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展览是为了“献媚”或“镀金” ?

时间:2013年07月23日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历史之路”展览现场

 

    打开任意一家国内艺术网站,都能够找到大量关于威尼斯双年展的相关报道,而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中,关于威尼斯与中国艺术家参展的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当代艺术究竟有无助益,谁能“代表”中国艺术,蜂拥威尼斯的中国展览是否为了“献媚”或者“镀金”,国家馆机制是否合理,平行展、外围展是否骗人……随着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后回归平静,中国展览团队也大多已经回到国内。但争议并未结束,在这场远眺威尼斯的话语盛宴中,问题的指向仍是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

    百年老店 造星平台

    创始于1895年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艺术双年展,被誉为“双年展之母”和艺术界的奥运会,由此开启的艺术双年展模式流行至今。在近120年的历史中,威尼斯双年展不仅自身经历了各种挑战与变革,更重要的是,双年展与西方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同步演进的互动关系。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西方各新生艺术流派纷纷先后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亮相,特别是在“二战”以后,毕加索、康定斯基、达利、蒙德里安……群星闪耀的参展艺术家让威尼斯在世界艺术展览中奠定了其首屈一指的地位。而后来被命名为金狮奖的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大奖,也成为各国艺术家们心中的梦想。

    1993年,经意大利策展人奥利瓦邀请,王广义、方力钧等14位中国艺术家第一次通过民间渠道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也成为今年吕澎策划“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缘起。该展作为“特别邀请展”参加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吕澎在展览序言中说,当年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可谓“败兴而归”,那些从威尼斯回来的艺术家们并不十分畅快:布展时间仓促、展示场所极为不理想、旅馆条件简陋、大多数艺术家需要自费前往、中方负责人栗宪庭没有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艺术……

    今天没有人能想象20年前的王广义等人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和目的前往威尼斯,但透过赴威尼斯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名单来看,曾经的王广义、张培力、徐冰、方力钧、张晓刚、张洹等一大批艺术家已然成为今天当代艺术界的明星级人物,蔡国强更因1999年获得金狮奖而成为中国艺术家参展历史上的“最高奖获得者”。虽然支撑这个造梦工厂的价值逻辑可能属于西方世界,近年来的威尼斯双年展也不像从前那样能给参展者带来那么大的光环,但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吸引力仍然不言而喻,在中国逐渐开放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出口转内销”仍然是不少人颇为倚重的上升模式。

    威尼斯的中国声音

    提起中国当代艺术家早期国外参展的经历时,似乎总要带有一些“为了自由”的悲情,但当今年大批中国艺术家来到威尼斯参加各种正规或外围展览时,人们发现无论是国家馆的展览还是外围展览,都没有表现出批判者的姿态,而是呈现着某种“中国立场”。毫无疑问,中国近些年的发展让策展人和艺术家们有了新的判断,对中国现实的简单抱怨不再时髦,向西方人讲清中国故事成为很多人的目标。

    策展人王林继上届策划平行展后,今年又带着150多名艺术家的300多件作品来到威尼斯,试图以此向西方社会更全面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未曾呈现的声音”。王林说,目前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总是那么几个人、几种样式,往往就会形成片面的、局部的印象,这一展览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展示,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内部差异,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够向西方社会呈现真实的中国。

    与王林对西方人“纠偏”的努力类似,大多民间性的外围展览都没有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理所应有的“反叛”。而且王林们的说法似乎也没有说服国内的关注眼光,不温不火的各式展览,让“去威尼斯”的动机被质疑的声音包围。

    由冀少峰和意大利策展人亚历山德罗·里瓦联合策划的“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原本并不是舆论风口的关注对象,但令冀少峰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展览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贡献奖和最佳策划奖,这也是威尼斯第一次对平行展进行评奖。在冀少峰看来,欧洲经济全面衰退,需要靠威尼斯双年展拉动经济,他希望平行展的操作模式、表达方式能和威尼斯双年展合拍,毕竟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西方很明白哪些是商业操作、哪些是学术判断。

责任编辑:郭敬满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