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谷爱凌曾担心学艺术史找不到工作,艺术圈炸了
时间:2022年02月09日 作者: 来源:在艺App
艺术史可能永远不会“热门”
但也不会“冷场”
不可否认,在惯性思维中,名校毕业后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及个人财富便能“逆天改命”。因此,多年来各种有着“高额回报性” 的应用学科往往受人追捧。
相对于数理化等应用专业而言,艺术史就业前景的“不景气”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关于艺术史就业难的“怨声”也从来没有消停过。
2014年,奥巴马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通用电气厂发表演讲时称:“比起拿个艺术史学位,美国人熟练掌握制造业或者商业技能挣的钱要多得多。”招致了专业人士的不满。
此外,微信上曾经有一篇推文《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人都混得怎么样了》,作者以老辣之笔,讲述了艺术生毕业后的生存现状,评论区也都在“吐苦水”,讲述着各自毕业后不甚理想的生活。但评论区也不乏一些“理性的声音”:
学习艺术史真的是在做无用功吗?举个轻松明了的例子: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托尼·瓦格纳致力于揭示21世纪所需的7项生存技能,其中包括了:①问题解决与批判思维能力;②合作与领导力;③灵活性与应变力;④首创精神与创业能力;⑤有效的书面与口头表达沟通能力;⑥信息的获取与分析;⑦好奇心与想象力。
而作为“边缘学科”的艺术史,无形之中也在培养这7种能力。
当今的高等院校的艺术史教育,大多会提倡学生带着批判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当举办大型展览,学术会议,需要学生协助策展、办会时,自然会涉及到合作与领导能力。
而有效的书面与口头表达沟通能力、信息的获取与分析,也是学习艺术史专业同学们的日常基本训练。
此外,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文史哲学科的一项巨大的优势就是它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然也就涉及到了“创新”和“应变力”。
这个被众人看做是“就业难”的专业,无形中也在培养着一个人的各项生存技能,并将会受用终生。很多艺术史学子也许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学习期间无形之中获得的能力将会在日后的其他领域的工作中发挥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看待艺术史专业的好与坏、冷与热?
有艺术史圈的年轻学者,发表了对于本专业的看法:
关于艺术史就业之事。我想说:
首先,对于一个个人及家庭来说,肯定是选择一个更优选,但凡有更优选,谁也不会选择次一点的。对某些艺术史从业人员来说,艺术史就是他或她目前资源和喜好中的最优选。对于谷爱凌来说,比滑冰更优的选择也有很多,她也没选。
其二,所有的专业,自己学的精深,不一定有好工作。但是业务能力不精,皮毛半瓶子,一定没有好工作。
其三,当现在的艺术史研究,确实还没有让这个社会的更多阶层所关注和接纳。需要正视现状,不用回避。这确实有我们学科一些领导的思路问题。坐艺术史的冷板凳是一定要的,但还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把这个学科如何能更多的跟国家相关文化产业接轨的方向去思考和发展。
也有业内资深人士就艺术史就业问题曾打趣说道:“我觉得美术史或数学领域工作不好找还是小问题,大问题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领先人才就会变成废物,还是要多几把刷子护身。”
确实如此,回看近十年的信息时代的世界变化,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障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正如北大教授朱青生所言:“不论人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读书有可能会改变个人的命运,而这种改变其实并不仅限于专业所预设的经济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见识、视野和精神结构的变化,从而可以使人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来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和社会变化。”
对一个身处当代的青年而言,真正的 “改变命运” 其实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更多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艺术史并不是一个即时有用的学科,但它之于人的魅力和疗效会慢慢散发出来。
这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史家、学者并非都出生于艺术之家,生来就大富大贵,也不是从小就爱好于此,立志成就一番事业。
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半道出家,也许是寒门逆袭,也许世纪机缘巧合,无论之前他们从事着怎样的职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最后都把自己的热爱奉献给了“艺术史”,影响了无数学人。
因此,如果是真爱,就请深耕,若是浮于表面,再热门的工作也不见得会有好的未来。就像那个勇敢的公主谷爱凌,为了自己的热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