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再历史:“图像转向”现象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6月15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的“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集结了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武明中、岳敏君、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等十二位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当代艺术家,本次展览由鲁虹担任学术主持,冀少峰和游江出任展览策划,并得到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
自2002年“观念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开始,深圳美术馆就“历史的图像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尝试,在不间断的延续和拓展中,如同策展人游江所言,深圳美术馆的系列展览“凸显了图像时代的文化表征,揭示了图像时代艺术家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上的变化,也突出了在读图时代的新境遇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体反思和集体生命体验的艺术化呈现”,并从侧面“彰显了图像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及现实关怀”。在学术主持鲁虹看来,“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展览的延续,展览中所选取的“强调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当代艺术创作带给公众的不仅仅是视觉经验上的某种回味与反思,更重要的是,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作品也为世界当代艺术带来了巨大活力,并有望成为“我们”与国际对话的重要财富。
策展人冀少峰表示,图像记忆中的生命与政治构成了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词,在图像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图像化的生存方式、表达方式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表现了历史记忆中的多重符号,艺术家努力用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去再现历史,并再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但是难得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就此落入“还原历史”的窠臼,而是对历史进行了再发现与重新评价,从而达成了对历史的“再创造”。
在展览现场,王广义带来的超大尺寸的图片作品《伟大的幻觉》呈现了他个人的一种新风格,而经过做旧处理的照片及场景的斑驳在类似山水痕迹的曝光处理中发出幽明的光芒;方力钧的《2009-2011》虽然仍然有着嬉皮的魅力,在一丝不苟的对画框的描述却更呈现出某种仪式化的庄重;马六明的作品中厚重的视觉肌理相互交错下构筑了带有实验性的视觉冲击,看似飘渺诡异却又暗含澎湃向上的激情;陈文令的雕塑带有一贯的标志色彩,红色将人不自觉的引入某个时代回忆之中,而俏皮的形象又不得不叫人感怀时代变迁下语境的迁移;张培力的影像作品《喜悦》在镜头切换中表现着另外一个时空的激情,看上去很丰满,感受中却又莫名空洞;武明中的《神话》几乎将那个标志性的透明小人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红色的松树、土地在与透明小人的角力中为画面营造出独特的稳定视角,挥洒其间的笔触又表现出带有文人气息的倔强;岳敏君的《井冈山》没有出现习惯中的大笑光头佬,却以一种“不在场”的心理错位营造出另外一种更具历史感的气场;而南溪更具技术感的3D在《三维色彩女兵》中几乎发挥到了极致,幻觉和真实统一于画面之中,宛如现实世界中人们对历史虚无的追思;袁晓舫的视频《早读》将观众拉回到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之中,看上去既有对童年记忆的重现,又代表了对公共教育或制度的反思;傅中望的《物以类聚1号》和《物以类聚2号》则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运用的高超水准,借助于磁铁与铁异性相吸的原理,艺术家呈现了一个可改变序列的装置作品,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达成“异质性的叙事经验”;薛松的作品仍然带有强烈的个人符号,多种媒介的灵活运用以及图片符号的辗转腾挪表现了艺术家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而有着不同内涵的媒介、图片则使作品拥有了奇异的时间轴,在欣赏中得到宛如古人卧观山水的代入感;魏光庆的《对照——朱子治家格言》相对而言拥有更强烈的现代感,而古典与现代的联姻在魏光庆手中呈现出了充满光芒的前卫性,并使作品拥有强烈的民族感和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