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时间:2015年06月25日 作者: 来源:艺术与哲学

  20世纪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后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所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从事于精神病的l临床诊治工作,进而研究人的潜意识领域,后来又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艺术现象,渗透到美学领域。精神分析美学在三、四十年代盛行于欧美各国。

  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初步奠定了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础,写成《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一书。1897年,他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悟出恋母情结,从而重点研究性欲论。主要著作由《释梦》(1900)、《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5一1917)、《超越享乐原则》(1920)、《自我和本我》(1923)等。与艺术问题关系密切的著作有《创作家与白日梦》(1908)、《图腾和禁忌》(1913)、《文明和它的不满》(1920)等。

  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精神分析学有两大命题。

  第一个命题:精神活动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过程只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所以他反对把精神活动只看成意识而把潜意识排斥在外,认为整个心灵应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指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冲动,控制“本我”的对外感受的认识过程,和监督“本我”的遵循社会道德的良知。他还分别提出这三个组成部分所遵循是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至善原则。

  第二个命题: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因此发现和分析潜意识,就找到了治疗神经病的关键。

  他的学说还有压抑、梦、移情、升华、文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婴儿性欲等,涉及到人类历史、社会生活、艺术、教育众多领域。在美学上,他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象征表现和替代性的满足,一个愿望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人,除了在宗教中得到寄托外,可以通过艺术的想象来提供变相的替代性的满足。这种把性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把纯粹的性冲动转变为社会所允许的社会性目的的过程,就是升华。

  艺术是升华的主要途径,他主张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幻想,为受压抑的无意识创造出独特的升华物(即艺术作品)来,使自己和其他也受到压抑的人能从中得到满足而有所解脱。弗洛伊德十分重视梦对艺术的作用,他认为成人已不能像儿童那样在游戏中直接表现自己的愿望,那些为社会伦理所压抑的本能愿望,只能以梦的形式或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由于现在的强烈经验,唤起对早先经验的回忆,产生要在作品中实现的愿望,“它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白日梦”,它既诱发往事的原来踪迹,又代表着未来愿望的实现,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了。它是儿童游戏在成人时的继续和替代物。对于技巧、形式和美,弗洛伊德的看法较为特别。

  他对艺术感到兴趣,并不是因为艺术的审美价值,而在于艺术作品能产生释放能量的心理效果。他说,“精神分析对美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艺术技巧和形式只是对无意识的原始性本能的伪装、变形和修饰,赤裸裸的白日梦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作家就用艺术技巧和形式来克服我们心中的厌恶感,“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并且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从而把我们收买了。”他把这种乐趣称为“预感快感”。读者从这种乐趣中解除了精神紧张,也进入了白日梦之中。

  在他看来,艺术与精神病的幻想,在作为“一种替代性满足”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作家做白日梦时能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而神经病患者却沉湎于幻想之中迷了心窍,不能回到现实中。弗洛伊德也对具体的艺术作品作过评论,这种评论与其说是文艺评论,还不如说是对作品中的形象和作者本人的精神分析。他对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兴趣在于它的“深度”,而不在于它的形象与技巧的审美意义:“我曾尝试坚强地经受住这位英雄的愤怒和鄙薄的目光”,仿佛自己就是“不忠实的犹太教人”。对于达·芬奇的圣母画的评价是:“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也是他的情欲的产物”。他甚至说,达·芬奇因为童年丧父,对母亲深怀依恋之情,才画出如此动人的圣母形象。在对《哈姆莱特》的分析中,他认为哈姆莱特迟迟不对杀死自己父亲又娶了自己母亲的克劳狄斯采取行动,是因为克劳狄斯“使他看见自己童年时代受到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精神分析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荣格,因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在1912年另辟新论。他的主要著作有《无意识的心理学》(1912)、《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后者收有涉及文艺和美学的论文《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艺术关系》、《心理学和文学》等。他认为心灵整体可分为三层:主观意识、个人无意识和种族社会集团的集体无意识,以集体无意识为心灵的最底层。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无意识都与性本能有关的立论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一种受压抑的原始性本能冲动,是史前的产物。他首先提出“情意综”(又称“情结)概念,意指本能冲动被意识压抑但仍然在无意识中不断活动的愿望,如用俄狄浦斯情结来指男孩恋母反父的本能愿望。他又把人格分为两大类型:内在生命关心外在世界和社会的外向性格;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幻想的内向性格。

  他的理论涉及艺术的起源、作用和本质等方面,认为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集体无意识的符号化活动,即原始思想意识,而不是起源于精力过剩。虽然思想意识要压抑低一级的感情的心理活动,但不能过分压抑而造成人的精神的内部分离。要让意识和无意识达到和谐,艺术就是一贴妙药,它能揭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使个体性与社会性、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处于和谐状态,这样才能使个人与社会上的人沟通心灵而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他认为伟大艺术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发现了“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沉淀物”即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长期“积淀”而成的:“这种意象是几千年生存斗争和适应的经验的沉淀物,生活中每一种意义巨大的经验、每一种意义深远的冲突,都会重新唤起这种意识所积累的珍贵贮藏。”所以,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成为“人类无意识的灵魂生活的媒介者和塑造者”,而艺术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以高度感受力去抓住那种从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型意象,通过一定的形式使人们来领会,唤醒隐藏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原型,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这使他对艺术的本质的看法与自我表现论完全相反:“艺术作品的本质并不在于去发现潜藏于其中的人的个性”,“而在于去发现从艺术家的思想和心灵到人类的思想和心灵中的那种高出于个性和表述出来的东西。”所以,艺术中的个人风格不应该是优点,而应该成为一种局限,甚至是缺陷。他主张艺术家既是一个单个的人,又是一个“集体的人”。例如,歌德的伟大,不在于他创造了“浮士德”,而是他发现了深深埋藏在德国人灵魂中的原型意象,并把它化成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以应该是“浮士德”创造出了歌德。他还用原始意象的观点来分析原始神话、宗教、科学、伦理,认为历史上最有力量的观念都是“原型”观念,后来的观念只是原型观念的不同形式的应用。

  精神分析学引起了学术界、文艺界的广泛注意,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些观点或直接或经改造后被加以吸收。如在文艺创作方面,超现实主义绘画以心灵世界的下意识、幻想、梦境,甚至变态心理为题材来创作;小说明显受其影响的有杰克.伦敦的《大房屋里的小女人》,而较为突出的当首推普鲁斯特的作品,他直接表现睡眠、变态性欲、联想的活动。又如文艺批评上,除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人之外,较早的有威廉·施特克尔的《诗歌与神经机能病》(1909);奥·朗克的《诗歌与民间传说中的乱伦主题》(1912),较有影响的的有欧·琼斯对《哈姆莱特》一剧所作的心理分析。他认为自己掌握了剧本内在意义的线索也就必然能提供莎士比亚思想深处活动的线索。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