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杨晓阳:艺术收藏无法用金钱计量

时间:2012.03.24 来源:华商网

昨日上午,杨晓阳捐赠彩陶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

       杨晓阳向国博捐赠了自己收藏的彩陶100件。此次捐赠,也是国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的杨晓阳同时也是藏品颇丰的收藏家。此次捐赠的彩陶以马厂类彩陶为多,此种彩陶1924年秋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至2050年,相比之前的彩陶,造型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勾连纹等。它记载了人类文明初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及国家博物馆专家高度评价了这批彩陶的艺术价值,尤其对杨晓阳无私捐赠的精神表示肯定和感激。吕章申透露说,国家博物馆本来打算给杨晓阳颁发一笔奖金的,但被杨晓阳坚决拒绝了。

  醉心收藏源自对古文化的重视

  杨晓阳浓厚的收藏兴趣源自他对古文化的重视。从小,他就随着母亲学习文物修复,也因此早早练就了一双能鉴别真假优劣的慧眼。在他收藏初期,包括拴马桩、炕头狮等不少文物市场价格都不高,也不被重视,甚至遭受毁灭性破坏,出于抢救、保护的目的,杨晓阳开始倾力收藏,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古玩市场或农村。慢慢的,在他常去的村子,只要他一出现,村民就会主动送货上门。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藏品价格开始飙升,收藏成本也提高了,杨晓阳反倒乐观了,因为价格高了,人们自然懂得用心去保护、去珍惜。应对因价格上涨产生的资金上的困难,杨晓阳在收藏上经常采取“以物换物”的方式,作为知名画家,他的画受很多藏家的喜爱,不少人送来藏品,就为了换一幅他的画。杨晓阳说,他的万件藏品很多都是用画置换来的,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外欠一百多幅画。

  在以画作换取收藏品的同时,杨晓阳收藏的印迹也随着时间融入了他的画中,石狮、陶俑等不少藏品的形象都被他不由自主地带到画作里面了。

  倡议艺术家抢救民间艺术珍品

  在昨日的捐赠现场,杨晓阳说,随着古物价格上涨,他原来花几十块钱买来的彩陶,现在不少价格数万,但他认为,收藏无法也不应该用金钱来计量。他表示,这次在国博100周年前捐赠100件彩陶只是个开始,这100件彩陶也是随机挑选的,并非精挑细选的珍品,随后,他还会对藏品进行甄别,陆续捐赠,让更多藏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充分发挥其价值。

  杨晓阳说,作为艺术家本身,在收藏上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个是具有“眼力”,能辨出真假,再一个是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换取收藏。所以,他倡议艺术家,尤其是民间藏品很丰富的陕西的艺术家们能行动起来,用各种方法,包括用自己的作品换取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这样做的话,就能保住很多东西。他一再强调“文物不能再生”,艺术家尤其不能让人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做出毁坏文物的事情。

  彩陶收藏因一次偶然的助学

  在捐赠仪式上,杨晓阳还首次向大家道出了他着手收藏彩陶的经历,最初竟是一次偶然,源自一次助学,也颇有故事性。

  那是十几年前,他还在西安美术学院当院长的时候,一个下着大雨的中午,他在办公室处理事务,一个被淋得透湿的男子找到他,说自己是学校的自修生,因为热衷收集彩陶,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已经彻底筹集不到继续上学的费用了,希望学校能减免他的费用。作为回报,他将自己搜集的彩陶捐赠给学校。

  几天后,一辆小面包车开到杨晓阳办公室外,这名学生一下来,先找杨晓阳要了200元运费给了司机,然后将大堆的彩陶搬进了杨晓阳办公室。经相关专家甄别,西安美院挑选了其中一些彩陶作为院方藏品收藏。其余的彩陶,杨晓阳本人花了7600元钱收藏,这是他个人收藏的第一批彩陶。

  这批彩陶虽不是珍品,但其承载的艺术本身却与杨晓阳本人倡导的大美术、大写意精神具有某种相通之处,吸引着杨晓阳开始了彩陶收藏的道路,并一发不可收拾。

  在杨晓阳看来,彩陶之所以是大美术,在于彩陶的创作者并非全是专业,彩陶现在看来是一种艺术,在当时却是生活必需,陶器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而彩陶足可称为中国美术的祖先。杨晓阳说,他的有些彩陶藏品从图案、纹路来看非常幼稚、不成熟,但经专家鉴定又确实属于真品,这更说明彩陶在绘画这个环节上并非完全由专业人士来进行,这更体现了“大美为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编辑:王薇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