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黄笃:中国收藏家不懂库奈里斯
黄笃:震惊!库奈里斯作品中含有仪式感、凝重感、戏剧性。像舞台,像绘画,又像建筑。他的作品跨越了舞台、建筑、装置的界限,他的艺术你很难用雕塑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想象不到,这个老头儿会做这么好的作品。他把作品发挥到那样一种极致,充满了各种关系。软与硬,自然与人造、流动与固态、传统与现代等关系处理得特别好。
《收藏·趋势》:他对中国的雕塑界会有冲击吗?
黄笃:现在还不确定。对中国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可能会有影响,如如何运用材料,如何在材料之间对话,如何控制空间等。问题是,我觉得很多人看不懂。因为他的艺术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很多人不了解。看不懂没法接受,影响就谈不上了。
中国收藏家,井底之蛙
《收藏·趋势》:库奈里斯的作品会受到中国收藏家们注意吗?
黄笃:库奈里斯是受到过美术史历练的人,像这样大师级的作品,没有中国人买,中国藏家不认。他们不懂,不能接受。中国没有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不是投机和投资的。
《收藏·趋势》:那他的作品外国人收藏吗?
黄笃:他是受邀参加过8次“威尼斯双年展”和多次“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2012年,他还要参加“卡塞尔文献展”。他的作品多被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美术馆、基金会和私人所收藏。
《收藏·趋势》:中国雕塑家在历届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能得到认可吗?
黄笃:受到了认可,但不是国内这些雕塑家,而是蔡国强他们,在纽约猛犸,美国沃克艺术中心、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举办个展,这是被认可的最好的方式。
《收藏·趋势》:国外的收藏家会收藏他们的作品吗?
黄笃:收藏,而且国外的收藏家对于中国、印度、日本的艺术品都很了解,包括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他们具有国际性的视野。中国基本上只有那么几个大牌艺术家的作品被买来买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转。这个事例就能证明中国没有国际性的收藏家,只是井底之蛙。
《收藏·趋势》:您觉得中国收藏家最缺少的是什么?
黄笃:美育,基本的审美。当年我策划张华的雕塑展,也没有人看懂,比较抽象。其实即使是写实派,收藏家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好看”是一个低层次的审美,他们看不懂写实里面那种优雅,只看一个表面。
这牵扯到美术教育,要学校、电视台、杂志、网络等媒体来共同推动。我们的美术教材就有问题,讲到印象派之后,就不讲了,而当代艺术,恰恰在战后,在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不了解它,怎么理解?
中国雕塑界的一大问题
《收藏·趋势》:中国雕塑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吗?
黄笃:不会,当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会将传统的学院派的陈腐性甩掉,进行自己的创造。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会沿着一条死路走下去。
《收藏·趋势》:学院派也不会死啊?
黄笃:我是指雕塑的思想死掉了。传统雕塑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符合美协审美,另一部分艺术家做观念,寻找新的雕塑语言,想对社会有所贡献,颠覆传统。
《收藏·趋势》:那您认为目前哪一种取向对于推动艺术的发展更有利?
黄笃: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每个人对待艺术的价值观不一样,生活背景、生存状况也不同,人的价值观的选择是自由的,我不能确定哪一种更好。但我感觉,写实的雕塑可能不行。客观地讲,做雕塑好的人不多,屈指可数,只有三、四个人。
《收藏·趋势》:说到底,究竟是什么限制了中国雕塑的发展呢?
黄笃:雕塑这种形态本身太过陈旧,艺术家个人的观念也太陈旧。
《收藏·趋势》:雕塑作为行业岌岌可危?
黄笃:是的。
《收藏·趋势》:有出路吗?
黄笃:我指不出出路。如果能开辟新的写实语言也可以,但是也没有人。在我看来,好的艺术品就是有意思的,但如果它在我的经验之内,没有给我启发,就没有意思。
艺术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优美的感觉,不光是好看,语言上有新的语言,另一种是给你一定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在观感上给你一个形式美的问题,而是怎么能打动你,它可能只是一种创新的语言。很多年轻雕塑家喜欢库奈里斯的作品,为什么?因为它里面有很多信息量,给你很多启发,他会那样用瓷器,会选择那样一些材料做出艺术品,这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的判断,这种判断本身,是富有情感的,充满了诗意,可以打动你。
《收藏·趋势》:看来,库奈里斯展览也碰撞出中国雕塑界的一大问题。
黄笃:不仅仅是雕塑界,中国的艺术品普遍缺乏思想,比较娱乐化。中国的艺术,只有有思想性,才能做得有超越,你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没有对现实的批判,你如何超越?库奈里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思想性上的欠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