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春拍在即 要求拍卖行保真声音再起
进入4月份,2012年艺术品的春拍大幕徐徐拉开。虽然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收获了24亿港元的好成绩,而且还有两件拍品成交价过亿元,但是,由于今年艺术品市场早早就被定下了“调整”的灰色基调,放眼春拍市场,仍然弥漫着“观望”、“高处不胜寒”的谨慎气息。
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形势是好是坏目前还不能早早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几年来高速发展积累起来的对高估价的攀比心理,以及对艺术品价格连续递增的期望,都将在今年的市场中得到调整。国内几家重要的拍卖公司也不再纠结于破纪录,而是不约而同地在调整中找寻新方向。尽管各家拍卖行都开始走精品路线,从总量上开始控制,但在潜力方向的挖掘上,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的艺术品交易领域仍然普遍存在四大隐患:赝品横行、关联交易、虚假成交、迟付拒付。这些隐患制约了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决定了艺术品市场能否从小众走向大众,真正成为股票、楼市之后的投资第三大渠道。
谈市场 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常温的
赵利平:不久前TEFAF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调查数据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去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表现也确实让人惊讶,过亿元的拍品不断出现,一些在市场上多次出现的“熟货”,价格竟也能不断攀升,但到了下半年,秋拍市场突然下滑,今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势更加难以捉摸。在春拍前夕,市场各方都在关注,今年的拍卖市场究竟是涨是跌?亿元天价拍品能否再创新高?市场人气是否有望再度激发?
刘尚勇:去年的回调,是市场非常正常的表现。因为此前的五个交易季,市场都是持续高涨的,但任何市场都不可能只涨不跌,此前的高涨也显现了大家对价格泡沫的疑虑。实际上,正常的市场都是有起有落的,不会持续高烧。健康的市场应该是常温的,过低或过高都不好。我个人追求的就是常态市场,当市场发高烧的时候我会比较警惕,但市场回落的时候我也不紧张,如果它正在回归常态,就说明市场还是健康的。但如果过度回调,像1999年、2000年的时候,整个艺术品市场仿佛进入了冰川时代,那也不正常,但我们目前还离那个状态很远。
去年秋拍的回调,是市场自发的一个正常调整,没有任何强令干预,我们都认为是健康的调整。既然市场在回调,我们就不要指望今年有太多的纪录诞生。在艺术品市场,能兑现才是关键,一张纸以100万元买回来,谁都会心虚,但当这张纸真正再流通并兑现后,人们才会认识到,这是一笔财富。
谢晓冬: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年成交额已经达到了500亿至1000亿元之间,跃居世界第一。但与其他领域相比,这一交易额还是比较小的,单是股票市场,一天的交易额就能达到上千亿元。我认为,艺术品市场历经发展,已经成为了宏观经济的先行板块,受经济预期的影响很大,会提前反映整体的经济走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秋天艺术品市场会出现调整。经济预期不好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少花钱,更加选择性地购买。另一方面,藏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了艺术品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精品力作依旧有很好的市场,而不太好的作品就会出现流标。我倾向于把去年秋拍的调整形容成“软着陆”,在此之前,人们认为调整会比较剧烈,但回过头来看,其实变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再看今年春天,一方面,宏观经济指数好转,给大家带来了信心;另一方面,经过对去年秋拍市场的认识后,人们发现,好的东西还是会受到市场的追捧,买家信心指数还是蛮高的。从今年已经举办的几场拍卖会来看,人气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精品的价格依然很高。去年秋拍之后,有人说“钱在人也在”,今年春拍,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谈制度 拍卖行该不该保真
赵利平:导致去年艺术品市场滑坡的,除了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就是赝品风波不断。很多人将此归结为拍卖制度的不完善,认为拍卖行无须对拍品保真的条文,就是一大法律漏洞。
刘尚勇:近十几二十年来,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交易量不断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拍卖的交易制度与交易形式是好的。现在有人质疑,拍卖最大的弊端就是不保真,但恰恰是因为不保真,艺术品市场才得以发展。如果拍卖行必须把每件东西鉴定清楚后再拍卖,根本不可能一场拍卖会就拍出几百、几千件艺术品。我们一家拍卖公司,加上清洁人员,总共也就40名员工,按照目前三个月推出一场拍卖会的频率,我们要完全鉴定1000件作品,哪里做得过来。
还有人建议给艺术品出证书,这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博物馆不对公众服务,这正是我一直批判的一个问题。国家各级博物馆吸收了绝大多数的文物人才、美术专业人才,但同时,国家文物局又明令禁止博物馆的高级人才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鉴定,而现在又没有一家权威的机构能够出具权威的艺术品鉴定证书。所以现在一边是人才全被博物馆吸收,不让他们为市场服务;另一边却又抱怨市场不好,这不是很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