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年轻艺术家在国内市场的争夺战

时间:2012年06月04日 作者: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2012年春拍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艺术品市场在整体上呈现平稳调整的态势,很多藏家借此良机“逢低吸纳”,与此同时,留心市场动向的藏家会发现,另一个市场趋势日渐明显,那就是最近年轻艺术家的出镜率普遍提高,在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画廊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举例来说,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虽然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以5218万港元拔得头筹,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蓝筹股的实力。据统计,在此之前,已有10多位70后及80后艺术家的单件作品成交价突破百万元大关,而550万港元的新纪录,似乎为年轻艺术家在二级市场的升值潜力打开了新的空间。无独有偶,不久前闭幕的艺术北京(Art Beijing)博览会也主打“年轻牌”,年轻艺术家不仅在作品数量上与市场主力艺术家平分秋色,很多画廊也以主题展、个展等方式大力推介,并且据了解,这些画廊带来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大多销售成绩良好。此外,近期面向年轻艺术家的各种艺术项目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看待上述现象?本刊特为藏家和投资者深入解读这一市场趋势。
    推广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渐成市场策略
    面对任何市场趋势,藏家和投资者首要关注的问题往往是其背后的成因,从而区分真实的市场需求与单纯炒作的因素,把握市场走向。当下市场对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需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从画廊角度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以拍卖为主导,再加上近两年,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白立方(White Cube)等全球顶级交易商先后在香港开设分店,在藏家和艺术家资源上与本土画廊展开竞争,这些交易商的国际化运作对已成名艺术家有很大吸引力,进一步压缩了本土画廊的利益空间。与高古轩等国际画廊业巨头相比,本土画廊的优势显然在于年轻艺术家的资源,因此培养明日艺术之星成为本土画廊的生存之道,一批主推年轻艺术家的画廊,如站台中国、星空间、杨画廊等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藏家群体。
    其次,从拍卖行的角度来看,经过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的火爆涨势,中国艺术品市场趋向两极分化,高端艺术精品和性价比较高的艺术品受到欢迎,而高端艺术品的价格动辄数千万元,令一般藏家望而却步,且高端艺术品数量有限,供给日益紧张。由于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还导致换手率较高,市场上的熟面孔较多,这种局面在去年秋拍时已经初露端倪,市场亟需输入新鲜血液。以中国嘉德今年春拍为例,除了以稳扎稳打的“红色经典”作品压场之外,还推出“新水墨”等打破常规的做法,据称近现代书画拍品85%以上都是生货,上文提到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则将70后艺术家作为推广策略之一。可以预见,拍卖行对市场的挖掘以及板块轮动效应产生的需求,将加快年轻艺术家作品进入二级市场的脚步。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艺术消费的启动,随着艺术收藏观念的普及,一些尚未接触艺术品市场的藏家希望从中低价位的消费性艺术品入手,不仅可以装饰居室,还能满足审美需求,循序渐进的开始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市场对10万元以下价格区间的需求相对稳定,艺术北京(Art Beijing)的“青年艺术100推介展”作品成交率达86%。艺术电商的涌现对此也发挥了推动作用,如HIHEY.com、证大艺术超市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B2C艺术品销售模式,由于在线交易艺术品存在物流、验货等方面的限制,定价多在5万元以下的低价位,符合这一价位区间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受到青睐。可以说,推广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已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然策略。
    年轻艺术家作品的风险收益分析
    提及收藏年轻艺术家作品,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成功案例。1990年代,刘小东从新生代画家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不满30岁。刘小东作品自1991年开始有上拍记录,根据雅昌油画个人指数,2000年其成交均价尚在5855元/平方尺,2011年秋拍这一数字则为24.6万元/平方尺。目前市场上单价逾百万元的70后艺术家,多是在2005年左右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作品的升值幅度可观。
    除了直接的投资回报,年轻艺术家还为藏家带来两个额外收益。其中之一是发现的乐趣,在年轻艺术家受到广泛关注之前率先发现其成长潜力,使自己的艺术鉴赏眼光得到验证,为很多大藏家所津津乐道。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一些定位于推广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博览会,如伦敦Frieze艺博会、巴塞尔Liste青年艺博会,常常会吸引顶级藏家专程前往发掘新人,充实自己的收藏。其二是参与创造历史的乐趣,特别是对新入场的藏家而言,建立有历史价值的系统收藏的机会已经不多,而年轻艺术家及作品最能体现敏锐的时代感,意味着艺术史下一页的可能性,藏家有可能获得重要代表作品,因此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或投资充满机遇。
    然而,这种事后分析的方法忽视了在年轻艺术家群体中近乎残酷的淘汰率。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好比“天使投资”,不仅考验历史眼光,还要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艺术家艺术生涯的中断,也就是说艺术家突然退市,其作品完全丧失了流通性和经济价值。如果将艺术家的艺术生涯粗略分为萌芽期、成长期、高速增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的风险和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藏家和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量和风险偏好,制定合理的收藏投资计划。
    明日艺术之星何处寻
    鉴于年轻艺术家要经历一个学术和市场自然淘汰的过程,限制年轻艺术家的短板是令人头疼的质量问题。如何选择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笔者认为,藏家和投资者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筛选机制。这些筛选机制首先是画廊,好的画廊在挑选年轻艺术家作品时,不仅会兼顾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而且其本身的雄厚实力,可以帮助年轻艺术家举办有学术价值的展览,参加国际上重要的双年展和艺博会,进入重要藏家和博物馆的收藏序列,这些推广都会促进艺术家的成长和作品升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好画廊的另一个特点是为年轻艺术家和藏家的长期利益着想,不急于求成,一般会为艺术家制定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使其作品的市场稳中有升,这样就降低了年轻艺术家后继无力或者退出市场的风险。
    那么,名目繁多的各类年轻艺术家项目能否成为有效的筛选机制呢?从历史经验来看,具有较高学术标准的艺术奖项对艺术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以英国的特纳奖为例,特纳奖成立于1984年,如今已发展成为英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据统计,获得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作品价格会增长1/3,获奖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则会提高至少一倍,历届特纳奖得主的作品很多被泰特美术馆收藏。
    具体到国内,支持年轻艺术家的项目大致可分为奖项以及参照APT基金(Artist Pension Trust)模式设计的“年轻艺术家成长基金”两类。前者如近期刚刚举办颁奖典礼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后者如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上文提到在香港苏富比拍出高价的70后艺术家贾蔼力,曾于2011年获得第五届AAC年度青年艺术家奖,曾获该奖项的还有韦嘉、高瑀、陈蔚等市场上熟悉的年轻艺术家,这说明国内的艺术项目能够起到一定的筛选和推动作用。目前这些艺术项目十分火热,似乎掀起了一场发现年轻艺术家的“争夺战”。而鉴别这些艺术项目的含金量,需要看评委的学术水平、权威性和设立机构的综合运作能力。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虽然并非正相关,但市场价值以学术价值为基础,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向理性发展,学术价值成为一条重要线索。特别是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往往是那些既继承艺术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语言的艺术家,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