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香港画廊系统的地志学和未来
改变的浪潮正横扫香港画廊界的结构,将它重新形塑。超大型画廊的进驻,像是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在2011年、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在2012年进驻,都是近来剧烈变动的明证。本文将观察香港画廊界的改变如何深受科技、经济和零售业环境的深层变动所左右。
画廊体系瓦解
“画廊体系瓦解了!”一份艺术报纸的头条如此高呼着。而一份艺术市场报告也宣告着“画廊体系架构脆弱”。确实,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交易商的竞争正处於猛烈廝杀。儘管欧、美是举足轻重的艺术市场发源地,并有着债务危机,目前这番现状并未使人们降低对艺术的渴求。根据《艺术行情》(Artprice)报告,“实际上,艺术在2011年的销售比史上任何时候都好,那年全球年度总收益高达110亿美金,比前一年高出20亿”,而这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并非只在亚洲市场特别显着。如果去年的艺术市场极度兴旺,现在的情形如何?為何会出现这些惊恐的头条标题?个中原因很多。
拍卖公司入侵
艺术交易商经常性地面临挑战,而且跨越国界。2011年,一项由艺术品大宗买卖商国际联盟(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Négociants en Oeuvres d’Art, 简称CINOA)委託进行的研究(註2)检视了今日国际艺术交易商面临的议题。一个常见的主题是拍卖公司的势力增加,而这些公司正在入侵一级市场。“现在,许多交易商和这些公司争顾客和存货”。
艺术博览会:另一个中间层
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为交易商造成许多重大的问题。的确,博览会让交易商得以在不投入鉅资的情况下,在新地域的市场发展顾客关係,并且获利匪浅。博览会同时也提供藏家一条捷径,让他们能不必参观画廊。博览会剔除次要画廊、查看优良的作品,同时集合了最佳交易商提供的最佳作品,对藏家而言极为便利。不出所料,部分报告指出,现在参加画廊展览开幕的人比以前少。博览会作為中介也吸收了一大部分收益:交易商在定期支付房租和薪资之际,现在也必须支付和博览会相关的费用。
难保艺术品的独家权利
交易商要在竞争里保住业务,最重要的是能稳稳掌握住艺术品的独家代理权。但艺术家却希望为作品找到更宽广的舞台,而非局限于单一画廊,他们愈来愈不想和画廊签订独家或限定的合约。特别是在亚洲,艺术家乐于在艺廊之间游移,或同时和多家艺廊合作。部分艺术家如今视画廊为讨厌的守门人,而非充满前景的门径。艺术家本身更成为世故的自我行销家,开发多重管道,变成交易商的新竞争对手。未来,画廊势必将提供很大的市场。重要的藏家和某个顶尖品牌,才能确保艺术家会让它们独家握有作品。
某些交易商正藉由降低开销,关闭艺廊空间来回应这个竞争愈加剧烈的环境。他们四处旅行,参与艺术博览会,和顾客见面并在临时的地点举行展览。但这可能还不够,以下将透过对整体零售环境的检视来加以探讨。
艺术交易商落后一般零售的趋势
过去50 年来,全球化和量产深刻改变了零售界的版图。全球化造就了更均质的顾客基础,其中,顾客品味的地域性区隔愈趋模糊。对此,零售商的对策是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发展连锁的多重销售通路。而面对量产技术导致的商品选项激增。他们则挹注巨资,建立鲜明的品牌和专属的全套产品。
问题在于,这个过程在艺术市场才刚刚开始。而且只见于市场的最顶端。潜藏的困难是,在仍由旧式的,小型、零售业模式主导的产业中。基层艺廊 rank and file gallery,是最后留存下来的这类产业之一,在更广大的零售界,单一业主透过单一通路来服务某个地方性市场的情形愈加罕见。因为这就是行不通,一旦一个市场参与者建立起规模和品牌价值,并因而获利,其他参与者就必须如法泡制或最终退出。
香港交易商如何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交易商如何因应?让我们来审视香港艺廊体系的地域分布,探讨艺术市场和整体零售环境的世界趋势在多大程度上起着作用。
对于举步维艰,寻求销售的交易商来说,香港看起来似乎充满机会。毕竟,香港百万富翁人数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在香港20.5 万名百万富豪人家之中,必定有着好些艺术蒐购者。同时,它地处中国的边缘,而中国艺术市场的规模和成长率极度诱人。根据,艺术行情,创始人厄尔曼Thierry Ehrmann,的说法:“中国近期的成长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艺术市场的地理结构。”而从艺术拍卖的销售利益来衡量。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市场。现在,它产出全球艺术拍卖收入中的41% 。在全世界前十大艺术家排名中,他们的艺术家就佔了六位。而在全世界十大艺术拍卖城市排名中,就包含了五座中国城市。有利的环境吸引许多西方艺廊业者,纷纷在前叁年到香港开业。
超大型艺廊进驻 销售西方艺术
2010 年9 月法国超大型画廊,马凌画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率先到来,是香港第一家专门经营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经典的艺廊。开幕展呈现了40 件毕卡索的作品,德萨尔特艺廊、De Sarthe、最近在香港开张,大都展出西方现代和当代大师。接着美国交易商贾戈席恩、Larry Gagosian,去年1 月于香港开设了其跨越八国。迅速扩张的连锁艺廊的第11 家,今年,乔普林、Jay Jopling,开了白立方画廊,是他首次在伦敦以外开业。紧接着就是赛门、李、Simon Lee,的进驻。被其母国媒体誉为,法国的贾戈席恩的佩霍坦、Emmanuel Perrotin、则选中了位在比白立方画廊更上去一点的干诺道50 号的空间。刚抵达的交易商激昂地说明进驻香港的动机,“我们正试着为自己的艺术家开发市场。”这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正出现认真的收藏家。我们遇到的许多年轻收藏家正对西方艺术表现出兴趣。”白立方画廊的马洛Tim Marlow 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