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熊莉钧:艺术创作就是一场个人的精神跋涉

时间:2022年07月19日 作者: 来源:重庆时代美术馆

 

 熊莉钧 

 
 
 
熊莉钧,女,生于中国重庆市,199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2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7-2018年为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油画学会理事。
 
 
 参展作品 
 
 
 
参展作品《发光条No.3》、《江湖》等
 
 
 
艺术家早期作品关注流行文化、青年亚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缩影。反映了中国真正进入世界视野后的社会变迁,从社会学意义的角度诠释了新人类的当下状态,青年一代特立独行,模样精美夺目,他们强烈的表现欲和自我认同,也是映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既是一种自我苏醒般的人性解放,也是伴随着崇高文化的消解而来的青年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像是一场放纵与自我麻痹的视觉盛宴。
 
近期的艺术作品则更多转向对人与人性的关注,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表达了对当代人的漂泊感与无根性的思考,以及对精神绿洲的向往。作品中的图像、主题和叙事等复杂的交叠,结合了镜像视觉与空间的叠加,探究个人化图像生产机制和技术时代对人的意义的追寻。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技术基于图像复制、媒介和传播以及社会景观的巨变而形成,又反作用于这些诱因,催生了出新的视觉语法乃至视觉文化。
 
 
 时代问答 
 
 Q&A (Q:重庆时代美术馆,A:熊莉钧)
 
 
 
Q:可以看到此次参展作品可以分为两大时期,“新卡通一代”时期到个展“绿洲”时期,画面也从画布转移到镜面不锈钢、亚克力上面;您能简单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转变过程吗?
 
A:艺术创作重在创新,创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创作关注的内容方面、也可以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方法,甚至是创作媒介的改变。
 
我早期创作从关注青年文化来反映社会新奇面貌,反映新一代人建立的全新审美标准,转向表达人对精神根源的探寻,寻找人的文化根性,从绘画语言和图像语法出发去思考个人化图像生产机制,并讨论技术时代对人的意义的追寻。
 
 
《发光条No.3》布面油画 丙烯, 2021年
 
 
 
我近期创作就是侧重于媒介的变化,即在镜面不锈钢材质上的绘画。绘画在镜面反光材质上产生更多种意义的解读。所以在图像素材的选择上,首先来源于镜像的反照、折射、倒影等,再结合被转译过的镜像。
 
同时,画面的处理还需舍弃掉部分图像,刻意留存镜面,产生物理镜像。使得在绘画图像的制作过程里将一些具有可辨认的叙事图像叠加,杜撰出一种符合视觉经验的画面逻辑,叠加使图像理解产生更为复杂的解读,舍弃是让镜像的加入诞生新的意义,这是其一。
 
 
 
《发光条No.1》布面油画 丙烯, 2021年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