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彦伶 798缔造者与当代艺术推手
时间:2020年11月16日 作者:路泞 来源:中国民航
西方主流媒体都在讨论“798现象”——在中国的首都,在传统的氛围里,798的鲜活本身就是最可探讨的文化课题。然而波折随之而来——当艺术家们趋之若鹜的扎下来时,2004年,那些厂房的去留又被提上日程。王彦伶忧心忡忡:“本来就是要拆除厂区,因为艺术产生了这么大的反响,而且不仅仅在国内……”
时过境迁,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地之一,今天的798更标示着当代的文化精神与内核。偶然走进中国艺术史的王彦伶,无限感念言之凿凿。
Q:大家都知道798,可为什么管理方叫“七星集团”呢?
当年798改制那个背景下,我们是七个厂合并,所以是“七星集团”。那时我是工程师,自己有多项发明专利,但真的,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我们这代人,理念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知道学习、研发、创造效益,挣了钱最开始可能先吃吃喝喝,当做幸福。
有了艺术的798,我开始投入到艺术里,学习艺术史,认识艺术哲学。艺术对人生、对社会,有太多重要的价值。它肯定是人生幸福的源泉之一。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自然美。而体验、认知艺术,你会觉得重新认识原有的生活方式。我现在看到那些有身家的人在拼命挣钱,然后继续赚钱,对艺术体验一无所知,就很遗憾。
Q:那您所认识的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源流和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的艺术在美学上有鲜明的自我特点,包括基于历史的发展,整个艺术呈现、艺术成果,和西方几乎泾渭分明,是独有的一个艺术发展的脉络。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连续未被中断的文明。
如果我们去敦煌,就会见证四大文明在那儿的碰撞、融合。中华文化在艺术上每每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的撞击时,都会产生一种新的生长,变得更加有韧性、变得更加丰富。鲜卑入主中原、蒙古的元朝,包括满清入关,每一次文明的对话都是艺术再次出发的机遇。
从当代艺术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以放到从1840年“深度的、被动的和西方对话”这样一个背景下,直到到1949年。我们的救亡图存活动让艺术产生了巨变,蔡元培、胡适、徐悲鸿等等,都要建议我们用西洋写实改造替代中国文人画——那时中国绝大部分人是文盲——写实,有最直观感受的激发力量……
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很多艺术家通过很多方式,全面的和西方在艺术上产生对话关系,在这样的碰撞下,艺术产生了一个生发的高峰,创造了近现代艺术的繁荣,这是与西方对话的头一阶段。1949到1978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又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果。作为历史的一瞬,那也是独特的一种风景。
改革开放,对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冲击。大约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全面地去了解认知当代艺术,确实诚心诚意地学习,把西方做过这些东西,我们也都尝试着做一遍。但在刚刚过去十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又开始重新溯源我们美学的本源,又结合特别前沿的时代精神,全球化的视角,我们现在的当代艺术有巨大潜力,可以前行。
这样一个系统中,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进入最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
Q:谈艺术,就不能回避资本的影响。您觉得它对于当代艺术创造和形成的市场上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个应该充分探讨——我们要特别客观地看待艺术品的市场化。
当然你说艺术有人文价值,有社会价值,而这只是它一方面。艺术本身就具有经济属性。随着过去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这种镜像——唐代张彦远(815年—907年,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已经明确提出了“润笔”,那就是商业行为;还有郑板桥的明码标价,更是基于市场需求……就是一个市场定价机制。
我们走到今天,我个人觉得艺术会越来越基于市场的发展,它的经济属性会越来越重要。要把文化能够真的蓬勃发展起来,基于市场来发展是没有其他的任何途径可以替代的。
在全球化的境遇下,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里许多判断都应验了。但是艺术能消弥文明的冲突——它直指人心,基于艺术能够建立有效的全球对话。让西方真的了解中国美学,完全不同的美学理论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