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北京798,真的已完全被商业侵蚀了吗?
时间:2017年04月20日 作者:施晓琴 来源:中国文化报
前不久,北京首届画廊周在798艺术区举办,一组精选的当代艺术画廊为全球艺术人士呈现了精彩的展览,并吸引了不少藏家与艺术爱好者走进艺术区。798艺术区一度是中国艺术园区最具特点的代表,但近些年不少艺术家和评论家谈起它,言语之中感叹这里已经被浓厚的商业气息包围,原有的艺术情怀和气质日渐淡薄,从而让一些画廊和真正的艺术家纷纷逃离。到了周末,这里游人如织,但熙来攘往的人们拍照闲逛的兴趣似乎多过对艺术品的关注。
这些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798目前的生态环境,但也可能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有失偏颇,798真的如大家所说已完全被商业侵蚀了吗?它正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还拥有原来的行业优势吗?它的未来将去往何方?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798艺术区,采访了多个艺术机构、艺术家以及798的管理人员,以求尽可能还原其真实的一面。因为798目前所面对的也是国内其他园区正在经历或者将会遇到的问题,而这些也许是文化艺术园区最核心的问题。
商业化,促进艺术区演变
目前,国内发展成熟的艺术区一般都经历了从自发松散的“艺术群落”到具有一定品牌活力的“艺术区”,再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政府介入艺术区的规划和管理,往往也是目前国内艺术区发展成熟的主要模式。
798艺术区目前由三大业态构成。据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钢介绍,第一类是文化艺术产业,主要由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构成,也是798的核心业态,目前有250家左右,其中包括不少于2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约60家;第二类是文创机构,包括平面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影视传媒和动漫创意公司,约有230家;第三类是旅游服务类行业,包括酒吧、咖啡店、创意小店,共近80家。“我们的机构数量是逐年向上递增的,但仍然以第一业态为主,他们所占的面积是最大的。同时这两年我们也进驻了一些国际机构,例如丹麦国家文化中心、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等。”他说。
从数据显示来看,艺术机构仍然是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记者几次前去798采访,发现一些稍大的画廊已经腾出地方做起了副业经营,如装饰品、咖啡餐饮、礼品店等,而原来熟悉的3818库也只剩几家画廊仍在维持经营。位于798艺术区2号院中心地段的太和艺术空间的创始人贾廷峰告诉记者:“一些艺术家和机构撤离798的原因,主要是798艺术园区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从798知名度提高后,它逐渐从纯粹的艺术区转变为商业区和旅游区,随之而来的就是房租的不断上涨。”据了解,太和空间是2009年入驻798的,在这里运营了9年,贾廷峰曾见证过它非常繁荣的发展时期,那时候不少艺术机构举办了一些很好的展览,也确实出现了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最好的当代艺术家。“然而798现在给我的感觉是杂乱的,真正有操守的、有独立艺术价值观的艺术机构越来越少了,不少空间为了生存正在出租场地。”他说。
作为一名首饰设计师的满开慧女士在798同时经营着“三版工坊”“3+3艺术空间”和一家首饰店。她告诉记者,成立于2005年的“3+3艺术空间”运营5年后由于生意不好便与人合作改成了会所。“我感觉现在798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整体艺术氛围不够而商业气息又实在浓厚,好的展览少了。我回忆了一下,以前的展览真的很好,而现在的展览商业目的性太强,作品也不行,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出现了断层。如果把798定位成一个商业景区的话就没办法在艺术上发展了。”对于每年大幅上涨的房租,她也表示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现在慢慢适应并理解,“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规则,你不租也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进驻,798物业公司作为企业肯定也是要考虑盈利的。好在对老租户还是会有一定的优惠。”
另外一些艺术机构的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798愈演愈烈的商业进程,对画廊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客观上来说,游客多了,车也多了,道路狭窄显得拥挤,停车也变得十分困难,各种餐饮、饰品店参差不齐地坐落在画廊美术馆中间,藏家也不再愿意到这样的环境中选择艺术品,从而一些小画廊的艺术品销售也显得更加困难。
有挑战,也有机遇
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并不是798独有的问题,即便是美国最为闻名的艺术区——位于纽约的苏荷区,也并没有逃离商业化的命运。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美国苏荷区经过50多年来的发展历经了居住区、工业区、艺术区和商业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也呈现出4种不同的状态,但最终也同798之于北京一样,成为了旅游者前往纽约的必到之处。美国苏荷区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艺术园区发展到最后极有可能作为城市旅游新载体的命运。
有人因为艺术区的商业化发展而产生了是否还能留下来的担心,但也有人因为看到了其商业化发展带来的裨益而选择进驻798。白玛梅朵艺术中心是2012年进入798艺术区的,其负责人演毅说:“我们想把西藏艺术的当代表现引入到北京,798是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园区,人流量很多,我们就想利用这样的人流量影响更多的人对藏文化产生好奇,这样一方面也会提供更多商业上的潜在机会。”同时,他也透露目前机构的发展态势是不错的,认为不能仅从商业角度去考虑一个艺术机构的发展,“我们在这里举办的展览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关注,包括媒体、艺术家和收藏人群,这是身处798所带来的。”
位于798D区的桥艺术空间是2008年入驻的,其总经理闫坦表示:“798艺术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这对于画廊及艺术家的推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平时这里不但能吸引国内的客人,也是很多外国客人参观的首选之地,而很多画廊也通过这个平台去到海外参加展览。”如今,满开慧也能从乐观的角度去看待798的商业化发展,“其实有时还是很感恩798的,因为它,我们也有了很多前进的动力。之前物业因为市场原因要涨房租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这个市场走得太快了,而我跟不上形势,压力就非常大。但这个压力也给了我们别的创造力,逼迫我们去思考,去做一些变化和改进。我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懂商业而去做艺术机构那肯定会失败。”
考虑到798有很多画廊可以经常看展览,艺术家何永生去年就计划从宋庄搬到798,但因798房租太贵而不得不住到附近的草场地艺术区,在他看来,如今入驻798的艺术家基本上是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他们在那里画画、工作,也方便接待藏家。我如果在798里生活,应该对我的创作会有影响,因为仍然会有一些不错的展览能给予我启发。”
坚持初心方能走得更远
在的798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不少艺术机构表示,虽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但他们仍然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这儿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情怀。“从事艺术和文化产业的人一定有他执着追求理想的一面,坚持的人总有收获,而改变的也有他的理由。所以不能单纯地以租金涨幅来决定去留,因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商业化的环境是它的现实,这是一种商业业态,市场选择了这些,也正体现了艺术产业的宝贵。”演毅的思考显得很理性。
贾廷峰因自己多年来在798运营艺术空间,所以对纯艺术的坚持也感受颇深。“我们在这里的9年中,没有基金支持、没有企业赞助,也没有合伙人,而且还不出租场地,在这块寸土寸金、商业气息浓厚的艺术园区,可以说非常难得。很多画廊迫于生计会将闲置档期出租来减轻运营压力,却因此让步了艺术机构的品质要求。我能理解他们,但这是我不愿意做的。虽然‘太和’目前发展得还不够强大,但它一直是在健康的艺术道路上发展。”他也呼吁房租涨价的同时艺术区要提供与之相应的优质服务,“希望798的管理人员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构建艺术区的蓝图,而是多到画廊中来与我们沟通。798是中国当代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土壤,具有先锋引领作用。我们不仅是你的租户,你也不只是我们的雇主,我们应该一起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尽一份力。”艺术家何永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希望未来798能有更多好的画廊展示好的艺术作品,纯粹一些。”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798管理层也在思考摸索合适的路径。刘钢告诉记者,798一方面要保持作为一个艺术区的特色,另一方面毕竟也要发展,一些与时尚元素的合作也需要纳入,它们同属于文化产业,而这也是艺术区多元的发展走向。刘钢表示,798艺术区目前正致力于实现产业的优化集聚发展,园区将筹建798当代国际艺术中心、798当代艺术拍卖中心和798当代博物馆。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管理、融资等全产业链的汇聚,将成为798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798艺术区对城市旧建筑的改建、对艺术家的包容、对城区的形象提升、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围绕着这个艺术区,艺术家看到的是荣耀、勇气和责任,投资者看到的是财富与利益。如何探索艺术区的健康发展之路,这不仅仅是艺术区管理者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化产业经营者和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现在很多地区以798为蓝本,准备筹建自己的文化艺术区,所以无论艺术区在外力的影响下将会走向何方,各方都应不忘初心,使这种变化尽量放缓,这样园区的艺术生命才能得以延长。正如批评家杨卫所说,艺术区应当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风景,而不是充满商业味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