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黄桷坪的洋黄漂为艺术坚持漂泊

时间:2012年05月30日 作者: 来源:重庆晨报

    重庆更能体现中国特色
    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让奥利文更加向往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与创作。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重庆。之后,除了每年短期回英国讲学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重庆,呆在黄桷坪的画室里,在这里,他过着属于自己的简单生活———他住在离工作室一站路的关家林的一栋看得见长江的高楼里,每天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吃完早餐后,如果不处理案头工作,他就会来到工作室。“有时候画画,有时候思考。”中午饭很简单,要么从“家”里带来的,要么去下面马路边的小食店吃个简餐。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到后面山上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将午餐解决。
    有时候,他也会到川美或者501参加一些主题活动;有时候,他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吃火锅或者郊游,大足石刻他就去了两次,他对记者说,大足石刻很精美、很漂亮,完全可以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媲美。
    朋友说,奥利文的创作状态,是“在孤独的思考中寻找灵感”,他分别于2008年与今年在重庆锦瑟画廊举办了两次画展。之后,他又创作了一批以“重庆石梯”为主题的作品。谈到为什么选择重庆,奥利文说,在他看来,重庆更能体现中国特色,比起北京上海“更中国”。
    艺术家:Vincent Cazenuve
    中文名:文森·漆
    出生地:法国图卢兹
    来渝时间:4年
    工作室地址:黄桷坪民居
    艺术门类:漆艺
    走进文森。漆在黄桷坪的工作室,记者闻到一股隐隐的油漆味。这种味道似乎明确的告诉来访者,这是一个漆艺为主的艺术家工作室。
    漂洋过海来学漆艺
    文森·漆1977年出生于法国图卢兹,毕业于Revel家具艺术学校。毕业后,从事古典家具的修复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东方古老的漆艺———最早是越南的,然后是日本的,韩国的,然后追根溯源,发现它们的源头都在中国。
    2007年,文森·漆来到了中国,并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在文森的后面加了一个漆字。
    他到中国的第一站是成都,在那里,他向一对从事漆艺的夫妇学习工艺———最先接触中国漆(生漆)的时候,他像所有的初学者一样,皮肤过敏以致全身红肿。但是,他很快掌握了与生漆打交道的经验,现在,他已经像一个“老漆工”一样,让中国漆在他的作品里熠熠生辉。
    2008年,文森来到了重庆,并在黄桷坪租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告诉记者,选择黄桷坪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出生于法国乡村的他很喜欢黄桷坪的环境;另外,他在重庆的城口县找到了原生态的生漆,而荣昌县出产的按传统工艺纺织的夏布(一种精细的麻布)———这是他在创作漆艺作品中的主要原料之一。
    下半年在渝办个展
    目前文森的生活时态基本上以3个月为单位———3个月在重庆,3个月在法国,当然还有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与交流。他曾经将城口的生漆收割与制作的过程,以及他自己怎样调和各种原料到最后创作的过程拍摄成系列照片,加上他的作品在法国展出,让法国人全面了解重庆、中国漆艺文化。如今,文森的作品在图卢兹、新加坡、曼谷、上海、香港等地销售。而在重庆的时间,他就像一个勤奋的工人,每天早上9点起来,10点开始工作,一般会工作到晚上的10点钟左右。“我一般不会熬夜,因为漆艺是一个需要精力充沛的人才能从事的活。”文森最近很忙,要准备一个在香港的个展,还将于10月份在三峡博物馆举办一个展览。
    虽然文森是按照中国的传统髹漆工艺创作自己的作品,但他所呈现出的,却是一个西方艺术家对东方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并通过麻、金、银、锡、纸等不同的媒材,甚至泥土、石块以及重庆出产的篾席等另类材料,来表达他的艺术。有些东西是他在路上捡来的,文森指着一块木质的搓衣板对记者说,正在构思将它变成一件独特的漆艺作品。
    说起中国漆艺,文森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他能够辨别出北京、福建、四川甚至贵州的原料与产品的区别,就像他能够区别出中国古筝与古琴的区别。说到东方文化,喜欢吹萨克斯的文森希望早日学会吹葫芦丝,“那种声音太美妙了。”
    艺术家:David
    中文名:凌涛
    出生地:法国
    来渝时间:5年
    工作室地址:501艺术基地
    艺术门类:摄影等
    法国人David的中文名叫凌涛,从外形上看就颇有艺术范。采访当天虽然下着雨,但天气仍然有些闷热。记者见到凌涛时,他却穿着呢子的中长款大衣,脚上还蹬了双靴子。凌涛流利的中文让记者佩服不已,整个采访完全用中文进行,并且非常顺利。
    身份定位 从事艺术交流
    “我不是艺术家,我是一位传播、交流艺术的从业者。”凌涛告诉记者,他最早来重庆也没想过做职业艺术家,而是想在重庆找一份与艺术有关的工作。在去年,凌涛还从事着艺术家的工作,只是不是画画,而是摄影。“我在501艺术基地还有一个自己的摄影棚,不过去年以后我就很少拍照了。”
    那为何不做摄影了?凌涛显得颇有些无奈,摊开双手告诉记者:“重庆的摄影师太多了,而且他们的照片卖得还非常便宜。”“其实摄影和其他艺术一样,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意的角度,就跟我现在做设计一样。”凌涛似乎不太愿意讨论摄影这个话题,又一次强调他做艺术交流的工作和身份。“去年底开始我就不做摄影了,现在的公司主要做一些品牌设计和文化艺术传播交流的活动。”
    艺术环境 重庆很像巴黎
    凌涛现在除了开有一家公司,还经营着一家酒吧。这间酒吧就开在501艺术基地的负一楼,在外面很难发现里面还有这样一个酒吧。凌涛也告诉记者,这不是一间单纯的酒吧,虽然每天也开门营业,但酒吧每周都有一场不同的艺术活动,或是展览,或是沙龙,“每周的活动都不一样,可以做画展、影像展或者沙龙。”凌涛告诉记者,在明天(31日)就有一个“重钢建筑历史”的展览开幕,儿童节还将有一个和器空间合办的儿童与艺术家互动的多媒体展览。”
    凌涛很喜欢黄桷坪,“我在这里可以跟很多人交流,不管是做什么的艺术家,在这里都能找到灵感。”凌涛告诉记者,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黄桷坪和重庆介绍给外地人。“在重庆,在黄桷坪,有一种法国的感觉,非常浪漫。”凌涛解释说,所谓浪漫不是指“送花或者喝红酒”,而是不论什么身份的艺术家都可以在一起交流,“就像很多艺术家都愿意去巴黎一样,因为在巴黎能有机会和很多艺术家交流。”
    未来计划 打算常住重庆
    谈及来渝经历,凌涛将其形容为一次冒险。2004年凌涛来到中国,那时他听说重庆是一座没有艺术的城市,但凌涛却不完全相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州去成都,要在重庆转火车,有了一个在重庆短暂停留的机会,“那应该是2007年,我从菜园坝火车站出来,因为是晚上了,看到远处起伏的山非常模糊,旁边还有工人在修菜园坝大桥,整个画面就像一幅画。”这也许就是艺术家才有的直觉,凭着那晚对菜园坝的第一印象,让凌涛彻底喜欢上了重庆。
    后来,凌涛放弃了南下去广州工作的机会,来到了重庆。“一到重庆,我就没有了旅游的感觉,就像一直生活在这里一样。”凌涛称重庆是一座有“艺术灵感的城市”,高低起伏的路,有山有水的风景,在凌涛眼中都非常艺术,“还有黄桷坪涂鸦街,在国外都很少有这么夸张的涂鸦,重庆非常有意思”。
    现在的凌涛已经适应了重庆生活。“出门的话,不赶时间我都坐公共汽车,出租车太贵了。”凌涛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平日很少做饭,经常在外面吃。来重庆一住就是五年,凌涛说,“这五年我都没回过法国,我要在这里常住下去。”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