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新鲜成长的印度当代艺术
百年来的印度艺术:从民族主义到全球化议题中的身份认知
两年前的夏天,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了一场名为“印度公路”的当代艺术展,近三十位参展艺术家与团体的强大阵容以及涵盖有雕塑、绘画、摄影、装置、录像等不同媒介的创作实践让身在北京的观众得以较为全面的认识印度当代艺术。当时,UCCA还特别为那次展览制作了中文版画册,对印度当代艺术做了非常全面的论述。
如果快速浏览一下一百年来印度艺术留下的足迹,不难发现,早年印度画家似乎更主要将自身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后续的现代主义者,当代艺术家,独立后的一小群艺术群体,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极大改变了印度艺术的面貌。
任何一个带有殖民地历史国家的艺术都有三重普遍的倾向:艺术表达中对西方影响的质疑,建立独特印度艺术语汇的强烈冲动,在印度这样一个国家探索艺术家身份和职责。
在20世纪上半世纪,对于西方的质疑,以及对浪漫化印度社会现实的倾向的拒绝,使“孟加拉画派”应运而生。这一派别的艺术家们强烈反对长期以来对西方绘画的盲目崇拜,艺术主题主要源于印度神学和宗教;他们同时也有意识地探索印度古代壁画和细密画,为后来的“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的印度艺术”奠定了基础。从媒材也能看出他们的倾向—因为油彩更多是西方材料,所以他们更喜欢使用水彩、蛋彩、墨汁等。
随后,抽象主义、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等风格兴起,印度艺术家们不断地从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元素中汲取灵感,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现代主义风格,譬如新坦多罗主义。到了70年代中后期,具象主义得到了复兴,艺术家们通过具体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问题批评与讽刺。
到了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过往的一个世纪艺术家们所关注的议题在许多年轻艺术家看来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全球化和地理边界的模糊使得后现代主义成为广受欢迎的形式。随着当代艺术浪潮为印度打开了市场之门,以及大量艺术画廊的兴起,印度艺术家必须面对更加多元的观众,在探索本地主题的同时接纳全球化议题。
今天,泛印度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模糊了设计和艺术,摄影、装置、多媒体对于年轻一代也不再陌生,他们为不断变化的印度艺术带来了新鲜的成长,在全球化语境下用全新视野对印度文化、身份与艺术展开思考—对照百年来的印度艺术发展史,反观中国20世纪美术史,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某种由社会、经济、区域政治、文化等种种元素共同影响的共性与不同。
尤伦斯《印度公路》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