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那些看不明白的现代艺术到底在做什么

时间:2016年07月12日 作者: 来源:大象公会 

   
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现代艺术是哪儿学来的

    要理解这种“什么都没有”的作品,首先要看看其始祖劳森伯格是在哪儿学到这一套的。

    1948年,当时还是青年画家的劳森伯格来到位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的黑山学院。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不同,这所15年前才创立、规模最大时也只招生60人的小学校没有维持运作的管理者,也很少有学生真正从这里毕业。

    建校者约翰·安德烈·赖斯的教学方法就非常独特。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事实,并且关注处于事实中的自己。他还坚信,从某种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劳森伯格在这所学校的老师阿尔伯斯夫妇,更特别提倡要学生欣赏大量的作品,以此训练他们对“美”的感知。
 

1949年,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在黑山学院。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视觉训练,使劳森伯格这样的学生逐渐领悟到,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同样隐藏着美学的感觉。或者说,经过大量的视觉训练后,艺术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无法口传的艺术感悟。

    此外,阿尔伯斯夫妇还提倡将“严格的手工技艺训练”和“对创作形式的积极探索”相结合。他们不局限学生的创作,注重材料——从颜料、画笔到纺织、制陶工具、甚至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种种生活废料——对于艺术的影响。在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指导下,劳森伯格对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有了直接的认识。
 

黑山学院时期的劳森伯格和什瓦尔茨·劳特斯坦。
 
     除了提倡广泛使用材料,约瑟夫·阿尔伯斯还力图创造一种创作氛围,不但重视艺术家最终做出的艺术品成品,而且还要关注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决策过程。无论是绘画、音乐、雕塑、诗歌、还是建筑设计,创作就是对材料、环境和任意时刻突发的事件作出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看起来随机而盲目,事实上却是一种有目的的快速选择,体现着经过大量美学训练的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

    劳森伯格之美

    黑山学院到1957年就完全停办了。在短暂的校史中,它培养出了一批充满奇思妙想并勇于践行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劳斯伯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材料方面,劳森伯格表现出了强大的探索精神。成名已久后,57岁的劳森伯格还前往安徽泾县,只为寻找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他将宣纸、丝绸和碎片化的民间画报融合在纸浆里,创作出70幅拼贴作品《七个字》(Seven Characters,1982)。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