的黏性在互联网上彻底被激活,从朋友圈到江湖圈,到跨界圈的交流,见面不再先要手机号,而是直接点出二维码“扫一扫”。艺术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最新作品,收藏家向朋友晒晒自己的藏品,不论情深缘浅,走过路过,手指一动就是一个“赞”。可以留言、可以私聊、可以讨价还价,甚至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一笔艺术品交易。

责任编辑:陈姣姣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