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贾方舟:性别意识与个体意识

时间:2021年03月11日 作者:贾方舟 来源:

要谈当代女性艺术的自我意识,必然会涉及到“性别意识”和“个体意识”两个层面。我们很难将作为“女性”的“个体意识”或作为“个体”的“女性意识”剥离开来,因为作为女性的“个体意识”或“自我意识”必然会带上她的性别色彩。当我们考察一个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时,总会从中看到性别意识的蛛丝马迹。她的作品越是具有个人化的倾向,其性别意识往往越明显。这是因为她的叙事越是来自她的个人经验,就越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作为一个女性的性别色彩。

但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这种情况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在这之前并非如此。因为长期以来,在男权社会的知识体系中,女性的感知经验是被排除 在知识话语之外的。人类的美术史也几乎是一部男性的视觉经验史。语言是为男人制造的,而女性却长期处在“失声”的状态之中。所以,女权主义者认为,在男权社会中,语言本身就构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当然就绘画而言,女画家们也可以和男画家一样用相同的语言方式去画画,她们也可以在艺术上达到与男性同等的高度,并凭着她们的才气和艺术造诣,在男性视觉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些艺术中的明亮音符,终究不是女性的 声音,它只能是男性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它没有形成女性自己的话语,因而不是按照女性自己的体验来重新解释这个世界。只 有当她们建立起一种“自我意识”,并能用自己的话语重建现实时,她们才能获得表达的权利,特别是表达个人经验和个人意识的权利。而女性艺术家一但将探寻的目光转向自身、转向个人经验的呈述和心灵事件的独白,这些深潜的情感领域便成为建构女性话语的理想境地。因此,来自于个人经验的女性话语同时也就具有“自述性”的个人化的特质。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只有女性艺术家而没有“女性艺术”这个概念,中国女性艺术是进入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话题。而“女性艺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并在这种探寻中建立起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凸显出一种鲜明的“女性特质”和“女性视角”,从而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家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艺术家的特殊点。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建立在女性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之上。因为那时的女性艺术家,并没有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个体的自觉意识。只有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女性艺术家才开始以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自身与诠释世界,将她们高度的个人经验、潜隐的心灵事件、多重的情感体验展示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并用她们特有的直觉和生存本能,去体悟每一个生命的、情感的抑或充满人生意味的实事,从而展示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的经验方式、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正是这种性别差异,才成为建 构“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前提。

当她们尝试从自身经验出发,用“女性视角”去诠释这个世界时,她们的作品不仅与男性艺术家不同,也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拉开了距离。也正是这一实践,才使“女性艺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可能,才使“女性艺术”这一话题具有了全新的内容和“后现代”色彩。

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夫妻艺术家”合作的时代。当无差别的男女平等理论遮蔽了女性对自身潜能与特质的发挥时,平等的含义便异化为女性的男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就只能在一种时代大风格中表现出一种“无性别”特征或非女性化倾向。然而在今天,“夫妻合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妻子们”的画已经不同于“丈夫们”的画,而这种不同,就在于她们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就在于她们意识到作为“个体”,应该有她们自己的视角,有她们自己的经验领域和判断标准,有她们自己特别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她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经验方式与思维方式不仅与男性不同,也有作为个体各自的不同。正是这种由性别意识建构起来的个体意识,女性艺术才凸显出女性艺术家独立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