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倪昆:错位——一轮关于重庆、贵州当代艺术生态的考察报告

时间:2024年05月30日 作者:倪昆 来源:坪山美术馆

 

这是一类约定俗成的有关西南的想望,重庆或贵阳,长江三峡巫山云雨,乃或遥远的夜郎及野地,山、水、云、雾,巫气、酒气、烟火气。2000年以来两地肉眼可见的高速都市化,逐渐退场的历史地气,不变的大江大山,流动或游牧的人群,待确认或重构重组的在地和现代性。
 
 
「游牧在南方」展览现场,2023 ©坪山美术馆
 
 
至少多年以来,将西南的当代艺术现场视为一体,乃是某种惯习,几近相同的饮食及语言等生活习性,外加上地方艺术生态和四川美术学院间的千丝万缕关系(晚近至2000年早期,西南学生在四川美术学院所占比例亦远超外省),90年代以王林为代表的一些批评家一直所强调的“地方-中心”叙事,强化或形塑了西南在中国当代艺术里的历史整体性和地方张力,却亦让这种印记在日趋快速的都市化发展及不同步的地方城市文化转向之中,沦为简单化的地域标签,整体性论述须冠以具体的历史语境,作为代际的八零九零创作群体与历史标签里的地方群体,早已逐渐背离。
 
 
吴雨航,《丛林溯游》#No.1-10,宝丽来移膜、草药汁液、水彩,2022
 
 
虽然2003年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高歌猛进的元年,但是商业在地方的震荡影响却明显滞后了好几年,2000-2004年是一段相对平缓的时期,一些发生在周遭的艺术活动更接近于被外省城市所启发的后发后觉,其所能想象到的反叛,亦是关于以学院/体制/中心为对象的对于替代展示场所的争取,其重要事件在重庆有2000年在沙坪坝举办的“失语观念年艺术展”①、2001年成立的青年文化机构“家·M公社”②、2004年的“无间—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③等。2000年初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串联期,一大波以展览为轴心的城市流动,构成了千禧年后的第一轮“艺术-社会”互动,2002年由卢杰邱志杰等发起“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④在西南地区的实施行走,众多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的空降及创作,对于久居西南的艺术工作者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现场的启蒙及洗礼,在那时刻,青年们对狂飙与自由的追寻,正是亢奋年代最天然的青春剂。
 
 
“器·HAUS空间”展厅现场,2023 ©坪山美术馆
 
 
无论怎么看,2006年都算是极特别的年份,在重庆,黄桷坪涂鸦街艺术区开街,501艺术基地⑤的出现,艺术机构如器·Haus空间⑥、501-序空间⑦的创建,川美新校区的兴建以及由此的搬迁。同期的贵阳,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⑧成立,年轻的创作群体们开始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对外宣示他们时代的到来,随后2007年的贵阳双年展⑨,策展团队主动将西南最重要的四座城市纳入双年展论述(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力图在“地方-中心”的框架中凸显并展示地方艺术实践的另类现场,可视为对已被论述的西南艺术主体形塑的延续,然遗憾的是,地方城市并不具备长期孵化此类对城市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大型艺术项目,昙花一现之后,贵阳也迅速的重归安静,抱团坚守或出击出走,都成为随之而来的合理化行动选择。
 
 
李随唐,《雕塑的使用办法》,装置,尺寸可变,2021
 
 
八零群体在地方的集体入场就开始于这样的一轮转向之中,其时,城市双年展正开始兴起,实验艺术在重点城市亦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时,艺术商业正汹涌而至,艺术向创意经济的外溢正开始被提及;其时,全球化网络时代已全面来袭,后现代后网络宅居化生活,正开始步入城市日常。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探讨特定文化记忆之真伪建构时,以田调的方式分述包括了城镇、国家、文化、权力、行规、现代性等在内的路径,不同路径可梳理出不同类型的“真实”,所以“真实”自身不等同于唯一,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真实”来窥见特定文化场域之脉动及其生成方式,亦此,相对于已有的众多有关地方当代艺术发生史的描述,对于艺术与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互动以及“艺术-社会”在此对话之下的各类外溢事件的再书写,自有其反复探讨之必要,某方面说,在经历了近20年的自我发展衍进之后,重新以八零、九零代际为对象来再述当下,亦有充分的积累和基础。
 
李波,《两地书》系列,影像&图片,2018至今
 
 
回到地方,毋容置疑,因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存在,重庆一直是西南地区中心般的存在。但是,重庆艺术家和城市的关系一直游移不定,更准确的说法,艺术家和城市的关联主要还停留于生活层面,当然,最近几年因为政治文化经济的整体转向,学院艺术和社会公共艺术的互动变得频繁,一些由学院所推动的与社区社群乡建有关的公共艺术项目亦呈现出某种艺术-社会的新面貌,然终归此类实践因过于明确的宏观叙事及创意经济的痕迹,虽然就方法论而言亦有其讨论之价值,属于艺术工具论在当前特定历史时期的变体,然艺术在此序列中所呈现出的另类“空心化”,却更值得警惕,在此不过多赘言。
 
 
李娜,婚房系列NO. 2,棕丝,140×84×9cm,2019
 
 
虽然学院艺术长期被视为保守和中庸的代名词(相对于当代艺术在社会层面的蓬勃活跃),但亦正因为学院的存在,实验性艺术在重庆一直还留有基因。此外,作为生态的重要组成,艺术机构器·Haus空间、501-序空间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国际艺术家驻地和青年艺术家实验项目为主的地方工作,也在事实上为重庆的艺术生态建设以及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非常积极的帮助。相对于中心城市艺术体系的完善,地方艺术生态链条的各类缺失是极普遍的存在,例如重庆迄今为止都没有优质的专业画廊,零零星星的美术馆也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里哀嚎一片,勉力维持,写作者及策展人就更为稀少了,(体制外)艺术媒体,无。所以,与其是奢望如何去完善,不如去思考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培养年轻血液以及激发在地生产,通过高质量的项目输出去带动局部艺术生态的活力,也算是我们在重庆能够看到的现象,当然,这种小生态的出现也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它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在相互影响,某方面看 ,也可说是多年以来体制内外艺术群体无心之下的艰难共力之结果。
 
 
张增增,梦,摄影,100×150cm,2017
 
 
重庆没有艺术区(虎溪公社⑩等体制内艺术区不在讨论范畴),之前不少的“归纳”会将黄桷坪视为艺术区,2008年前后更有关于“黄漂”的说法,这类描述在我看来就是偷懒的挪用,艺术家在美术学院附近聚集本身就是常态,国内外早已有之,除开刚刚留居的青年艺术家之外,一般艺术家对于此类描述都显得麻木不屑,那些积极推动者,一类是地方政府,有着明确的文化产业及创意经济的诉求,另一类就是川美的部分评论家,希望通过与中心城市的类比描述,强化和书写“地方-中心”的叙事,你看,中心有的我们地方也有,诸如此类等……。重庆的艺术家群更接近于艺术家的工作室聚落,它并未产生组织性的联动,也未出现(聚落)机构化的倾向,是艺术家在艺术商业大潮来临之后“工作室-工厂”模式的选择,是艺术职业化的标志。也因为重庆缺乏基础的艺术商业环境,在重庆,艺术家工作室更类似于生产性质的艺术作坊,发展良好的艺术家其合作画廊也基本上在外地,这在事实上也让艺术家缺乏主动开展在地联动的动机。相反,独立艺术机构在地方生态的建设中显得更为活跃及主动,这一点,结合以器·Haus空间为代表的地方工作就很说明问题。
 
 
「游牧在南方」展览现场,2023 ©坪山美术馆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6年依旧还活着并且一直保持活力的非盈利性专业艺术机构,器·Haus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地方艺术项目都有其鲜明特点,机构强调国际间联动,鼓励青年实验艺术项目的实施,2010年之后,更是明确将机构作为文化生产的单位直接介入到相关文化议题的策划和组织,并联同策展人、艺术家共同发起一系列的与城市空间相关的在地性长期艺术项目。作为内陆发展最快的城市,重庆直辖之后的所有论述都离不开城市和城市化的讨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就了讨论议题的差异化形态,而机构多年的工作,也同步于这样的外部语境,并不断的围绕“艺术-社会”对话的各种路径展开探讨。在具体的推动中,记忆、想象、历史、现实如何构筑出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这些元素如何集合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成为个人介入社会的能动力?以至于形成一种集体的时空景观?都在机构的持续工作中不断被反思提及。其重点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常年的国际艺术家驻地所搭建的国际艺术网络,自主孵化,邀请志趣相投的机构或策展人研究者,以联合策展的方式展开工作,通常项目的背景会设定在跨文化语境之中,结合旅行/在地调研/书写出版/展览研讨等多维方向,对话,行走,分享及探讨各自的境遇和艺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位置及文化书写之可能性,例如与日本艺术机构Gallery Soap⑪共同发起的,探讨2000年之后全球化语境下的亚洲城市及其景观的“亚洲酒店计划(2015-2021)⑫”等,另外,机构自2009年开启的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城市文化局的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⑬(2020-2023年暂时中止,2024年恢复),2014-2019年与德黑兰机构Kooshk⑭合作的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2019年开始的与慕尼黑机构HALL 6⑮的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都是重要的帮助青年艺术家职业发展的举措,参与的年轻艺术家包括陶辉、余果、童文敏、杨健、陈襁、黄娟、徐琳瑜、秦畅、xindi等。
 
 
「游牧在南方」展览现场,2023 ©坪山美术馆
 
 
相对于国际项目所强调的文化比较及对话,地方项目则有更为明确的关于社会议题的公共探讨,“昆山在造”计划⑯(2010-2012)–2000年初期开始的新农村政策在乡村的异化;“铜元局计划⑰”之“T1 Project Room⑱”(2013-2014)—待拆的城中村和退场的集体主义住宅及居民生活社区;“HW工厂计划⑲”(2016-2021)—工厂、艺术,情动转向及未来设计;“儿童友好城市⑳”(与重庆原美术馆合作,2020-2022)-儿童,艺术,创新教育以及城市未来;“地方 PLACE 2020-2022 ㉑”-后全球化时代的个体视角等;另外,器·Haus空间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的青年艺术家实验项目,也让一大批年轻艺术家的阶段性发表聚集于此,例如蒲英玮,童文敏,杨圆圆,历槟源,李明,徐渠,林科,梁硕,李葶威,李波,李随唐,赵谦,赵天汲,彭祖强,叶无忌,钱丽丽,何利平等。
 
 
「游牧在南方」展览现场,2023 ©坪山美术馆
 
 
地方艺术生态的养成从来都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事情,重点时间的重点事件,关键人物的关键影响-例如榜样的力量。重庆近年来的实验艺术发展从某个侧面也真实的呈现了非中心城市的尴尬(其参与主体基本是八零九零艺术家),艺术生态链条的不完整,艺术家的出走流失,学院教育的画廊化倾向,实验艺术在年轻艺术家群体里的缺席退场。商业艺术市场依旧是地方艺术家们的关注核心,实验性艺术创作群体的急剧萎缩,成为一种必然。虽然重庆的艺术环境总体来说还稍显平静,所幸,我们还有一小群相对活跃的民间群体,2011年由李一凡发起的带有艺术自治属性的“外省青年计划”㉒,2012年焦兴涛在贵州桐梓发起的社会性艺术项目“羊蹬艺术合作社㉓(2012年至今)”,2016-2020年的“艺术装修队㉔”(由参与“羊蹬项目”的青年艺术家张翔,娄金,王玖,崔旭,张超,赵建成等发起),2017年至今断断续续工作的“重庆工作所㉕”(主要成员有石青,余果,李波,杨光影,鲍大辰,吴剑平、董勋等),另外,还陆陆续续出现了十方当代艺术中心㉖(2013),LP艺术空间㉗(2015-2017),龙美术馆重庆馆㉘(2016),长江当代美术馆㉙(2014),星汇当代美术馆㉚(2015),原·美术馆㉛(2016),重庆时代美术馆㉜(2019)等带有专业属性的民营机构和美术馆。
 
 
熊康华,1.《人物》,布面油彩,130×150cm,2011;
2.《头2》,布面油彩,220×145cm,2007;
3.《头》,布面油彩,160×180cm,2007
 
 
与重庆相对还多元的城市生态相比,贵阳的“贫瘠”,却奇妙的让边缘和野性,张扬及保守杂糅在一起。以时间的断代来看,2006-2015年的“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以及2018至今的“化纤厂艺术区”㉝,算是同一类艺术形态在不同时间阶段的递进。相较于重庆艺术家工作室聚落的闲散,“城市零件”“化纤厂”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是准机构般的存在,这即是地方艺术生态在环境倒逼之下的抱团取暖,也在事实上强化形塑着艺术群落和城市之间的互构关系。2006-2015年的“城市零件”刚好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商业化的癫狂期,有着强烈地方气质的艺术作品在同质化泛滥的都市图像潮里自有其生存空间(这从“城市零件”一系列的国内外参展记录就可见一斑),只是当风潮过后,强调“地方-中心”之关系叙事的地方艺术及其生态,其劣势缺陷将会被无限放大,市场的萎缩更是让资本倾向于守成,而如何激发地方创造力和有效的新内容的生产输出,也并非一个升级版的抱团取暖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更多或更深入的在地挖掘以及局部小生态的主动营造,并且,如何扬弃及辩证看待之前已有的经验,看其是否还适应后全球化时期之下,强调“非中心”“多元文化主义”特质的新一轮当代文化风潮,也是一个需反思及求证的问题。
 
 
丁凯,《衍》,布面油彩,50X50cm,2012
 
 
相对于已呈现出制度化特质的地方艺术生态,贵州丰富的人文地理面貌,其实正被越来越多的外来者所关注,一大批跨学科的研究者策展人艺术家行走在这片土地,像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生产和乡土实践研究组近年来关于贵州乡村及贵阳超大城市社区花果园的系列田调㉞、2019年艺术家王俊在黔东南侗族村寨黄岗村实施的“三天三夜”计划㉟、2021年由年轻策展人龙星如、艺术家贺子珂发起的“云下贵州”项目㊱、2022年器·Haus空间与建筑事务所無名营造社发起的联合驻地项目㊲等,另外,苗族音乐人叠贵的“Diot hxak 種歌”㊳以及联合同民族人类学者等共同发起创办的“苗语翻译局QXLHM”㊴,立志于古老苗语的现代翻译转译,都相当的精彩。
 
 
 
龚雷,1.《花间记系列 No. 2》,布面综合材料,120X100cm,2023
 
 
2021-2023年间,连续几个以新媒体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在贵阳落地㊵,这也算是国家大数据中心在贵州落地之后的艺术与城市的某种主动互动,长期以来,艺术和城市公共事件的对话一直是重要的在地文化建构的细节,纵观其他城市,上海-国际大都会(上双)、深圳-建筑与科创(深港建筑双年展)、重庆-快速都市化与景观、成都-市井文化与社区营造等。姑且不说这些城市和艺术的互动是否有效,相比而言,新媒体艺术和贵州的关系,更类似于外来物种的空降,虽然它很符合地方的阶段性城市发展定位,但是,就文化的内生性而言,至少它短期内很难构成针对性的文化探讨,它还达不到2007年贵双时期的文化敏锐和时效。当然提及这些不是要去评判这类事件的好坏,而是想指出某种尴尬—在“地方-中心”论述失效的当下,如何重新挖掘及形塑“我们”,它并不只是一座内陆城市的困境,而是所有的地方城市所共同面临的迷茫。
 
 
贺子珂,《乱码城市》,影像,3840×2160px,2023,作品由现代汽车集团VH Award委任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自省之:“改变比赫拉克利特想的更复杂、更糟糕。无论是细微直接或是宏大抽象,当所有事情都改变时,似乎找不到恰当的立足点来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以及如何改变的”。——克利福德·格尔茨,《後事實追尋 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当改变成为常态,那么,主动的将自身投入到不稳定的建构运动之中,虽然也亦被动,但是,至少在这样的混乱之下,可留存下我们的痕迹,我们的行动。
 
万事未明之时,行动始于足下。
 
倪昆
2023年11月28日,重庆

 
①:“失语观念年艺术展”,沙坪坝区,2000年,参与艺术家包括李川、李勇、任前、黄奎、李平虎、马杰、张华、宋永兴、张嘉平。是重庆的实验艺术第一次走出黄桷坪,在城市商业空间里展示;

②:家·M公社,青年艺文组织,也是重庆最早的有着替代空间属性的机构,2001年由庞璇、倪昆创办,早期以独立电影展映、音乐演出、文化沙龙等活动为主,2003年开始组织策划青年艺术家展览,2006年,倪昆、庞璇联合鮑栋、葛磊、王俊、李勇、刘彬等共同成立H2艺术空间,2007年鮑栋、葛磊等人离开重庆,逐解散;

③:“无间—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2003,由当时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综合视觉工作室为主力,在商业楼盘的清水房举办的实验艺术展览,展览由钟飙组织策划,观众达4000人次。上江城建筑工地,重庆;

④:“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2002年,由卢杰、邱志杰策划,西南地区站有遵义、茅台、昆明、丽江、泸沽湖、西昌、磨西镇、泸定桥等,参与艺术家包括宋冬、尹秀珍、何云昌、王劲松、隋建国、姚瑞中、邵译农、肖鲁、沈萌、肖雄等,国际艺术家包括朱迪·芝加哥等;

⑤:501艺术基地,是昔日的战备物流仓库,建于1950年,2006年对外租赁,成为艺术家工作室群,后挂牌成为文化创意园区,2022年因危房维护停止运营,原租赁期间的艺术家工作室,机构都已搬迁;

⑥:器·Haus空间,非盈利性艺术空间,成立于2006年由艺术家杨述创办,2007年策展人倪昆加入,成为合作人。2022年501艺术基地停运后搬迁至江界楼(广厦城车库,九龙坡区滩子口),2023年整体变迁至重庆北碚区北源玻璃厂;

⑦:501-序空间,非盈利性艺术空间,成立于2006年由艺术家闫颜创办,机构重点项目由现场行为艺术项目和国际驻地,2023年整体变迁至重庆北碚区北源玻璃厂;

⑧:城市零件当代艺术工作室,2006年由贵阳艺术家董重、夏炎、谷旭等发起,陈启基(幺哥)、石罴、李剑锋、丁凯、龚雷、熊康华、王荣植、石金玲等一大批艺术家聚集于此,也是贵阳市第一个当代艺术社区,2011年获K11艺术机构资助,从原来的贵阳市文联老楼搬迁至金阳新区(现为观山湖区)新世界社区内,2015年因物业变更,城市零件群落解散;

⑨:2007年第三届贵阳双年展,总策划叶永青,主题为“口传和耳闻的四方”,第一、第二届双年展原为“贵阳油画双年展”,分别于2001年,2003年举办;

⑩:虎溪公社,全名为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也被称为黄桷坪校区坦克仓库艺术中心的“升级版”,以川美老师和学生艺术工作室和作品展示厅为主,2013年起,每年的“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也落在此处;

⑪:Gallery Soap,独立艺术机构,北九州,日本,1996年由艺术家宫川敬一创办并运营,2012年起与器·Haus空间开始合作,是器·Haus空间合作最密切的亚洲艺术机构之一;

⑫:“亚洲酒店计划”,原为Gallery Soap发起的艺术家个人项目(2009),2015年起,Gallery Soap与器·Haus空间联合共同策划,将其发展为一项覆盖亚洲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艺术项目,目前已去到东京、福冈、北九州、熊本、冲绳、时候、合肥、重庆、台北、日惹、曼谷、维也纳等地,2021年该项目在成都时代美术馆展出,主题为“人造风景”,策展人倪昆;

⑬:器·Haus空间-杜塞尔多夫城市文化局的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开始于2009年,每年双方派遣2位艺术家去到对方城市,驻地工作两个月,并举办展览。2020-2023年中止了三年,2024年将重启;

⑭:器·Haus空间-德黑兰Kooshk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2014年-2019年,每年两位艺术家将参与到对方机构的驻地,艺术家陶辉的作品“德黑兰的黄昏”就是该项目的成果之一;

⑮:HALL 6,慕尼黑艺术机构,涵盖戏剧、现场艺术、视觉艺术等领域,2019年开始,器·Haus空间-HALL 6艺术家交换驻留项目启动,2023年6月已经重启;

⑯:“昆山在造”计划,由成都实验工作坊联合策展人倪昆共同发起(2010-2012,成都双流区昆山新村),实验工作坊成员包括陈建军、曹明浩、陈胄等,参与“昆山在造”工作坊的艺术家还有细胞小组(董勋+山羊廖文超)、刘伟伟、梁建成等;

⑰:铜元局计划,由艺术家王海川发起的长期艺术项目,2009-2021,重庆铜元局社区。作品涉及绘画、摄影、装置、教育工作坊等一系列的在地性场域艺术;

⑱:T1 Project Room,由器·Haus空间联合铜元局计划共同发起,在铜元局拆迁区城中村现场,整理两件废弃闲置房屋,作为项目活动场所,具体系列的社区教育项目,同时举办分享会及展览,2013-2014,重庆铜元局社区;

⑲:HW工厂计划,由艺术家陈镜伟策展人倪昆发起,开始于2016年5月,项目从反思“艺术-社会”的关系入手,强调艺术家个体的创造能动性,并尝试通过项目所设定的具体对象(工厂),就艺术实践和公共议题之间的关系展开细节讨论;

⑳:“儿童友好城市”是重庆原美术馆“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在2020-2022年三年间的展览主题,作为总策展人,倪昆尝试通过美术馆平台来讨论“儿童/未来/城市/教育/艺术”等发现的内容;

㉑:“地方 PLACE 2020-2022”计划,是器·Haus空间在疫情期间发起的青年艺术项目,希望通过不同艺术家个体的表达,来回应世界转向之下的处境和反思;

㉒:“外省青年”计划,2011年由李一凡、杨述、田盟等联合推动的带有艺术自治特质的地方项目,讨论会、公共空间的作品发表、围观等一系列的“去中心化”艺术活动,参与者以川美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为主,包括马力娇、钱丽丽、文静等;

㉓:“羊蹬艺术合作社“,是艺术家焦兴涛于2012年在贵州省桐梓县羊蹬镇发起的带有参与式艺术特征的乡村艺术项目,项目参与者有艺术家娄金、张翔等,李竹、王子云、周彦华等青年学者,以及谢小春、令狐昌元等当地艺术爱好者以及当地居民;

㉔:艺术装修队,2016-2020年,由部分参与“羊蹬计划”的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工作小组,不定期举办活动,其口号是“给我们一个空间,还你一个艺术的现场”!主要成员有崔旭,王玖,张超 ,张翔,赵建成,李浏阳,胡滔,孙奥等;

㉕:重庆工作所,简称“重工所”,是以为“重庆”这座城市为对话对象的松散型项目空间,采用每年2次的工作汇报节奏,持续展开在地工作。主要成员有石青,余果,李波,杨光影,鲍大辰,吴剑平、董勋等;

㉖:十方当代艺术中心,位于黄桷坪,由四川美术学院曾途于2013年创办成立,包括文创、驻地、展览等;

㉗:LP艺术空间,2014-2017,重庆解放碑,艺术总监倪昆,以建筑、乡村为主要讨论方向,组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

㉘:龙美术馆重庆馆,2014年成立,上海龙美术馆在重庆的分馆;

㉙:星汇当代美术馆,2015年成立,重庆两江新区;

㉛:原美术馆,2016年成立,目前颇为活跃,新媒体艺术、时尚与设计、儿童艺术节是其主要方向,重点项目有“O’Kids国际儿童艺术节”、“iART青年艺术计划”等;

㉜:重庆时代美术馆,2019年成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华熙LIVE的城市美术馆体系,流行时尚类视觉艺术展览为主;

㉝:“化纤厂艺术区”,2018年成立,发起人艺术家夏炎,艺术区位于贵阳市乌当区,艺术家工作室以原“城市零件”艺术家为主,内有自主运营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纤维空间”;

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空间生产和乡土实践研究组近年来关于贵州乡村的系列田调,相关成果发表于“乡建中国思想展,2021”及相关文献上;

㉟:王俊个人项目“三天三夜”首次发布于2017年(器·Haus空间),第二回合发布于北京激发研究所(2018),第三回于2019年12月发布于贵州黔东南侗族村寨黄岗村,也是该项目第一次走出白盒子,在公共空间展开对话及讨论;

㊱:“云下贵州”是一个围绕贵州科技基础设施展开的走访和研究项目,由龙星如和贺子珂联合发起,并由贵州师范大学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及拆东西研究所(Assembly)联合支持;

㊲:器·Haus空间-無名营造社联合驻地项目,2022年,由城市艺术机构与乡村建筑事务所联合发起,旨在通过空间场域的平移切换,极大化去激活各类创作及表达,目前已完成第一期;

㊳:叠贵与“Diot hxak 種歌”,苗语音乐人的苗语音乐巡演计划,2022年;

㊴:苗语翻译局QXLHM,一个志愿网络协作小组,主要工作是进行苗族的语言生产。成立于2019年,成员分居中国重庆、贵阳、昆明、文山及老挝琅勃拉邦等地;

㊵:“云镜—上空间2021的首展”,“人间 · 狂想曲”(上空间,2022),“裂变:数字艺术的全球化浪潮”(贵州省博物馆,2022),UCCA Lab“南明赋——贵阳青云路公共艺术项目2022”,曹琼德 " 纸上生—元宇宙绘画作品展 2023”等。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