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杨宏伟:技术、问题、概念——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

时间:2022年03月11日 作者: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2021年12月8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艺术创作方法论”系列课程讲座第6讲正式开讲。此系列课程通过邀请各学科带头人,业内著名教授,从其个人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出发,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跨学科交流,构建多元知识构架,创造活跃学术氛围的平台。
 
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杨宏伟教授主讲,题为“技术、问题、观念——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教学部主任葛玉君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现场(主讲人:杨宏伟 主持人:葛玉君)
 
 
 
讲座以杨宏伟教授的1996年以来的个人创作为主线,从艺术创作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观念等一系列核心关键问题出发,探讨了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方法,如何分析、思考并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如何运用这些问题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并推进创以及如何从一个起点出发找到多种表达手段和出口。
 
 
一、技术
 
 
“如何从版画的技术语言中找到属于我的那一部分”是杨宏伟教授在讲座中提及的第一个主题。无论绘画、版画、雕塑都绕不开技术,由此技术成为一个公共性的话题。杨宏伟教授指出,通过分析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判断他们是如何在直接性或间接性中找到自己技术的语言,这种理性的思考方法会帮助我们找到突破口,这就如同在“一个大的技术池子”中找到你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提炼和应用的过程。例如使用铅笔画草图,它的目的不在于讨论构图和黑白空间,而是寻找个体在纸面上所留下特殊的一种痕迹。同时,基于前期的积累,这个痕迹是可以被你判断是否存在可能性,随后,再将痕迹转化为属于你的木刻语言。
 
 
 
《海浴》 木刻 1996年
 
 
 
《海浴》这件作品创作所投入的时间很久,每推进一步都很烧脑。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技术语言和自身个体的关系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并形成了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使某种工作方法、创作方法在木刻中与其他人拉开了距离。顺着这个思路我做了很多实验,直到2000年开始,转向对木口木刻的研究。
 
2000年的中国环境中,木口木刻的技术与材料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我认为木刻版画应该有一个面貌上的变化。而木口木刻具有表现语言、刀法和灰色层次细腻的属性,利用它们可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木口木刻的实践经历,提示我们需要将自身研究领域中的创作成果建立完整的图像库,在建立的过程中会促进我们发现新的问题来寻找自身的出口。
 
 
《惊弓之鸟》 木口木刻 2000年
 
 
 
我的作品《惊弓之鸟》的难度在于如何表现和经营构图以及线条的组织和灰色层次的处理应用。它在视觉经验上是相对陌生的,这点会促使作品变得更为有效。对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启发我看到作品本身是可以生长的。如果创作仅是停留在表达层面,不思考过程和其背后的动机,就会很难向前推进。这个探究行为有点像侦探搜集线索的过程,而线索中隐藏着视觉背后的痕迹来源、创作动机、工作方法和构建要素。
 
 
 
 《云上的日子》 彩色木口木刻 2003年
 
 
 
2003年我进入了套色木口木刻的实验研究,进行技术上的完善。套色木口木刻作品《指语—云上的日子》在首届“学院之光”的展出中,给评委和观众带来了非常新鲜的视觉感受。它与先前的预判形成了一个良性关系,暗示了一种健康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解决木口木刻在尺幅上的技术问题,突破了木口木刻在板材的拼接和变形上的局限,完成了大型木口创作。与此同时,尺幅放大也相应带来了刀痕的视觉弱化问题,它挑战了木口木刻这一语言方式在大尺幅作品中的语言特性的极限。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