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

时间:2015年06月15日 作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另外,在浩如烟海、堆积如山的画册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怎样画×××”的技法工具类“画谱”,主要原因是“市场大”“好卖”。这种画册的顾客主要是日益壮大的中老年书画爱好者群体。其中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大多数是“好为人师者”为了“过把瘾”的粗制滥造,或以赢利赚钱为目的的“鸡肋式准垃圾”。我的老伴就是一个具体例子。她连续上了几届老年大学的绘画班,家里像《怎样画牡丹》《怎样画梅兰竹菊》《怎样画老虎》之类的画册资料一大堆,内容重复雷同,根本看不过来。全国有多少家老年大学?仅此一个群体,估计画册拥有量即可达天文数字。
  
  崔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手上都宽裕点了,自我表现的意识和欲望更强了,像过去大家都想有辆车一样,如今大家都想出本书,这种需求不能说不应该。现在出版作品集太多,而且容易,确实也与艺术界缺乏敬畏之心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的书画家都觉得自己很牛,看不上别人的东西,自己写的画的最好,愿意花钱不断地出画册。
  
  过去,对文化人来说,著书、出书是非常慎重的事。画册的泛滥,除了出版、印刷的便利,出书的心态是不是也大不一样了?
  
  吴建明: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谢稚柳先生一辈,他们写的书和画册都很薄,只卖3毛钱、5毛钱,但书里面的学术含量很高,印量很大,影响了很多人。现在一些人虽然“著作等身”,但在文化层面和学术层面是没法与过去的老先生相比的。大家出书不再像前辈那样慎重,现在几乎变成了单一数量上的积累。有人两年或一年就要出一本画册,他不管这本画册里面有没有阶段性的成果,有没有学术的深度。
  
  因为名家有话语权,在做展览的时候,就会体现在所邀请的领导的地位,还有他的画册的精致程度上。这里的“精致”是指技术层面的,而不是学术层面的,是用艺术本体以外的东西来装饰学术的,我认为这起到了很不好的导向作用,大家就会跟风、攀比——只要手上有钱,谁都可以那样做,失去了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对出版物的敬畏之心。
  
  李珂:上世纪60年代之前,必须超一流的古今画家才有资格出版个人作品集。市面上的工具书也只有于非闇的《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钱松喦的《砚边点滴》等几本薄薄的小册子。再往上回顾,清末民初时期全国仅有《石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等极少出版物,但那个时代却造就出众多大师泰斗级画家,现在画册资料汗牛充栋,大师却凤毛麟角,千呼万唤难以出现……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画册资料数量的多少,跟书画界的整体水平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更不成正比。
  
  崔伟:从作者的角度讲,出画册是他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比如这个画册代表我40岁的水平,我50岁可能比40岁画得好,但是我40岁就不可以出书了吗?当然,出版社在把关上应该严一些,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出版社,也要承担服务的功能,不能要求每个作者都写得像启功先生那么好。
  
  据我了解,画册出版有几种情况:一是正规出版社有经费支持的,比如某领导出作品集,水平不论,厚厚的几大本,应该是有出版经费的。一是正规出版社出版,但是买书号或者自费出版。还有是以香港等地的出版社名义出版的,或者没有出版社,只是印成一本集子。
  
  崔伟:书画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版物,一类是印刷品。出版物是有书号的,普通印刷品一般来讲没有书号,不需要审批,不公开发行,自己找印刷厂就可以印。
  
  出版物又分为正规的出版物和非法出版物。前者是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的,后者书号都是假的,是盗用出版社的名义。有不少机构用香港的书号出画册,严格说也不合法,因为用香港书号印的出版物,如果说流到境内,是需要走很多进出口程序的。很多书画家对自身要求不高,觉得印一本集子就行,是不是正规出版物,好像并不在乎。这种出版物中常常错别字一大堆,印刷质量也很低劣。
  
  正规出版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版社自主开发的本版书,一类是现在很流行的合作出版的书。书画家个人,美协、书协等机构,包括地方政府搞活动,需要出书,就找出版社谈合作,这类合作有“私人定制”的成分。这和买卖书号还不是一回事,买卖书号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以荣宝斋出版社来说,我们对书号的控制是比较严的,不会说光给合作方一个号,编辑、制版、印刷的每个环节也都有控制。出版社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一个书号上。有些人找来说我给你几万块钱,你给我弄个书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出版社的不尊重。
  
  有些出版社因为经济压力比较大,而合作出书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久而久之就有了依赖性,甚至主动出击,让编辑打电话四处约稿,对作者的要求自然也就放低了。我感觉这对于出版社来说是非常掉价的事,出那些低水平的书画家的册子,是对出版社人力、书号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出版社的良性发展。
  
  李珂:据我所知,出版印刷单位为了保证经济效益,画册的印刷数量都是有下限的。作者虽然无奈,也必须掏够钱、印够数。结果无非是助长浪费、加重污染。现在“非正规出版印刷单位”已经“遍地开花”,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粗制滥造的“垃圾画册”大多来源于这些小作坊。
  
  由于出版市场的无序竞争,选题重复、出版重复势所难免,“搭车”“堵车”“撞车”频频出现,比如各种名目的“大红袍”“名家系列”。这背后大概是利益驱动吧?
  
  崔伟:出版社选题跟风、撞车的现象,好多年来就存在。像炒股一样,一看这个股涨大家都去了。我认为,最好的调控手段还是市场调控。出版社以前是计划经济,出什么书都要上报。现在只要不违法,出版社自身有一定的出版权,愿意出什么就出。至于浪费与否,在国家层面只是一种呼吁,还得靠市场自身调控。比如说,这类画册出的多,卖不出去,下次肯定就小心了,吃一堑长一智吧。推出哪些图书选题,事先要多方调研,有时候要知难而退,要出就出有自己特色的。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