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艺术品市场遭遇秋寒
拍卖市场的粗放经营已经过去,细分市场悄然走来。
冬未至,秋已深寒。
“拍卖现场表现很冷,藏家来得也很少,作品拍完1/3后,现场买家开始离席。”一位买家在参加完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后表示。 在经历了前两年由行家推升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涨幅后,2012年成为共识的“调整季”:行家压货,藏家观望,市场成交气氛凝重。
在10月、11月结束的几场重要的拍场中,嘉德2012年秋拍成交17.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5%,环比下降18%;香港苏富比2012年秋拍为16.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8%,环比下降16%.
现在,对于想要通过艺术投资来增值财富的人来说,比起去买哪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是否还要办一张举牌号——当然,那些财大气粗、炫耀性消费的人除外。
折戟重要拍场
自2011年春拍起,中国嘉德推出了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珍品书画为主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拍卖。时至今日,“大观”专场已经成了“珍品”与“天价”的代名词,从2011年春拍的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到2011年秋拍齐白石1931年作《山水册》册页(十二开),再到今年春拍李可染《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了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焦点。
但今年秋拍大观专场中,张大千致张群《山水花卉册》册页(二十四开),估价2200万至3200万元,成交价只有2530万元。在2010年北京保利的拍卖会上,其成交价格达到了4256万元。有上一轮行情的“龙头股”之称的张大千与齐白石,在专场中表现低迷,出现一系列流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0月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之中,几年前,这个拍场的成交额一度赶上传统书画类大项。并因此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价格昂贵的当代明星艺术家。
不过此次秋拍则显示了鲜有的弱势。这场拍卖上拍的153件作品拍出了111件,仅仅收获1.17亿港元,市场占有率下跌至5.73%,为200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本次拍卖上,虽然整体估价较低,但成交率仅为72.5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23%。
其中刘野的《阮玉玲2号》以254万港元成交,这件作品与2012保利春拍中上拍的《周璇》风格、尺寸相近,然而成交价却只相当于《周璇》成交价404.5万元人民币的一半;周春芽作品此次仅一件《绿狗》上拍,218万港元成交,相比去年此类作品在市场上的价位缩水也近一半。
提及秋寒原因,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主管张超群把它归因为“政策性”和“市场性”。“从政策上来说,查税风波让藏家对内地交易市场产生了不信任,部分内地拍卖行转战香港,就是这一政策导向的结果。而从市场上说,投机性的收藏在不断抬高艺术品市场泡沫的同时,也积聚了大量的风险,这是风险释放的正常过程。”他说。
事实上,从各大拍卖行的征拍行径上,就可看出端倪:不断寻找“生货”(从未或多年未在市场出现)成为拍卖行降低自身风险的一个无奈做法,“生货”的低估价也能吸引更多潜在买家。前两年在投资客的推动下,“生变熟”的周转周期越来越短,春季刚在香港拍卖市场抛头,秋季就在内地露面——或许跟上家拍卖行的尾款甚至还没有付清。
而现在,即使是熟货,拍出超过以往价格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比如香港市场上拍出的炉钧釉地金酱彩浮雕“夔龙拱福”图仿古铜式双耳瓶,在2010年香港苏富比的“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其曾经以4546万港元的天价成交,而此次的落槌价仅为3100万港元(不含买家佣金);在书画市场上,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十八世纪初张照《张照书韩愈石鼓歌》卷以6200万港元落槌(不含买家佣金),而其201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的成交价达到了9026万港元。折本也没赚到什么吆喝,这也加快了艺术投资客被市场抛弃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