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罗文华:15-19世纪扎什伦布寺绘画风格考察
时间:2023年04月24日 作者:罗文华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一、以往研究史与本研究的缘起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地区后藏日喀则市区海拔3900米的尼马山腰上,面南背北,俯瞰年楚河(Myang chu)河谷,气势恢弘,视野开阔。1447年,该寺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dGe 'dun grub pa, 1391-1474)主持兴建,此后迭经增建,形成建筑群庞大、僧侣众多、教证系统完整的大寺院。自1607年四世班禅担任此寺住持开始,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住锡的主寺,跻身格鲁派六大寺之列〔图一〕。
图一 从尼马山俯瞰扎什伦布寺
14-15世纪是西藏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扎什伦布寺所在的后藏地区经济繁荣,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特别是在年楚河(Myang chu)流域和拉堆(La stod)一带,分布着众多大型的新老寺庙群,以及围绕着为这些寺庙及其信众服务的多支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在13世纪晚至14世纪夏鲁寺(Shwa lu dgon)的壁画中,还出现了画家的署名,虽然他们的地域特征无从知晓,但足以彰显艺术家的自信与名望;从江孜法王饶丹贡桑帕(Rab brtan kun bzang 'phags, 1389-1442)营建的白居寺(dPal 'khor chos sde)及吉祥多门塔(mChod rten chen mo bkra shis sgo mang)所存壁画中,共有50余处署有画师和雕塑师的名字,其中涉及30余位不同画师,除了一位是尼泊尔画师外,其余均是本土艺术家,且全部来自于后藏地区,即年楚河流域及以东的尼木(sNye mo)、乃宁(gNas rnying)、康马(Khang dmar)地方,以及西部拉堆地区的拉孜(Lha rtse)与觉囊(Jo nang)两地。足见这一时期有数支来自于后藏各地的画师队伍活跃在当地各个寺庙中。
作为后藏15世纪中叶兴起的寺庙,扎什伦布寺可谓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寺庙建设和唐卡绘制。现存的唐卡与壁画资料涉及15-19世纪将近四百年的跨度,对后藏绘画风格的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可惜由于扎寺的藏品资料,尤其是壁画资料鲜有公布,研究成果很少。如在1993年用英文、德文分别出版的介绍扎什伦布寺的图录中,只介绍到寺藏两幅扎什伦布寺全景图和乾隆时期赏赐的六世班禅像唐卡,早期壁画未见发表。1996年大卫·杰克逊(David Paul Jackson)在《西藏绘画史》中用两个章节对参与初建扎什伦布寺的15世纪勉唐画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勉拉顿珠,以及17世纪五世班禅时期的新勉唐画派(sMan gsar)创始人曲英嘉措的生平、主要作品及艺术风格作了详尽的阐述,列举了二位大师的后续弟子与其他艺术家的名单,并发表了扎什伦布寺全景图和曲英嘉措所绘五世班禅像唐卡以及罗汉殿、通瓦敦丹殿(mThong ba don ldan lha khang)的壁画。
2010年出版的《扎什伦布寺》一书公布了一些早期壁画,如通瓦敦丹殿、甘丹殿(dGa' ldan lha khang)和吉康扎仓(dKyi khang grwa tshang),多为15世纪的早期壁画,鲜为外人所知。
M. Henss近年出版的大部头著作详细介绍了卫藏地区的文化遗产,有专门章节介绍了扎什伦布寺,新资料却很少,只发表了通瓦敦丹殿的壁画和六世班禅像唐卡,对于壁画的风格,他强调新勉唐画派的特点和多元因素的混合。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扎什伦布寺的研究,图像资料非常缺乏。
上述成果以及其他西藏艺术家对扎什伦布寺壁画和唐卡的点评及对其时代、艺术风格的判断,为我们的现场调查指明了方向,但是讨论到一些壁画或唐卡的作者、时代以及艺术风格时,一些结论或者未经论证的观点也常令人困惑。2019年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三方共同举办“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览,笔者借此次策展机缘,得到寺管会的支持,有幸考察到部分殿堂的壁画,对于扎什伦布寺的绘画艺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下面主要根据笔者实地调查成果以及相关的藏品,同时结合藏文史料对于15-19世纪扎什伦布寺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作初步的探讨。如有不当,尚祈方家指正。
二、15世纪的壁画遗存与风格特点
根据《一世达赖喇嘛传》记载,1445年根敦珠巴的上师喜饶僧格(Shes rab seng ge)圆寂,为了报答师恩,他决心造一尊佛像作为纪念。在各方的资助下,于1447-1448年间铸造完成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此期间,他开始考虑营造一座佛殿来供奉此像,缘分具足后,遂于1447年秋季动工,陆续建成了大经堂(48柱)、三座后殿,即主殿释迦牟尼佛殿(6柱)、弥勒殿(12柱)、度母殿(4柱)以及依怙殿(2柱),这就是现在的大雄宝殿。1448年又为他的拉章(即后来的坚赞通波殿Bla brang rGyal mtshan mthon po,24柱)和僧舍奠基。此后,各殿堂的内部装修持续了很久。
1458年,勉拉顿珠(sMan lha don grub)与其他画师一起为大雄宝殿绘制了三铺壁画,一铺是大持金刚,周围环绕八十大成就者;一铺是释迦牟尼佛,周围环绕十六罗汉〔图二〕。1464年,勉拉顿珠以汉地风格为释迦牟尼佛十二宏化图(rGya mdzad chen mo)起草稿,并完成了这部分壁画。而殿内的其他壁画,则由拉尊巴·丹贝坚赞(Lha btsun ba bsTan dpal rgyal mtshan)、协涅·桑结桑波(bShes gnyes Sangs rgyas bzang po)和领班(dpon mo che)桑丹巴(bSam gtan pa)等画师陆续完成。有人认为,北壁的度母璁叶庄严刹土(g-Yolo bkod pa'i zhing khams)以及门内二柱上的不动金刚和马头金刚也出自勉拉顿珠之手。入口处护法殿的四大天王同样由他所绘。另外,勉拉顿珠还为扎什伦布寺制作了大幅释迦牟尼佛以及度母唐卡各一幅。据说,勉拉顿珠余生基本上是在扎寺度过,寺庙为他建有工作室(sMan thang brang khang,即“勉唐家”)。工作室位于寺庙东边,如今已经了无痕迹〔图三〕。他在此绘画授徒,著书立说,使扎什伦布寺成为藏区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勉唐画派的大本营。
图二 扎什伦布寺大雄宝殿IV壁壁画细部 15世纪中叶
图三 扎什伦布寺东部勉唐家原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