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汪斌: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点睛之笔

时间:2022年02月17日 作者: 来源:打边炉ARTDBL
上海烟火
 
 
ARTDBL:你在上海成长过程中对城市街景和建筑形态的熟络,会对内容整合中的“自然融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汪斌:因为我是上海人,展览的艺术总监阮竣也是上海人,相对于外地的策展人来说,在查阅资料背景、了解区域历史文化这些前期的工作步骤中就省去了很多的功课。我小时候先后在石库门和新式里弄的房子住过好多年,太熟了,本身自己对于这些老房子是很有亲切感的。最早这些老房子三层都是一户人家,解放前后经济紧张,就成了每层楼一户人家的大杂院,像72家房客那样。如果你是这里的人,哪怕是新上海人,在上海住下自然就能接触到这样交杂的居住环境,我一看到这样的三层楼建筑、一走进去天井,一下子就能设身处地地感知过去街区中的烟火气,体会居住空间私密性和大杂院开放性之间混杂交错的特质。
 
 
AATB《握手》,展览现场
 
 
本身我们也清楚,虹口区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交叉口,往北是生活线,往东的杨浦是工业岸线,四川北路这个街区,其实是上海最重要的老商业区之一,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整个虹口的街景风貌,既代表着上海的过去,也体现了上海的现在。从老的建筑文化、历史形态,到当代艺术语境下不一样的城市风貌,这是个转换的问题。我们来到虹口做这个展览,首先就是要考虑这样一个面向公众的开放性空间,当我们把当代艺术放进去以后,会对这些老建筑产生怎样的冲击?如果作品太过奇怪、冲击性太大的话,周边的居民看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刚介入做这件事不久,就放弃了一些观念导向性过强的作品。
 
这片街区前前后后我去了大概有二十次。每个艺术家来看场地,我都会亲自陪同,在现场拍照记录,一遍一遍地看,看的时候我也在梳理,中间还做了很多调整,总体而言,思路会越来越明朗。也跟我本身学建筑的背景有关,看到一个场景中特定的建筑语法和空间气质,马上在脑海中会联想到合适的作品,所以对于老房子的把握,自己心里还是有底的。
 
 
 
林天苗《我的花园》,展览现场
 
 
ARTDBL:你怎么理解像石库门、新式里弄这样传统的上海建筑形态,并使其与作品发生关联的?
 
汪斌:说到建筑的空间怎么跟作品发生关联,像“烟花迷宫”这个板块代表的是上海弄堂老房子的烟火气,一定要面对衔接作品跟石库门老房子之间关系的问题。板块里绘造社的委任定制作品《彩旗下的弄》,等比缩小了三层楼高的上海传统海派建筑的外立面,将这个“三层楼高的建筑立面”放入一层的建筑空间室内,用彩旗模拟过去里弄中晾晒的衣服和床单,挂在同样等比缩小的晾衣杆上。这个作品位于“烟花迷宫”板块的入口处,也起到了对于观众进入这个板块的引导作用。观众来到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空间,穿过被风吹动的织物,却获得了一种陌生的观看体验,这样层次丰富的相互对话,才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传达给大家的。
 
天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建筑里面,天井是“灰空间”,既在室内,又是室外,如同建筑配套的附属空间,但它亦是老房子的一个特点。一说到天井,我感到的是穿堂风,凉嗖嗖的。天热的时候,门一打开,穿堂风灌入天井对流,拿张藤椅坐坐乘凉,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忘却的身体性记忆。
 
哪几件作品要放置在天井里,我是有感觉的。林天苗的《我的花园》处在天井的环境中,就像是原本就种了这些花,是天井生出来的一样。刘建华选择在一个不规则的天井,呈现他的作品《颜色》,这个天井由四个大小不一、平面倾斜的梯形小天井组成,作品则贯穿其中。像林天苗和刘建华这样的艺术家,在户外、室内做展览都不稀奇了,最早规划作品定位布局的时候,我就想,或许在天井这样的“灰空间”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对他们来讲反而有意思。
 
我们还封掉了一个天井,将它做成了一个暗空间,把郝经芳&王令杰的《Cubic Light》放在这个天井二楼的最高处,观众要走过天井的楼梯上到二楼,才能看到作品全貌。而当他们站在天井里往楼上看时,作品发散出的光芒,就像天光照下来一样,如果这件作品不在天井里,没有倾斜的坡度,也就失去了那种在天井间抬头望的氛围。
 
 
 
刘建华《颜色》,展览现场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