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庆松 作品能做社会插图,比进美术馆更重要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作者:邓郁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问它》 C-print  280cm×180cm,2020
 
 
直白与艳俗
 
 
走进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一空间大厅的素描个人照与小厅里《摄影节》中的当代摄影生态,互为呼应;二空间里,最新作品《问它》矗立在中央如一座丰碑,“记录”的却是最代表当下生活的商品品牌,对面则是承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两侧墙上,觥筹交错的“夜宴”与伤痕累累的“临时病房”,“新女性”的造作浮夸与追寻时尚的“快乐健身”,两两相望。
 
策展人崔灿灿认为,王庆松的摄影并非停留在记录的功能上,它将疑问、批判和反讽置于那些似是而非的真实场景中。“他拍的是中国意象,其实是把一个孤立的瞬间无限地外延堆叠成了历史。”
 
《问它》背面,两张并置的“千手观音照”惹来两位学生模样观众的窃窃私语。
 
《拿来千手观音》拍于1999年,年轻的“观音”端坐在可口可乐桶和一堆彩纸上,“千手”握着美金、光碟、大哥大手机、金元宝和胶卷,指着一瓶国产啤酒;《送往千手观音》摄于20年后,“老观音”握着猪肉棒骨、骷髅架,大哥大换成了智能手机,胶卷变成了数码相机。图中心手里的酒瓶也变了。
 
“从燕京啤酒到拉菲,质的飞跃呀!”
 
“这酒瓶是不是真的?”两人打开网购平台,好奇地查找瓶子是不是来自卖仿制高档酒酒瓶的卖家。
 
实际上,大虾、棒骨都是助理在拍摄前一天去菜市场买的,“特地挑的最大的虾。”拉菲也是真的,还是他出生的年份——好友知道他要拍片后慷慨相赠。
 
学生观众看了一眼照片拍摄年份,问他的同伴:“1999年——中国加入WTO了吗?”接着说,“一张叫《拿来》,一张叫《送往》,我感觉我很容易明白他想说什么耶。”
 
 
《拿来千手观音》 系列之一 C-print 180cm×110cm,1999
 
 
《送往牵手观音》 C-print 180cm×130cm,2019
 
 
过于直白,庸俗化,是部分观者对王庆松作品的第一印象。而他很早就说过,“千万别想太深,你所理解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在搞艺术,“比起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我更关心的是现实本身,因为它影响了我们,只是我们都无动于衷。”
 
1993年他刚到北京时,“邓小平南巡”刚过,身边的世界立马变了模样:挂面从5毛钱迅速涨到7毛、9毛、1块1;村子里的农民开始腾腾地盖房,土坯、红砖抹上灰,隔成几个小间,加上几张预制板便能招租;公用电话和小吃店眼见着扎起堆;出租车驾驶室清一色地挂起领袖形象挂饰,革命歌曲被流行包装后由甜腻的女声温柔传送;“土豪”一词未出,意思相同的暴发户已噼里啪啦地自在生长。
 
他看不太透,只觉得不对劲。那时期画过许多油画,要么是人体缠斗纠打,要么是“被塑料布包裹的人”。到了1994年,一笔也画不出来。和杨卫、刘铮、祁志龙、胡向东几个哥们儿天天聊,聊出了一批被栗宪庭命名为“艳俗艺术”的作品:萝卜白菜花朵的主题,大红大绿的色彩,陶瓷杯、丝绒布上涂抹,或者再加点照片拼贴。
 
“好俗气”。圈内圈外的看客都这么说。他几乎从不反驳。那时候杂志、挂历走的就是花里胡哨风,他不过是以艳讽艳——也是与当时流行的政治波普的一种区隔。
 
不多久,小团体解散。对“艳俗”的直接描绘,慢慢显影,到最终扬弃,那是后话。1996年起,王庆松确认了摄影这个在他看来更“有力”的表达工具。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