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滕菲与中国首饰艺术教育

时间:2023年05月16日 作者:张凡 来源:中国宝石杂志

 

 

 
在《首饰艺术——滕菲教育自述》的序言中,我是这样记述滕菲老师的:我的导师滕菲教授1963年春出生于杭州。她成长在江南文人的教师家庭,16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后远渡重洋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继续深造获艺术硕士学位,1995年留学归来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开创了“材料实验”课程。在积淀七年之后的2002年,她首开先河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将当代艺术的实验精神与首饰艺术中国化的哲思相结合。投身教育事业三十六载,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首饰艺术泰斗。作为她的学生,我们是幸运的,滕菲老师二十年不懈地对首饰艺术教育与行业发展倾注心血,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首饰艺术创作基因的栋梁之才。在她的优秀毕业生中,有的作为艺术家秉持观念持续创作,一直走在行业前沿;有的在国内外成立工作室、品牌、画廊,实现了“可佩戴的首饰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发展;有的在企业和机构中设计出鲜活又接地气的大众首饰;还有一些在全国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已成为创建首饰专业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滕菲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建构了中国“首饰艺术”的面貌与格局。作为她的同事我们是幸福的。在滕菲老师的教学中,她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艺术教育的师承关系,有时会使学生成为老师的影子,很难超越老师。滕菲老师个人的艺术创作在国内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的创作风格鲜明,作品洞察敏锐。但她还能教出和她不一样的学生,这点非常不容易。她不遗余力地给予学生实施可行的教诲,她从不吝惜这种付出。滕菲老师有这样的胸怀,她能保护学生、包容学生、鞭策学生去成就自己。我们跟随她学会了教育是在塑造人,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滕菲老师正在上身体的寓言材料课
 
 
作为滕菲老师的学生,我留校任教并成为她的同事,有幸亲历了她创建“首饰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过程。然而,虽然亲历,却很难精确描绘出她为教育事业耕耘的瑰丽画卷,因此,该书以口述的方式,将我与滕菲老师的交谈内容以及她的回忆记录下来,整理成平实生动的语言文字,希望读者如在滕菲老师身边听她娓娓道来,领略她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人生故事。
 
 
滕菲老师与学生于校庆日合影
 
 
 
该书的第一章“化腐朽为神奇——材料实验在中国被纳入设计教学”,讲述了滕菲老师自德国留学归来回到母校开始任教的细节,揭开她如何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智慧将欧洲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章的“燕子垒窝”一篇中,滕菲老师这样讲述到:
 
“中央美术学院1995年到2001年在无线电二厂过渡办学,我正好是1995年回到美院的。1990年我离开北京到德国留学,在欧洲旅居了5年,此时回国正好是美院要建设设计学科的时期。学校刚刚从北京王府井的校尉胡同5号搬到大望京酒仙桥的二厂过渡。当时的二厂地处北京城乡接合处,校舍房屋简陋,有种百废待兴的情状,面对着这一切倒是令人有种投入工作的激情。也正是在二厂校区我们迎来了设计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我在德国学习的是材料造型等新学科,回到美院组建设计系,就想把自己学到、收获到最好的东西带给学生,带到教学中,比如,凡事从兴趣出发,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主性……初回美院工作,对我来说还需要有个适应的阶段。于是,决定先从材料实验课开启我的教学之旅。
 
 
滕菲老师和她的教学团队
 
 
 
‘万红西街二厂时代’的美院,校区里有一排简易的平房。课程中不能在教学楼里做的事,比如需要用火的、粉尘多的、噪音大的,都放在这排平房里。雕塑系有个做铁艺的空间就在简易平房这里,隔壁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可以用来做材料工作室。我第一次进到这个空间,打开一个双开门,里头不算太大,什么也没有。比起现在来说,那个时代的经费是非常紧张的,做什么基本上都需要自力更生。那时没有现在这种条件,可以画个图纸交给施工单位来报价、细化、实施。当时做材料工作室,我就像燕子垒窝一样,需要衔着树枝一根一根地去筑造,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就是这样的过程。我当时的诉求也很简单,就想赶紧先干起来吧,让学生来上课能马上有动手工作的地方。
 
于是,我从开设课程紧要的需求开始,先做工作台。材料制作需要不怕水,也要耐磨,做工作台用大芯板是物美价廉的选择。我记得特清楚,当时买了些120元一块的大芯板,为了防水,我用比较厚的塑料膜叠了几层放在面板上,然后用钉画布的钉枪把大芯板面包起来,材料工作室的工作台面板就这样完成了。有了面板,工作台桌面底下的支撑是从一些旧桌子上拆下来的桌腿,都是我四处找来的。工作台做好了,我就开始琢磨凳子怎么来呢?那时也没有条件去买工作凳,工作室当时用的工作凳是我在食堂附近发现并加以改造的。当时,学校刚从校尉胡同王府井的老美院校址搬过来不久,老美院食堂有一批圆凳子,搬过来以后食堂就把多余的凳子扔出来一些放在室外。圆形凳子面,两根空心铁管组成的四条凳腿,我在那里仔细打量这些扔在食堂室外的凳子。食堂的工作人员看到我在琢磨这些凳子,就和我说可以挑点拿去,还说别看样子难看但是挺结实的,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于是,我就挑了一些凳子拉回到工作室,自己用油漆把凳面刷成红色的,凳腿刷成白色的。就这么处理完,凳子焕然一新了,看上去颜色还很亮丽,我对色彩关系的把握还是比较自信的。被翻新的凳子和我用塑料膜包大芯板做成的工作台组合在了一起,成为材料工作室最初的样子。有一次,造型专业的老师走过材料工作室门口,往里面一看,就被吸引进这个空间,评价说:‘很时尚呀!’我就觉得很有趣,其实就是变废为宝。没有好的条件,但我还是知道怎么为一个地方做出点现代感的效果,这首先要从色彩上解决。除了把握好空间的色彩关系之外,要让工作室看起来像样,日常中还需要维护卫生。‘弄干净!’是我在课堂上常说,也是身体力行常做的。这方面我算实干派。空间设计好,卫生搞好,环境就会舒适起来,舒适的空间可以为学习和创作提供良好基础。后来,当我去国外参加设计展,看到一些设计师也开始用旧木板、旧衣服做设计,包括谈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时,回想起我初建材料工作室设计的空间,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