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要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你无法绕过他

时间:2016年06月13日 作者: 来源:元培学堂
 
    《偏离17.5度》是一件以年为周期、逐步建立的公共景观艺术作品,自2007年起在上海浦江新城开始实施。它的构思始于1992年,当时是设想建一个雕塑广场,每年在广场上立一根石头柱子,直至完成。他当时把它命名为《碑林》。
 
 
▲2009年《运动的张力》钢结构,钢管,钢球等
 
    2009年9月,他根据今日美术馆一号展厅独特的空间,创作了名为《运动的张力》的大型装置作品。在展厅顶部的循环管道中放置钢球,钢球在重力作用下滚动,撞到钢管的拐角,发出巨大的声响。同时,在地面上滚动着的两个直径分别为230厘米和360厘米的钢球也与观众形成互动。它们将美术馆的展厅转化为一个将观众夹在当中的双重空间。观众在这个空间里会产生一种似乎要发生什么事情的预感。双重空间中的声响与球体运动在赋予作品自身时间因素的同时,还直接干涉了展厅中观众的身体存在状态和感官调动方式,并由此将展厅之外的社会现实空间纳入了作品的观照范围。

    2011年,隋建国获评马爹利非凡艺术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巡回展上,他将2010年的《有限运动》的概念和感觉进一步强化,制作了一个铁箱,并在其中放入一个来回滚动冲撞的铁球。观众只能根据铁球在箱内冲撞发出的巨大声响与震动感受作品的力量。

    6年来,为了表现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存在方式,他试着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甚至打破了媒介与语言的分界。他重新思考雕塑艺术的核心,试图将其还原为更加本源性的问题—身体在空间与时间中的位置及其感受事物的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在他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能再明确不过地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但他还是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自我支撑的艺术方法,赋予他所经历的人生及面对的世界以某种形式,虽然他深知自己离此目标尚远。
 
 
 
    真正的艺术家是先知

    2011年,元培学堂创始人赵孝萱博士,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艺术品收藏入门书籍:《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在这本书的收藏与投资对谈部分,第一个访谈对象便是艺术家隋建国先生。

    在此摘录谈话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赵孝萱博士:从“衣纹”系列开始,你的作品就比较“难收藏”了,或者应该说中国的藏家不易接受。

    隋建国:一个原因是对我2005年以来的这种开放的雕塑形式不能接受,另外是看不懂艺术家到底i在干嘛!我从《中山装》开始的一系列作品的形象性很强,离传统雕塑的形式比较近,所以容易被中国藏家所接受。

    赵孝萱博士:你还有可能再回去做“有形”的作品吗?

    隋建国:我近些年的作品都是“有形”的。但方向已经改变,是借“有形”诉说“无形”。

    赵孝萱博士:所以您要借用雕塑,来诉说雕塑以外的东西,或者形象的雕塑所没法表达的东西。

    隋建国:也可以这样说,我要说的其实正是雕塑本身,而不是借雕塑说别的事。我不过是不想讲“故事”,不想拷贝“形象”。

    我要讲的是,我们可以怎样认识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个世界,认识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以及我们自己在时间空间里是怎样存在的。

    赵孝萱博士:你的作品对初级藏家来说是比较难了解的。但我这本书是为初级藏家写的,所以还得问高层次艺术家一些初级问题。

    隋建国:其实也不能怪初级藏家的水平初级,而是很多人受自己所受到的传统艺术教育所限制,甚或从来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所以只能看懂故事,只会看到形象,看一件雕塑只会看做的形象漂亮不漂亮。如果他不是被这种“传统”的审美方式给束缚住的话,他完全可以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最天真的去面对一个世界,面对一个事物。小孩子不会说一个东西看不懂,他没有看不懂的。所以毕加索说:“艺术家其实有一双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心灵。”我是觉得,欣赏艺术品的人,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不是被这个现实世界的实用观念给覆盖一层又一层,心都磨出茧来了。

    赵孝萱博士:其实刚才没问你一个问题,艺术家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隋建国:不同的标准啊,有的人觉得卖钱高就是成功;也有比方说被称为大师就是成功;还有希望像明星之类的成功。

    说到底,最好的艺术家其实是一个先知那样的角色。先知,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吗?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