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下)

时间:2023年05月22日 作者:邱岸雄 来源:邱岸雄STUDIO

 

本来上一篇文章想把德国表现主义的艺术包括进去就结束了,限于篇幅,放进去就太长了,就单独写一篇,算是整个讲绘画这篇文章的收尾。

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无主之作》,描述了一个德国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传记电影。电影里童年的里希特正好是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他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姑,其实还是一个少女,他姑姑喜欢现代艺术,满脑子自由浪漫的思想,喜欢不穿衣服弹钢琴。她弹的正是我喜欢的巴赫的《羊儿可以安全的吃草》。平静质朴、虔敬深邃、简洁精巧而意蕴无穷。
 
 
 
 
纳粹政府对现代艺术深恶痛绝,其实就是希特勒很讨厌现代艺术,众所周知,希特勒年轻的时候学习画画,而且报考了维也纳艺术学院,以缺乏艺术天分为名落榜,终结了他的艺术之梦。
 
 
 
希特勒的水彩风景画
 
 
从他留下来的作品看,保守拘谨有余,而缺乏生动的气息。美院教授也没说错,但这个决定也许是错误的,有人假设:如果希特勒考上了美院,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平庸的艺术家,少了一个祸害全世界的政治狂人,也许就天下太平了。这么想未免有点天真,国家之间的政治和战争的趋势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所左右的,希特勒其实就是那个时候德国的国家和民族意志的代言人,他被选出来是因为他宣扬的政治理念正好符合彼时德国人的期望,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的人出来履行这个民族的共同执念。在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成功者的绘画和绘画者的成功(上)》里有一张画,是描绘德皇威廉一世挟普法战争胜利之威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加冕仪式,当时有多凡尔赛,后来就有多惨,一战德国战败,签了凡尔赛条约,成也凡尔赛,败也凡尔赛!德国除了吐出原来侵占的洛林、阿尔萨斯,还要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德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情绪很严重,很多人寄希望于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强人挽救德国于颓势,希特勒就应运而生。我原来有个疑惑,德国是最早实现全民现代义务教育的国家,到今天全球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实行的教育模式都还是德国十九世纪发明的那一套教育体系。并且德国人在哲学、科学、文学、音乐、艺术等各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傲立世界文化之巅。德国人向来以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而著称,但是为什么一直不断的陷入战争的深渊,难道德国就没有有识之士看出来那些愚蠢的战争政策会把人民带入灾难深重的境地吗?当然有,比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他著名的论断“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非相反。与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不谋而合。他预见到了拿破仑在政治上的失败,并未被其之前的辉煌战绩所迷惑,因此反对普鲁士与其结盟,并辞职去俄军任职,参与了抵抗和追击拿破仑的会战。比如俾斯麦,他对于政治与战争关系的深刻理解,使他驾驭着普鲁士借助战争中完成德国的统一,比如马克斯.韦伯,他在一战时就看出来德国的战争策略会把德国带入深渊,而且与当时的政治高层进行了讨论,企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但是未果。当然,近现代欧洲大陆始终有一个霸主地位甚至一统欧洲的魔戒诱惑着法德这两个最有实力的国家为之持续发动战争,其他国家也不断卷入这双星缠斗的漩涡中,只是俾斯麦以后的德国陶醉于之前的胜利,威廉二世的盲目自大和急于求成的野心以及外交政策上的愚蠢致使德国在一战陷入了俾斯麦一直极力避免的腹背受敌的战争泥潭。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西线无战事》,第三次重拍,是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同名小说改编,雷马克的这篇小说就是对他自己在一战经历的描述,他要传达的理念非常清晰:战争对一代人的人性摧残,摧毁了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以及生命。
 
这部电影的小说原作在1929年一出版就获得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快好莱坞把它拍成电影并获奥斯卡奖,被称为影史上最好的反战电影,而这部小说和电影在纳粹执政时期都被禁了,雷马克被取消了德国公民权,他流亡去了瑞士,最后去了美国。
 
 
第一版《西线无战事》1930
 
 
 
那时的德国民众满脑子报仇雪耻的想法,冷静理性的声音淹没在狂热煽动的政治口号里。因此即便有人看出来问题,也无人理会。
 
在艺术方面,纳粹政府的想法很明确:一切为了政治宣传服务!宣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民众接受他们传达的信息,所谓的洗脑,正如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那么艺术不能晦涩难懂,必须要大众一看就明白,当然现实主义的形式是最明白易懂的。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