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闻立鹏:真诚地作画,诚挚地做人
时间:2023年07月27日 作者: 来源:020艺术观察
闻立鹏,1931年生于湖北浠水,1947年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北方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品包括《红烛颂》《大地的女儿》《国际歌》《静夜》等。出版有《闻立鹏油画选集》《闻立鹏画集》等,与张同霞合著《闻一多传》,合编《闻一多全集美术卷》《闻一多印选》《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等,1978年以来共发表美术文论百余篇,出版《闻立鹏文集》四卷。
交响红白黑 油画 113cm×182cm 2005年
追寻至美的脚步 始终不曾停歇
◎朱永安
追寻至美
将镜头从清华美术社的成立拉回至99年后的2018年,已经从事美术事业70余年的闻立鹏,与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几位老教授一起,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表达了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的心声。
作为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鹏对于审美精神的思考由来有自,甚至可以说,这种反思的自觉早已融入他的血液。1920年10月,年仅21岁的闻一多在《清华年刊》发表文章,后来,闻立鹏曾特别引用过父亲的一段话:“世界本是一间天然的美术馆。人类在这个美术馆中间住着,天天摹仿那些天然的美术品,同造物争妍斗巧……人的所以为人,全在这点美术的观念。提倡美术就是尊重人格。”
美术的价值、审美的意义被闻一多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闻立鹏回忆起自己的美术道路时说:“除了小时候的养育和熏陶外,隨着我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父亲的理解逐渐加深……慢慢从审美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我的艺术更加自觉追求体悟一种境界与情感,是从审美角度考虑,不是简单反映什么事情,把它画得像就完了,而是怎么体现美。”
“创造崇高、壮美的意境,是闻立鹏的艺术理想……诗人闻一多的事迹最震撼人心的,是他充实的生命在他事业上升临近顶峰时悲壮的结束。在生活中,这是最大的悲痛。从美学角度看,这种悲痛具有崇高、壮丽、辉煌的意味……对崇高、壮美的追求的态度,从本质上说,是对高尚、伟大的人类灵魂的追求。”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如此评析闻立鹏的创作追求。
闻立鹏将闻一多的特点概括为“追寻至美的审美人生”,而他自己也正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一直探索着。
红烛颂 油画 70cm×100cm 1979年
呼唤真诚
为什么今天的艺术作品难以打动人心?为什么在经验积累、技术条件、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都远远优越于前人的当下,反而鲜见艺术高峰的出现?
“一切成功的艺术创作经验都证明一点,‘能动人者,大抵情真’。区别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标准,就看艺术中的感情真挚与否。艺术创作,特别反对无动于衷,冷漠无情。没有感情的语言必然是废话、空话、应酬话。”对于艺术的价值和作用,闻立鹏说:“艺术功能多样,总离不开人生的目的。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最本质的,无论什么体裁和题材,我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而对于如何实现艺术的成功,闻立鹏更是直言:“艺术真诚,这是艺术创造活动中一种最神奇的力量。”
如果说在其代表作品《红烛颂》《大地的女儿》等人物主题油画的创作中,闻立鹏的真挚情感和艺术良知是最能打动观者的因素,那么在此后从写真到写意、从人物到风景的转型探索中,闻立鹏的自然世界里同样充盈着真诚而浓烈的个人情感——变与不变之间,展现的正是艺术家坚守真诚的精神内核。
闻立鹏说:“我深切体会到,艺术从发现与感受开始,却不应以临摹和复制告终,艺术贵在有所创造。而这一切,关键在于真情二字……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大自然的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才能回应大自然的倾诉与呼唤,而自然地流淌出画家的心声。”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称:“闻立鹏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备受人们尊重。” 而水天中则直接将闻立鹏的为艺为人概括为:“真诚地作画,诚挚地做人。”
蓝色的记忆 板上油画 162cm×302cm 198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寻找自己
“文革”之后,和许多人一样,闻立鹏也曾面对“找到自己”的命题,他坦言:“不知道该怎么画了,陷入一种盲目状态。”“创作活动随大流,总是极力加大保险系数,走旱涝保收的道路,磨光了任何个性的棱角。”“千人一面,自我失落。”改革开放以后,闻立鹏也成为较早举办个展、作品较早进入收藏市场的艺术家。此后的市场洪流中,同样需要艺术家面对如何“坚守自己”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除了人格上的那个自我,一个艺术家还需要找到艺术语言上的那个自我。两个自我相互关联,互为映照。
对于前一个问题——也是今天被人们不断提及的问题,早在1995年闻立鹏便提出了警示,他说:“在商品社会,艺术品通过流通传播到社会,因此艺术品也具有某些商品的属性和价值,进而可能具有某种市场价格。但画家作画,首先追求的是艺术价值与品位,这样才能保持一种真诚的心态和独立的人格,才不会受制于人,才不会被市场上‘无形的手’所操纵而失去自我。”
多年来,闻立鹏总是不断地提醒后学晚辈:“现在的商业化对年轻画家冲击很大……我希望年轻画家保持初心,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不能为了作品的商业价值而去绘画,一味迎合市场。如果画家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能让市场来迎合你,那是好事。”他甚而更语重心长地给出建议:“多掌握几种技能,以满足温饱。但追求艺术的决心不能忘记。”
1986年,当不少人沉浸在西方至上的情调中时,闻立鹏即明确表示:“作为一个中国油画家,我的艺术触角将同时向东西方两个方向探索。我不拒绝西方艺术体系的观念与技巧,无论是古典或现代的、具象或抽象的;我也决不放松对中国东方艺术体系的学习与吸收,不管是传统还是民间的。让艺术具有现代的、中国的、个性的素质,这是我心里的目标。”而当3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观点成为业界普遍共识时,我们更能感受到闻立鹏对“自己”的清醒意识。
闻立鹏也不忽视具体的观念、风格、技法等方面的探索,他更希望画家们建立大美术的观念,越出画框的范围,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如果不能做到亲自切入大美术的其他领域的话,起码也要从狭隘的审美圈子中走出来,让美和力共同升华。”
他的学生杨飞云说:“闻先生是一位有核心精神追求,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我甚为敬重的师长……闻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语言材料上进行着个人的探索。这些作品构造精炼,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色彩归纳概括,素描简洁到位,侧重表现情绪。画面重视坚实的结构,有着碑刻金石味的力道,雕塑般刀劈斧凿的力度。版画的构成方式,英雄主义式的气质和力量,坚韧的象征意味,构成了闻先生鲜明的个人风格。”
2016年和2017年,“心迹刻痕——闻立鹏油画艺术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展出,耄耋之年的闻立鹏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我的艺术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但毕竟也都是我苦心追求艺术心血的结晶。”他如此谦逊地总结。
“几乎每次接受采访都会被问到我父亲,确实,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而且是一辈子的。”闻立鹏很难绕过父亲闻一多的光环。但显然,这光环远非世俗意义上的光环,而是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指引,一座审美王国里的闪亮航标。
青春之歌 油画 38cm×61.7cm 2004年
晚风 油画 60.7cm×50.5cm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