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艺术品市场:你的画为什么卖不出去

时间:2016年06月16日 作者:刘尚勇 来源:阿特网
 

    2010年5月,收藏家郭庆祥在媒体发表文章批评艺术界的“流水线作画”现象;2010年9月,画家范曾因此文向法院起诉郭庆祥侵犯其名誉权;2012年1月5日,北京市一中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结果:郭庆祥作出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7万元;图为郭庆祥在京举行发布会,就此案的终审判决发表声明,准备继续申诉。

    还有一个问题,在世画家与过世画家作品的营销策略是不一样的。过世画家的作品不可能再增加,因此作品筹码的锁定性很好,市场逻辑就是“物以稀为贵”。而在世画家的营销逻辑是“以量取胜”:铺的量越大、面越宽,拥有你作品的人越多,说你作品好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在世画家刚进入市场的时候应该多画,将市场面拓宽,定价也不要太高,必须打破面子问题才能成功地进入市场。

    我发明了一个“冰山理论”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理论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和好评。我们知道,一座冰山,它在水面下的体积往往是水面上体积的六七十倍。对画家来说,今天支撑你作品的高价位的基础是过去卖出去的那些低价位的作品。以流通量为王,用过去的低价筹码支撑现在的价格,这就是支撑在世画家作品价格的逻辑。这跟股票价格是一个道理,庄家有大量的筹码他才愿意拉这只股票的价格,因为他能赚着钱,提升价格才有意义。这就是冰山理论——艺术家要大量地做水面下的冰山,要是没有这种基础的支撑,你整个的作品价值就会垮下来。所以在世画家千万不能用定高价的方式来限制自己进入市场,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学术、社会、市场:艺术品价格确定的三方博弈

    市场是怎么理解艺术品价值的?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市场里的“名人书画”经常比“书画名人”的作品卖得贵。书画名人指的是专业画家,比如范曾、刘大为、史国良等。很多社会名人书画作品的价格往往还要高过书画名家,画家最不服气的就是这件事。但是他不知道,名人书画的价格不仅仅来自书画本身,其中蕴含更多的是社会附加值,这是它额外的价值。西方的很多大艺术家都很懂这个道理,比如毕加索等,他们往往做很多动作来增加自己的社会知名度,这就是为了增加社会附加值,让别人关注他。
 
2015年10月4日晚,马云和曾梵志合作的油画《桃花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600万港元拍出,加佣金达到4220万港元。(网络图片)
 
    在某一个时段,艺术品的社会附加值往往超过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如果能和某些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艺术品的社会附加值就更大,会卖得非常贵,这也是艺术品市场价格定位的一个逻辑。

    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关注附加值,很多画家作品卖得很贵跟他的社会职务有关系,如果你是美协的主席、副主席,作品就能卖得贵一些,如果你只是美协理事,那价格就便宜一些。艺术品的这种价值叫体制价值,这样给艺术品定价显然有失偏颇,往往在当时有效,而从长久的艺术性来看是无效的。但是在市场里的人不能忽视这种价值,因为你的画大多是要卖给“土豪”的,这种定价方式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很多时候市场是蛮现实的,它想把价格这事说得更简单,能让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在影响艺术品市场价格的诸多因素中,许多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并不来自艺术本身,而来自艺术以外的事,这是艺术家所不了解的。有些事说起来很荒唐,但市场就是这样认为的。艺术家无法仅仅通过艺术创作来生存,他必须依附于一个体制,依附于社会,依附于社会力量。这样一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就没用了,你画得再好,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进入体制就没办法靠卖画生存。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画家没有给社会提供价值,别人凭什么付给他钱呢?所以有句话说,“只知埋头画画的人,几乎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从市场角度讲,我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能上市的商品是废品,不能入市的艺术品是废纸。”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