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真好,叶嘉莹先生100岁了!

时间:2023年07月19日 作者: 来源:慢书房
 
 
行文借由她对个人诗词作品的解读,勾勒出她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脉络,而这些内容,都能从相关被访者的叙述中看到呼应,从而在文字空间中形成一种交流与互动。
 
被访者的叙述也来自于采访录音稿。影片拍摄时采访了三四十位与叶先生交往甚笃的人士,包括她的好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
 
他们多元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以及叶先生在各个方面对诸位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这些受访者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常动人的往事、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叶嘉莹。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
 
叶先生讲课有一种魅力(Charisma)。她一口北京话,纯正而富有教养,念诗的声音很迷人。虽然听叶先生的课只有短短一年,但那一年的诗教却对我影响深远。我后来引用过刘禹锡《乌衣巷》境界背后的含义,这都是从叶先生处来的。
 
他说,自己创作《台北人》《永远的尹雪艳》等作品,都从叶先生讲杜甫《秋兴八首》、讲唐诗背后的历史兴亡中得到的启发。
 
 
 
 
诗人痖弦则表示至今难忘最初见到叶嘉莹的场景: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台湾的远东电影院。那时候远东电影院常常演外国电影,当时的外国电影会在好几个电影院轮流演,从别家演完,再跑片到这里,放映时间没有那么准确,所以大家都会早些来,等电影开场。我当时看到一位女士穿着旗袍站在那儿,意暖而神寒,怎么这么清新,太美了!现在说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我就一直那么看着,我都觉得自己看得有点太多了,印象太深刻了。
 
“这么美的叶嘉莹”对台湾文坛的贡献很大,痖弦作为一个新诗诗人约请叶嘉莹写专栏她没有拒绝。通过叶嘉莹在《幼狮文艺》上发表的三篇写传统诗词的理论文章,使得台湾原本不相往来的、端午节不肯纪念同一个屈原的新诗人和旧诗人,“开始在一个桌子上吃粽子了”。
 
叶先生的学生施淑在她远赴加拿大之后,也追随她到温哥华UBC大学学习,她说从前大家都知道叶先生的课在台湾很受欢迎,到了加拿大用英文讲课,她仍然很受欢迎:
 
刚去的时候,英文教学给叶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很奇怪,她不流利的英文居然让西方学生听得很入迷。
 
在她的讲述中,叶先生喜欢看电影,喜欢读卡夫卡,可以连着两晚看斯特林堡的戏剧。甚至,她最早在台湾看到台静农的小说,都是因为叶先生的介绍,陈映真的小说也曾得到过叶先生的批语,“但我们从来不觉得叶老师思想左倾”。在她看来,叶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象征,只是有爱国的精神。
 
叶老师的思想根底,我认为是非常儒家的。她年纪这么大了,还那么努力地去推广诗词,就因为她秉持一个信念:要为传统文化做积极的、正向的努力。她确实也做到了。
 
叶老师回到祖国,我觉得是最好的归宿。她回中国大陆就回到文化本身。
 
曾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的陈洪则难忘叶先生刚回国讲课的情景:
 
经历过文革的这几届学生,求知欲非常强,但是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大部分知识是相对僵化的,是50、60年代比较模式化的那种思维,教学也是如此。叶先生一来,无论从她的知识结构还是教学风格,那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遇上她,简直是我们这段人生里的奇遇。
 
 
 
 
在他看来:
 
叶先生有中国古代士人那种立身做人的原则,士大夫的风骨融进了她的生命里。
她一生忠于中国诗词文化,并做了很多工作,让诗词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像她这样的守望者,没有第二个人。
 
而在给叶先生看过病的中医卓同年的眼中,叶先生则是一个“生命的精微体”:
 
叶先生的生活没有规律,工作拼命,吃东西非常随便,但是,我们发现她的十二条经脉不管是阳经还是阴经都是通畅的。那么,叶先生靠什么来修理自己呢?又是什么在滋养她的生命,让她这么大年龄还可以讲课讲几个小时不停?
 
除了她日常有练习气功的习惯,还有就是她内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叶老师内心对生命的热情让她永远活在心境的顺流当中。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