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陈曦: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

时间:2021年03月16日 作者:李天琪 来源:Hi艺术


“入世”,用第三人称讲故事


1990年,在准备毕业创作的陈曦创作了一系列色调灰暗、氛围压抑、笔触厚重的表现主义作品,场景来自平凡的市井生活和公共场所,《医院》《美发屋》《拔牙》《公共浴室》……陈曦的老师孟禄丁这样评价她的作品:
 
“作品每部分的构成和色的并置,都渗透着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独特体验或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感悟。也许是激越、苦涩;或是更为复杂的语言无法描述的感情,然而每一组笔触、每个轮廓线、每块色彩的对比和强度、每笔油彩的肌理,正是画家所具的语言表达方式。”
 



《拔牙》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医院》 180×160cm 布面油画 1990

 

这些“激越”“苦涩”“无法描述的感情”来源于陈曦的细腻观察。每个周末,在去亲戚家的路上,她都会坐着公交车路过一条长长的自由市场,上下班的人、卖鱼的人、买菜的人、抱小孩的人,所有人和场景都是活生生的、热气腾腾的,这让陈曦格外兴奋。她总是更愿意记在脑子里,之后在画布上重新演绎。
 
虽然略显青涩,但这一系列作品已经初步揭示了陈曦未来的大方向:她关心世界,面向现实,属于“入世”那一类的艺术家。
 
陈曦认为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出世”与“入世”。“出世者”独善其身,相对远离现实,在艺术语言的精进中得到自我满足;“入世者”兼济天下,关注社会,回应当下。各人天性、境遇、使命不同,并无高下之分。
 
与很多成长于集体主义年代的“60后”相似,骨子里的陈曦不习惯“过度谈论自己”。她的作品中因而总带着一种旁观的冷冽视角,“个人的抒情”自然而然地让位于他者、社会、世界。
 
她始终像一个用第三人称讲故事的人,视野广大,几乎与“小情小调”绝缘。或许这是她离开川渝北上的原因之一,舒适的情调满足不了她,她近乎本能地需要更加开阔的格局。
 



《美发屋》 145x110cm 布面油画 1990

 


《北方的阴天》 145×110cm 布面油画 1990

 

陈曦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这种粗砺、硬冷甚至是沉重的风格并不讨喜,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装饰调性相当遥远,市场认可度、观众接受度也不一定高。但艺术家的本质已经决定了她的目光落点、选择的形象和材料、影射的事件以及作品背后深藏的逻辑,就像叔本华说的“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所以改弦更张绝非易事。

90年代的陈曦还不确定能否沿着这条符合自己天性的轨迹一直坚持下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没有中途易辙。作品风格演变,但内核始终离不开对宏大问题的热切关注,例如在急速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未来的出路……陈曦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不合时宜”却又十分必要的忧虑,一种大爱与失望交织的苍凉。
 
不过,作品本身是一回事,是否受欢迎又是另外一回事,应了宋代陈人杰笔下的那句词:似桂花开日,秋高露冷,梅花开日,岁老霜浓。如此清标,依然香性,长在凄凉索寞中。何为者,只纷纷桃李,占断春风。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不同,所以有些问题就不必纠结了”,这是陈曦的观点。
 
“做了30年以后,一切在那里清清楚楚地摆着,你就会明白,那是你的宿命,逃不掉。”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