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身体知觉对接技术世界——隋建国雕塑艺术的一次范式转型

时间:2021年05月08日 作者: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文丨赵炎

 

从2006年开始,隋建国的艺术面貌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转型,具体来说,是以2006年创作《时间的形状》、《张江艺术摆渡车》等作品开始为标志(当然这条思路可能出现得更早,在2000年初的一些作品中就已经萌芽):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放弃了之前的符号化形象,转而走向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主题。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在作品中努力消除符号化,防止被符号化的标签所裹挟和走向样式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是艺术家个人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身体意识的觉醒。

 


平衡器1#,石膏、铁丝、报纸和旧家具,
 70 cm×50 cm×60 cm,1988



《时间的形状》,油漆每日一蘸,2006年12月25日至今



《盲人肖像》,铸铜,高5米,
2014年于纽约弗里德曼广场展览现场

 

这种在隋建国艺术中整体上出现的个体化身体的知觉显现,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以《无题》(2008)、《运动的张力》(2009)、《长沙的沙》(2009)、《梦石》(2010)等作品为代表,艺术家并未在其中保留明显的个人身体印记,在这些作品中,知觉的主体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虽然“他”的身体在感知,但作品本身却可能带给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知觉体验,而不是明确的关于“我”的身体感知。

但是,循着《时间的形状》这条脉络,隋建国又发展出了另一条知觉的线索,这一次,他真正地投入了个人的身体知觉、保留了身体的印记,并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维度,这就是自2008年至今一直在延续的“盲人泥塑”系列,以及与之相关的类似于《肉身成道》(2013)、“手迹”系列、“云中花园”系列(2019)等这样的作品。由“盲人泥塑”所开始的这条道路有一系列显著的特征:泥塑并没有停留在泥塑本身,其中还涉及到偶然性、在偶然性中做出的选择、3D打印放大、身体痕迹的展示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凸显出了身体在当下的这个独特处境,即在这个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身体的知觉显现所具有的新表征,这条线索构成隋建国的艺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个显著的范式转型:身体知觉对接技术世界。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