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张海涛:移动媒体艺术发生的历史逻辑

时间:2018年07月06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艺术家费俊创作的《屯里的那点事儿》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件作品为在三里屯举办的北欧艺术节特别创作,是一件通过手机和大屏幕交互的社群游戏作品,任何可以发送文字短信的手机均可参与到游戏中来。现场观众通过手机参与到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其他角色互动,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游历Village、隐藏在游戏角色的后面与其它玩家在大屏幕上无所顾忌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件作品将游戏和论坛结合在一起,是希望在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创建出诙谐的、极具娱乐性的社区交流空间,为参与者提供向公众发表言论和表达情绪的平台。
 
▲ 费俊《屯里的那点事儿》移动媒体手机交互作品
 
   移动媒体的交互性模式与特征
 
   动作感应模式
 
   动作感应式交互模式是通过对于参与者运动的捕捉,触发预置的影像,这种交互模式也最为直观,影像多为视觉冲击力较强的符号动画影像。
 
   爱马仕“8 Ties”(2013.1)是米古厄拉•契弗里埃的一件很典型的互动投影作品,巨大的投影墙壁,用数码时代的象征性符号(USB、键盘、二进制符号)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矩阵,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当观众经过时矩阵会产生一系列的形变,同时参与者的动作会触发音乐的播放,极富互动体验感。
 
   《Gohost》(2013.7)是Thomas Straum的体感交互影像装置作品,在艺术家所设定的茫茫雪原上,来访者被真实的捕捉到的影像,以剪影的形式被加入到影像画面当中,随着来访者的增多画面中由来访者组成的人群的规模也不断增大。透过这件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美国2013年的那场雪灾,象征着面对灾难人们,Ghost是装置中人们留下的影子,也是灾难中逝者的灵魂。
 
   移动媒体影像捕捉模式
 
   利用摄像头进行实时的影像捕捉动态或是静态的影像,Florian Baron的作品《KALEIDOCLOCK》(2012.12)利用一个类似钟面的屏幕,分成十二个等分,通过摄像头连拍,随机有一个部分是实时的动态的来访者的影像。已逝的分割的片段时间,组成连续动态的现时,《KALEIDOCLOCK》同时被制作成手机App,拍摄出像万花筒一样的照片,极具趣味性。
 
  
▲ Florian Baron的作品《KALEIDOCLOCK》(2012.12)手机App创作
 
   移动媒体文本输入式
 
   Annie Briard的《The Woods》是一件基于网络的文本式交互影像装置,橱窗式的展示,定格动画风格讲述的是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文本与画面中的主人公互动。这种文本式的互动看似简单,其背后是需要一个相当规模的数据库与之相对应,随机输入的文本都会有与之对应的影像播放。
 
▲ Annie Briard的《The Woods》通过手机发送文本互动
 
   作品的交互性特征
 
   第一、互动性:数字装置的互动性,使作品与参与者之间成为一种对等的关系,参与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一种自主的创造;
 
   第二、沉浸性:沉浸是所有具有交互性质作品的共有特征,沉浸是作品与参与者产生共鸣的整个过程;现代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虚拟现实艺术,首先具备身临其境性。身临其境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上提供给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提供如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信息。
 
   第三、互动协作性: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互动协作性是指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与观者,可以超越时空,通过互联网以及移动媒体共同创作,欣赏某一共同作品并与之交互。
 
   第四、多元性:交互数学装置的技术构成呈现多元化特征,一件作品当中会应用多种交互模式、感应技术等,这也使得交互数字装置成为了一种多变的表达形式,开拓了数字装置的应用领域。
 
   结语:移动媒体发生的意义
 
   移动媒体艺术特点是传播快、介入强、分享广,让艺术最大化启示公众,让公众参与其中,艺术的功能才能体现;移动媒体艺术一出现便赋有传播自由性与独立性的双重功能,使得社会大众更广泛的接受到艺术的影响和态度,这样才能更直接的参与到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创造中来。
 
   时间关系,我今天与大家的探讨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备注:此文由2017年10月20日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主办的“移生万物”论坛张海涛作为学术主持的发言整理而成,感谢移动媒体系主任、移动互联网艺术档案项目主持刘姝铭老师的邀请!)
 
       
 
   关于作者
 
   张海涛,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NO!SPACE艺术总监。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1999年至今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已策划近百场学术展览与论坛。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和参加论坛、讲座。
 
   曾策划:“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2017 “人机合一”艺术展;艺术郑州•2016当代艺术展、2015北京798艺术节:新民间转换、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4西安“媒体城市”国际艺术展、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虚实同源”20 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第一届“人造风景”798多媒体艺术节、2010影像档案展、2009第五届宋庄艺术节“未来索引”、 2008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2004—2006当代权充艺术展Ⅰ、Ⅱ、Ⅲ等展览。
 
责任编辑:编辑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