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陈曦:看见了什么?

时间:2021年11月24日 作者: 来源:

 

陈曦:看见了什么?

 

以艺术之眼观世 

 

文 / 王春辰
 
 

陈曦本次(太原右空间)个展的这组作品,将为我们呈现在其一以贯之的特有风格下,当代生活的状态切片,彰显一个艺术家在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始终在场、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始终以艺术创造、创新为追求。

陈曦作为90年代踏上艺术舞台的艺术家,一路走来,从青年到成年,始终独立思考、以自己的艺术观念来冲破一个又一个定势的规则,把自己的艺术线路图延长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陈曦在考入中央美院之前,在四川美院附中就读,后考入央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导师是葛鹏仁。这个学习路径可以说明陈曦的艺术气质,既领略过川美八十年代的那种无拘无束的艺术氛围,又有央美四工的现代主义绘画的陶冶,这也是她能够甫一毕业就获得“后生代”称谓的原因。陈曦由现实主义的生活流进入到九十年代的新表现个体主义,再到社会景观图像的冷视静思,再到21世纪的全球多元主义,每一步都以鲜明的个性、有感的语言以及冷静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艺术。

从我认识陈曦到策划这次展览,经过了十余年,在这中间,中国的艺术和世界上的艺术一样,都又经历了更多的复杂变化。它们都不再像全球化影响之前那个样子,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上的,都受到了全球当代艺术系统的各种影响。表面上,我们在谈论中国的艺术,而实际上,我们的观看目光、谈论的话语、欲望的诉求、价值的确立、身份的认同等,都没有逃离全球共同的问题,都无法孤立地将艺术脱离开它的社会性。

那么,依从这样的艺术史话语背景,我们要如何讨论陈曦?——陈曦早期的作品朝气蓬勃,描摹社会场景,抓取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图示与语言一点都不僵化,甚至德国新表现艺术家伊门多夫来华时都对这批作品表达了极高的赞赏。诚然,陈曦作品中有着与德国新表现主义颇为神似之处,但不同于有着充分学术建构和艺术史积淀的德国新表现,陈曦并非能够调动大批研究资源的艺术团体,她更多以个体的姿态存在于当代艺术领域,她以年轻的朝气面对着未来、面对未知的此后中国的整个变化,就如易英评论陈曦说她是“后新生代”,指的就是她面对着的更广域的未来。

事实证明,陈曦确实在一次次走出习以为常的东西,在生活观察上、在社会表达上、在意象创造上、在世界对话的想象上、在未知的探询上,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路径。她也正值创作旺盛时期,有着不停止的劲头、决不罢休的战斗决心,此次太原展览也是她进一步发展的坐标,由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预见她的更大动力,目睹在当下时代巨变的历史洪流中,一位艺术家要如何使用充满力量的艺术语言,反映她的所见、所思......


  关 于 艺 术 家 
 


陈曦,1968年生于新疆石河子,汉族,祖籍重庆。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文创艺术中心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建筑与设计学科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曾举办的个展及重要大展包括:“规则之外”(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1);“逃跑的兔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8);“陈曦:所以记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16);“被记忆·陈曦个展”(中国美术馆,2011);“陈曦油画展1987—1997”(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1997);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成都当代艺术馆2013)。作品被中国中央美院美术馆、丹麦女性博物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中国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四川美院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等机构及私人收藏。



 关 于 展 览  



陈曦早期的表现主义绘画,穿透生活场,弥合着时空的错位,将世相百态拉近同一画面,但近若比邻,观之再三,让人猛然醒悟,一切生活的、非生活的都可以入画,而表现主义是表达观察与思考的一种方式,不拘泥,但有态度;不死板,但有灵气;它能抓取生活的实质而非表面。这也是为什么陈曦的这批早期绘画一出场,即获得首肯、赞誉的原因,甚至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伊门多夫当时来北京看到她的作品后要邀请她去德国办展的原因。这是他们共同地感受到了表现主义作为绘画的思想方法,是对现实与当下的穿透,而非表象的描摹,是充沛精神的外溢。




1997年《颐和园》180x250 布面油画




1997年《风筝》300x200cm 布面油画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